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提升编辑素质意义重大。日前我国编辑市场鱼龙混杂,出版物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少低俗色情小说、盗版杂志刊物流于市场且影响巨大。编辑们由于对收入不满足、认为工作太过辛苦等各种原因,选择出版一些不利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却可以为其本人谋得巨大利益的书籍。不少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因为价格低廉而选择购买盗版书籍;被低俗内容诱惑沉迷其中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我看来,现代编辑应当具备以下素质:
1.对社会承担相应责任,摆正自己的定位
2.具备相应的编辑出版能力
3.能够良好的和人沟通
4.有好的心态
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编辑的文化担当,编辑是创造文化产品的工匠,编辑的文化担当需要工匠精神来实现。文章探讨编辑的文化担当和工匠精神的关系,以及“敬畏、奉献、知行合一”三大工匠精神内涵在编辑职业素养中的体现。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不断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出版和盲目跟风;严把图书质量关,努力打造精品图书,进而实现图书市场的再度繁荣和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舆论提倡什么、引导什么,将直接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新闻编辑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把好舆论导向关,提高引导舆论能力。
加强新闻编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媒体社会责任的基本保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的社会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对各种信息、新闻都是通过媒体获得的,媒体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10月,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致辞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一再强调,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近年来新闻媒体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引起大众关注。“正龙拍虎”、“纸馅包子”等一系列假新闻事件及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低俗之风屡屡出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一度被称为媒体“四大公害”,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极大伤害媒体影响力公信力的同时,反映出的是一些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媒体的社会责任,一般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确切地说,媒体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道德责任还包括政治责任。在当代,我国媒体的政治责任是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的,其政治色彩是不可抹去的自然色。新闻媒体只有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才能把握导向,维护大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审视问题才能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从讲政治的高度面对复杂繁多的反映社会众生的新闻才能保持清醒,进而反映真正的社会心声。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业界人士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媒体的生命力。媒体要做到“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新闻编辑是媒体生产环节的重要把关人,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指挥”与“总设计”,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是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因此,新闻编辑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编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媒体提高公信力和扩大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
公信力决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引导力。公信力是产生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而强大的影响力,则是提高引导力的支撑和保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关键要处理好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的关系;处理好客观真实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在客观真实的报道中积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代表的正确价值取向,真正起到激浊扬清、匡正祛邪的作用;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实现新闻舆论的正确有效引导。
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是新闻编辑职业活动中互不可分的两个面。职业道德在为职业技能提供指引与支持的同时,职业技能也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能够为新闻编辑磨炼自我的职业道德提供机会与载体,促进新闻编辑提升职业道德的层次,增强职业道德修养。
记者采访,编辑把关,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流程。把关能力是新闻编辑的重要职业技能,把关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出新闻编辑职业道德的社会责任大小。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高级编辑(二级)杨涌在报社工作的33年中,有31年从事夜班编辑。作为党报“守夜人”,杨涌在提升自我政治修养中,增强版面把关能力,其策划、主编、编辑的版面,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版面编排,以专业、权威的效果,成为国内其他平面媒体的重要依据与参考;在导向把关能力上,杨涌主动积极占领舆论制高点,面对热点、难点,不失语,不乱语,充分发挥了人民日报舆论引导中流砥柱作用。新闻编辑在长期组稿、初审、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的把关活动中,会从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把关能力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并会自觉的通过学习等方式,增强自我的知识水平与政治素养,进而提升自我的把关能力,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
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的看家本领,策划能力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闻编辑要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更需要新闻编辑能够跳出事物本身的局限,以自我掌握的学识修养,提炼新闻素材。工人日报社要闻部编辑王金海为完成从“记录者”到“影响者”的转变,紧扣报社工厂、工人、工会的定位,策划、编辑了《山西终结“煤老板”时代》、《一场“工资谈判”的台前幕后》等单幅作品;也策划、编辑了《一把火烧出的劳动法》、《中国头号职业病深度调查》等多组系列报道;还主持策划了《过大年:本报记者跟车、蹲点采访记》、《金融危机下沿海外贸企业生存调查:在风暴中活下来》、《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等十多组连续报道。在这些策划编辑活动中,王金海既要了解一线的事实情况,又要掌握记者的采访素材,还要通过学习或者交流理解新闻事实背后的所折射出来的各类经济、法律等专业问题。正是在不断的策划锤炼中,新闻编辑成为的专家型新闻工作者,养成了优良的作用。
编辑在新闻媒体中处于联系上下、沟通内外的中间位置,其在新闻宣传报道的运作中,需要协调内外不同的资源,并组建固定或零时的团队,共同应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竞争。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编委、浙江之声总监张勤在2001年,担任集团驻外记者部副主任,仅用一年的时间使得部门的发稿量、获奖量开创历史新高;2002年,担任健康之声总监,通过五年多的经营,在杜绝频道药品、声讯广告的同时,使得频道广告收入增加了20多倍,依靠的就是通过团队的打造,提升新闻竞争力;2008年,出任浙江之声总监,用5年时间锐意改革,协调广告时段与新闻节目比例,使得频道广告额从不足千万,上升至过亿。面对现代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新闻编辑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新闻职业技能,还要他能够通过自我的协调能力,将所在部门打造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并不断强化自我与团队的整体意识,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时下激烈的新闻竞争。
新闻编辑甘为记者做嫁衣的育人能力,是其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的最佳体现。他们的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将自身的成功经验传递给新闻记者的过程,从而帮助新闻记者成长成才。工人日报社要闻部编辑王金海主动将得力干将送出去进修,并从字体、框线、标题、划版等基本功做起,不分白班、夜班,手把手的带好青年编辑。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杨涌以自已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年轻编辑记者成长,所在的总编室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编委张勤经常点评修改年轻记者稿件,并担任他们新闻业务技能课老师,由他一手策划并修改的稿件《善待民工才能缓解民工荒》,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却在署名时主动将自已姓名划掉。在10位韬奋系列获奖新闻编辑身上,培育后人,让新闻事业后继有人,是他们共同的职业道德坚守。他们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使得年轻新闻记者编辑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能够少走弯路,早上正路。
在一个新闻日新月异,竞争逐渐白热化的时代,新闻编辑唯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在创新的过程中,由于一些领域作为新的职业活动场所,其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对于职业道德的诉求,都是未知且有待探索的。贵州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陈霞创造性与贵州省司法厅合作,策划了《调解大篷车》,邀请了心理专家、律师、人民调解员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开创性的将“群众路线”与“依法治国”,而在这种结合过程中,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诉求会要求其对当事人的隐私等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陈霞还在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冲击下,组建了公共频道“新媒体矩阵”:官方APP“微兔gogo”、官方微信公众号“百姓关注”、官网“百姓拍客网”,其中官方APP下载量超过百万,并进而实现了手机屏与电视屏的双向互动,但在这种新媒体矩阵和融媒体发展创新中,也面临着如何有效的保护新闻编辑记者稿件版权等职业道德问题,迫切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以尽早使得新闻编辑的创新获得变得更为规范。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