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刘开芳——浅析编辑出版人才素质培养教育

作者:刘开芳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刘开芳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摘要】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俨然已成为了媒体发展的新态势。为了迎合这个挑战,传统的出版业也亟待调整,而作为构成出版业的每个个体——出版人才,也将从传统不断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出版 人才 创新

出版人才教育也成为出版界当今热议的话题,本文我将会从出版人才的培养、管理等方面,主要以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的方式探索。

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学习与出版相关的专业,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利用大学这一资源,与大学合作,培养开设出版相关的专业或专业课,与传媒类大学合作开设实践基地,为合作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专业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在大学中就能深层次地体会到出版行业的运作,这样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得心应手,给出版社提供更有能力的人才。同样,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多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例如掺杂进法律、英语、国际贸易等课程,更加灵活的适应新环境。现在不仅需要这种专一型人才,而是迫切需要复杂多元型人才,在出版专业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知识的前提下,要拥有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才能够在当今数字新时代形势下,掌握更多的资源。这也提醒各位企业,在选拔人才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人才单方面专业知识的过硬程度,多选拔一些具有其他专业学科背景的人才。数字时代需要大量引进技术人才,需要企业打破资历、学历、职级、现有薪酬等级等限制,破格使用、特殊安排,调动专门人才的积极性,活泛传统出版业。

在理论课足够的情况下,多增加实践课。现在大学教育普遍都是理论压身,学了很多刻板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起来却一头雾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比赛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比如向出版社推荐学生等等。可以有计划组织数字出版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还能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成就感。大学课程多安排实践课,这样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为出版社更好地提供储备人才。还可以开设出版方向的研究生学位,更有效地更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培养新型出版人才。

培养出版人才,首先就是要培养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出版是一种宣传的工具,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有力途径。培养出版人才的意识观念也是为了保障出版社的纯粹性。第一要培养出版工作者的文化意识,在当今新媒体盛行的年代,编辑者要秉承“内容为王”的经营理念,重视杂志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秉承着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传播有深度的思想意识的基本素质。从这方面看,出版社要定期对出版工作者开展思想工作,要坚持社会效益也经济效益的统一,不要为了一时快速谋利而忽略的作为出版者最应该核心的内容。不要因为市场的诱惑,而失去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原则和底线。出版业人员还应具备服务意识,与读者进行更多种的交流,更好地接触到市场,认识到市场需求,挖掘到市场新的潜力、新的需求,激发出企业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第二,要创新出版人才队伍,为传统出版人才队伍注入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新人才。出版社可以投入资金,培养现代化出版人才,放眼企业外部丰富优质的智力资源和优秀人才。要求出版人拥有数字化手段运用的本领,拥有互联网思维。可以引进互联网界的相关学者,为企业建言献策,完成相关数字化产品的推广。

第三,出版人要走出去,贴近前沿和先进,借用国际国内高端力量,培养现代出版领军人才、骨干人才。目前,有许多数字出版方面的培训班,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可以让其参加相关培训班,以便了解数字出版动态。多吸收培养拥有外语技能的出版人,多去国外接触国外的出版活动。也要多参加国内的年会、展会等,对新一代的阅读电子设备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除了对产品有所了解外,也要对数字出版的经营有所了解。此外,出版业更要尽可能让合适的人才去直接感受与触摸国外先进的出版理念与成果。

第四,企业可以定期请出版业界的专家来企业进行讲座,与员工进行一对一的答疑,为专业人士设置荣誉职位,方便给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运营方案。

最后,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很重要,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给每个有能力、有潜力的出版人一个平台,保证出版业是以实力和态度运转的行业,保证整个机制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在制度方面多提供奖励,设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出版和互联网+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和显著成果的人设置奖项或者给予物质奖励。工资也可以突破桎梏,不再受到固定的工资总额而是根据市场目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节,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成为规范的市场主体,提高企业行为的市场化水平,准确把握出版方向,增强市场竞争力。

关于人才如何培养,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给出过自己的观点。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让不懂技术的传统编辑变成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用“真刀真枪地实干”这7个字来表述。他在论坛上介绍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经验:通过“+互联网”和“互联网+”两条途径培养传统与数字复合型出版人才。 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就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图书(期刊)编辑参与到数字化项目的建设中来,让他们在“+互联网”的实践中迅速成长。宗俊峰举例说,清华大学出版社“智学苑”数字教学服务平台项目,有几十名编辑作为网络课程子项目负责人参与。在对经典教材《大学物理学》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责任编辑把之前出版的大量电子出版物的资源有机整合到网上电子教材和在线作业功能中,使互联网的平台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责任编辑直接参与到网络课程的营销工作中,独立为客户讲解和演示有关产品,进而密切了与作者和市场的联系。通过数字化项目的实践,编辑逐步掌握了数字化产品的内容资源整合及其结构化方法,从而逐步实现由传统编辑向传统与数字复合型编辑的转型。”宗俊峰说。同时,清华大学出版社也鼓励那些创新能力强、有互联网思维的编辑提出和主导建设一批与出版主业紧密结合的数字化项目,逐步将传统编辑培养成为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和主导力量。以“大学基础课程试题库”项目为例,项目组由图书编辑、数字出版编辑和互联网公司技术开发工程师组成,由图书编辑担任项目负责人。宗俊峰分析,这种架构使传统编辑人员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及其基本技术架构,也把传统图书编辑熟悉内容资源和版权规则、了解读者和客户需求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编辑们逐步掌握从单一内容资源到“内容+技术”的整合能力。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则是以新的“互联网+”业务为抓手,选派传统编辑到下属互联网企业工作,把他们直接放在新的“互联网+”的思维环境和运行机制下锤炼。“我社于2014年选派3名员工进入下属的互联网企业书问公司工作,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展现出很强的开拓意识和适应能力,也发挥了自己精通传统出版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宗俊峰说。[1]

在面对当今多元化的出版行业,出版人才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再是“关起门来”自己研究的行业状态,而是需要“敞开大门”,将自己拥有的内容优势发挥出来,整顿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及职能划分,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严格责任制,在加强内外监管的同时进行更为深入的变革。激发出版人创新突破的积极性,再吸收互联网新型人才,将二者相结合,做到有机统一。数字出版业也需要摒弃过多的市场诱惑,转而寻找更优质的资源,与传统出版业强强联手,更好地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志红. 专家:如何利用“互联网+”打造出版人才.[2015-11-01].

http://www.ce.cn/culture/gd/201511/10/t20151110_6961665.shtml


作者:刘开芳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