文 章

丁丽毓——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丁丽毓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丁丽毓 北京印刷学院

在出版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尤其在当下“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高校的出版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地借鉴和探索。2011年公布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调查报告》中,有四个现状和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传统图书出版单位仍然倾向有其他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二是用人单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策划等能力的培养;三是用人单位目前接受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以硕士和本科学历为主,大型出版单位更倾向于硕士毕业生;四是新媒体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传统出版单位的情况出现。上述现状和趋势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有的实践和即将进行的探索提供依据和方向。

一、中外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高校中设立编辑出版专业的,西方则要早一些。例如,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诞生了多种类型的出版教育培训项目,与几个建于40年代的教育项目一起,形成了今日美国出版教育的网络。其他国家的情况虽有所不同,但从时间上来看差别不大。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症结,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从教育层次上看,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较少,研究生教育只是近几年才刚刚起步;美国主要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英国近30年来一直开设各种针对出版业的高等教育课程,具体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岗前教育、专业进修教育、职业标准培训、研究与咨询等,其中岗前教育是属于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荷兰开办出版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2所,一所是本科层次,另一所是硕士研究生层次,其学员学历均获得了官方和图书贸易协会的双重认可;在德国,尽管对编辑的学历没有明确的限制,但绝大多数的编辑都具有博士学位,相比之下德国尤其重视书商的培养,在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中,就业职业培训应算是高等教育,学制三年,毕业考试通过后获得学徒结业证书和书商学校毕业文凭(大专学历)。

从课程设置上看,我国在本科阶段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法规、出版经营与管理等,同时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如补充涉及的网络、计算机等课程。美国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既包括全面系统的出版专业知识,如编辑学、图书制作等,又注重研究现代出版新科技与当今出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如网络出版、出版企业的兼并与转让等。另外,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也会有不同的偏好。比如,特别强调出版业商业特点的高校,把金融、销售、统计、企业法都定为必修课,同时也会选修有关现代企业管理、国际国内市场营销、金融会计、商业法等各种课程。英国斯特灵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则比较重视管理课程。

从师资结构上看,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的专职教师以高校的在职教师为主,很少有编辑出版单位的人员参与教学,他们理论知识很强,但缺少实际的编辑出版经验,很多高校往往是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决定开设的课程和由哪位老师授课;西方各国大多数从事编辑出版专业教学的教师本身就是出版业的在职人员,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有些更是出版社、杂志社的主编、资深编辑和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本行业的领军人物。

从培养的目标上看,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的定位模糊,学科属性不明确,有的属文学院,有的属传播学院,甚至于培养人才的就业方向也不明晰;美国则注重培养具备出版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注重培养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出版印刷发行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生源大多数也都是从事编辑出版多年的工作人员。

从教学方式上看,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方式仍旧沿袭传统的模式,以课本为中心,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西方国家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形式也是多样化的,特别注重能够紧紧联系行业实际的教学方式,经常开设专题研讨,进行案例教学。

二、针对专业背景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背景问题一直是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硬伤”,尤其是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说。从出版单位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具备适合该单位出版方向的专业背景(法律、经济、生物等)要比单纯的编辑出版专业背景更为重要。因为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而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编辑、策划、发行等能力是可以短期内培养出来的。

鉴于出版业的这一人才需求,近年来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也在不断的实践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是“2+2”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4年由2年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和2年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学习构成。但各高校实践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如陕西师范大学从2006年开始实行“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但从2010届毕业生4年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和就业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相悖的问题,对目前很多高校来说并不适合。

在这种情况下,设有编辑出版专业的综合性高校考虑第二学历培养是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如法律、金融、商务英语、对外汉语、新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专业可供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进行二学历学习。此外,在学分制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又一解决方案,即在本科学习阶段规定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非编辑出版专业课程。

三、针对实践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专业本身具有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征以及近年来出版行业对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需求,决定了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下面以吉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入手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比重。2012年,吉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从大一到大四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如大一的写作和校对实践,大二、大三的出版软件、书报刊编辑策划实践、出版物市场调查,大四的专题实践课程等,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给予出版实践的引领和指导。

其次,通过实践技能大赛检验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经过十余年的摸索,该专业已经制定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实践大赛体系,每年都分年级举办书报刊编排、出版物选题策划、出版物装帧设计等大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还可以检验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外实践活动的效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出版业务的操作技能。

再次,“见习+假期实践+专业实习”模式保证学生有较多的课外实践时间和经历。专业为每届学生安排至少两次见习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到各大出版企业,体验、学习出版流程,和经验丰富业界人士座谈、交流,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自己感兴趣的出版领域进行体验式实践,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点。此外,把大四学年四分之三的课时留给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专业实习,既是全面检验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实践的过程,并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

最后,“校内媒体+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基地”模式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为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专门为学生提供了多个校内外实践平台。如校内的《传媒时代》编辑部、萌芽电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作文评点报社等校内媒体,作为学生的日常实践基地。此外,学院已经与覆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11家出版机构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满足学生的见习和专业实习需要。2013年5月,吉林师范大学与吉林省金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已投入使用,开始了校企共建基地的开端。

四、针对研究生学历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出版硕士学位并于同年首批批准了14所高校的招生资格,充分证明了国家对出版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有考研意愿的同学,可以安排专业教师从大一学生入学伊始就对学生考研给予一对一的指导,为学生继续深造分析利弊、树立信心、答疑解惑,使学生对出版业的学历需求以及自身继续深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有出版硕士点的高校,一方面要广纳编辑出版专业以外的人才,严把出版硕士招生质量;另一方面要完善出版硕士课程设置,做到与国际接轨,与出版行业接轨。


作者:丁丽毓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