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王志鹏——-国际出版传播人才知识结构

作者:王志鹏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王志鹏 北京印刷学院 14英语

摘要:全球文化传播的形势是西强我弱,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瓶颈在于国际出版传播人才匮乏。国际出版传播的新形势要求国际出版的人才必须具有全球传播意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熟知出版业务和规律,同时具有跨媒体出版策划和管理能力。要培养合格的国际出版传播人才,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国际出版;知识结构:人才培养;

国际出版传播现状调研                                                                                                                  

一、国内、国外的出版传播现状对比分析

随着全球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经过了20年数字化浪潮的推动,我国出版业正在从传统的、单一纸介质的出版业,向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的出版业转型。数字化已渗透到新闻出版业的每个环节,成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应的我国的出版教育已有了新的发展,现正以出版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由理论教学为主向兼顾技能培养发展,由单一的文科类培养模式向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由符号编辑加工向多媒体编辑制作延伸,由专科、本科向研究生培养层次提升,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目前我国出版业市场急需的人才有:图书策划人才、图书营销人才、版权贸易人才、跨媒体出版经营人才和数字时代的编辑家等。

目前我国出版业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领军人物不足,出版专业骨干流失,尤其是经营人才奇缺。第二是结构比例失调。懂得现代经济管理、懂得新知识领域的新闻出版人才不多。大多数懂得的是中文、历史、新闻等知识不掌握现代传媒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新闻出版业处在信息的前沿,知识领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出版,而编辑人员的知识领域远远不够。所以不仅人才结构要调整人才的知识结构也要调整。我国目前进行的出版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显得有些落后,尤其是在数字化发展的冲击下,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业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出版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纸介质出版运作的层面,因此,适应变革培养数字出版传播人才、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是历史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美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仅占世界的19%,一个日本就占了世界市场份额的10%。美国现在每年只有近7万种出版物,而中国则达到了20万种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出版业强大。相反,在这个质量而非数量取胜的行业里,中国出版业在许多方面面临相当大的考验。如,出版的新书总数持续增长,但销售册数下降,库存居高不下。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图书总库存码洋已达500亿元,形式非常严峻。2

在英国,中国图书很少问津英国畅销书的主流,至今没有一部真正的中译英畅销小说大作。英语国家所接触的中文读物远比印度读物少。在德国,十几年来,德国出版商仅仅向中国大陆的中国出版商购买极少的图书版权,而中国早在1998年就成了德国出版商出售翻译版权最多的国家,形成了强烈反差。

近20年来,世界图书出版总量(出版品种和销售收入)以每年大约4%速度稳步增长;图书进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则为7.4%左右。出版业的分布在全球极不平衡。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图书销售收入约占世界的50%,图书出口约占世界的47%。3

美、英、法、德是世界出版业的中心,它们的图书具有全球影响,决定着世界出版业的走势。它们是运作出版资本的主要国家,是输出图书和版权的主要国家,也是巨型跨国出版公司的所在地。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是具有跨语言、跨国界影响的国家。

意大利的蒙塔多利(Mondadori)、日本的讲谈社等通过资本运作,控制了不少国家的出版机构,但总体来说,这些国家的出版业深受美英法德的影响,引进版权也远大于输出版权。

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阿根廷是地区出版大国。中国和印度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埃及在阿拉伯语世界的出版业中独占鳌头,墨、阿则在西班牙语出版中有一席之地。

丹麦、荷兰、瑞典等西欧国家是小而强的出版国。它们在某一领域的出版具有全球影响,但本国市场却往往依赖进口。

其他国家或者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出版产业,或者在国际出版市场只占很小的份额。

二、国际出版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现状分析

从1983年我国国际传播相关专业的正式建立,到如今,我国对国际出版传播人才的培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发展时期。尽管在这34年中,我国的国际传播专业的发展历经了很多的坎坷,但国际传播专业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直被保存了下来,并拥有相对完善的培养框架和体系——三大教学和六大课程。其中三大教学环节包括学习环节、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环节。而六大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选课、专业选修课、研究方向课和专业主干课。4而且,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际传播的新特点,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相继开设了一些高水准的课程培养,例如海外媒体实践课以及国外新闻报道与写作等。 许多高校还设计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一系列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国际传播专业的人才,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不仅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而且还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本科生的培养阶段基本处于一个认知阶段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硕士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国际新闻史业务、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跨文化和国际媒体研究等。在博士生人才培养阶段,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国际问题与新闻报道和对外新闻传播。5

虽然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国际传播相关的专业,但是由于没有对国际传播专业的明确规定,因此各大高校对国际传播专业的定位并不明确、不统一。例如,有的高校将其化为新闻专业,有的高校将其划归为英语专业。因此对国际出版人才的培养计划也大不相同。甚至造成对国际出版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而且跟国外的一些一流高校的相关专业相比,我国对人才的培养倾向于对能力和实践的培养,而缺乏一些对传播素养跟传播道德理论当年的培养。

三、市场对国际出版传播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世界上任何产业、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标,都必须利用全球化所赋予的在获得生产资料、改进生产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销售市场等方面的新机遇,同时也必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6为了在全球化出版市场中占得先机,国际出版传播人才的培养变得格外重要。而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的国际出版传播人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国际出版传播人才可以说是出版传播行业中的佼佼者,因为国际出版传播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出版传播产业的相应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视野、中国立场、融合思维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等素质。

进行国际出版和传播首先要克服语言障碍,让跨文化沟通渠道更为顺畅。为响应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我们应努力让我国的图书和文化走向世界。而由于中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数千年形成的表意和复杂性还有不同国家对文化理解的差异性,出版传播传者要想完全、准确地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实属不易,我想这也是图书出口和中国文化传播如此不景气的原因。

因此市场对国际出版传播人才的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国际传播人才必须要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以及较高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要对所学外语所属国家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只有拥有出色的语言能力,才能增强对传播出版内容的感染力,凸显传播媒体以及国家文化的品质和良好的形象。

如果说攻克语言难关是国际传播中技术层面的要求,那么攻克文化的难关,真正掌握娴熟的文化沟通技巧,就是国际出版传播在更深层次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最理想的国际出版传播就是要跨越文化的差异性,于不同文化之间寻求共同点,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重叠共识”。这就要求国际出版传播人才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既要了解本国的文化和现实国情,又要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对国际规则有全面的了解,对外国文化、历史、民族风情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等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熟知他们的价值取向以及信息判断标准,对他们的审美特点以及具体的信息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我们的国际出版传播活动能够顺利的展开和进行。

当然我们也要敢于大胆发声,如果我们空有一身国际出版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却不敢站在我国的立场上大胆为中国发声,那么中国仍然无法走向世界。

四、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出版人才的培养的参考性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全球出版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出版产业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所以产业对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出版人才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国际合作出版亟须大批具有语言优势、融合思维和学习能力高的人才。

出版机构要发展国际合作出版业务,首要的任务是克服语言难题,让跨文化沟通渠道更为顺畅。 不得不说“语言优势”是高素质国际合作出版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国际合作出版人才而言,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是开展国际合作出版的前提。进入出版行业的人才多为出版相关专业,因此除了出版专业课以外这些院校应将视英语为大力发展学科。

融合思维体现在对现代日新月异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及跨专业方面知识的迁移。只有能够顺应时代变化,把握并整合好信息出版人才方能鹤立鸡群。转企改制后,出版社需要尽最大可能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而一本图书成功出版需要一系列的策划及营销手段。这时就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迁移。因此院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看各类书籍并开展读书会。初期,专业老师应多指导学生培养批判型思维以明辨各类网络信息。

图书领域不得不说是一个学不完的行业,而且还是个不断变化的行业。因此,高等的出版人才只有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方能放出自身不尽的光芒。这就要求出版院校排出一定的时间鼓励在校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社会的竞争力,有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五、调研情况小结

我国传统的编辑出版教育已发展到新的阶段,现阶段主要以出版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由理论教学为主转向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由单一的文科类培养模式向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由符号编辑加工向多媒体编辑制作延伸,由专科、本科学历向研究生培养层次提升,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新型的出版传播专业人才应是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是研究型、单一型和内向型的人才。 新一代的出版人才作为一个行业的血液,对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版教育无论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还是在数量、层次、形式和质量上,都要通过建立新的出版理念,优化师资队伍,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培养模式,从而为我国出版行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润华 《国际传播人才的打造和配置》

2,宋飞.全球化背景下出版机构的国际合作策略研究

3, 张恒军 《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思考》

4,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

5,朱晓军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 

6,2016-2022年中国出版行业运营格局现状及十三五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作者:王志鹏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