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杨可昕——以初心的不变应潮流的万变

作者:杨可昕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齿轮不停地扭转,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的知识宝库的不断富足,新媒体也在不断吸纳新科技内容的过程中,渐渐蜕变成与从前与众不同的样子。而无论社会潮流如何变化,作为出版人才,一名新闻出版人员,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探寻事实真相并热衷于呈现给民众的初心是不能变的,只要我们有纯粹的本心,我们也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新传统媒体的发展途径,并与新媒体完美的融合,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新媒体到底新在哪里。新媒体其实是一种媒体形态和传播载体,实质上是一种将时间和空间消解于无形且表现出极强的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体现于交互性的传播手段,通俗来说就是读者可以与媒体进行及时的互动与交流,更加强调读者的新闻自由。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如各大门户网站的论坛、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手机网站、A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以及博客和播客等。

新媒体一出现,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大众的格外青睐,由此向传统出版业发起了挑战,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抢占着传统出版业的地盘,并不断开疆扩土。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接近了报纸、图书杂志、广播、电视等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并且还在不断扩大。新媒体是一个为自由思想运动者提供的平台。因为其具有共享和深入交流等属性,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喜爱。在这些受众者中,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到了离不开的程度,象手机控、微博控、贴吧控等。媒体用户将有限的时间进行重新分配,把注意力、兴趣逐渐向新媒体转移。这样,在新媒体出现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出版业的发展。

新媒体的发展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还算不上迅速、强大,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传统出版业的已经迎来挑战,走向困境;甚至有人认为传统出版业最终一定会被新媒体取代,还有有人语言,以后要想再看纸制图书,只有到博物馆了。图书杂志是否还会存在?正是传统出版业所担心的问题。但传统出版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许多人还是特别追寻那种纸墨飘香的感觉,其权威性、影响力是新媒体在现有阶段无法取代的。且新媒体对传统出版业的替代一般情况下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通常不是全面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这样的发展最理想的状态。

 那么既然我们传统出版业还需要生存和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创新才能既保留自身特点又与时俱进呢?那就要从新媒体的特点入手,时效性就是它最大的特点,这是传统出版业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近年微博的出现,世界各地刚刚发生的事件,几秒钟后就会上传到微博上,近而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简直是以前媒体所无法想象的。比如前不久王宝强离婚一事,他本身就是在凌晨发的微博声明,第二天早上微博推送铺天盖地都是离婚消息,而且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比传统杂志报刊更具多样性和视觉冲击力,而且像这样的新闻,我们又不可能将前一天排版好的报纸再重新编辑排版印刷,因而想运作迎合市场的报刊杂志,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具有相当滞后性,要想出好的报刊杂志,还得从内容上下足功夫,也就是所说的“内容为王”,以内容占领市场。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既要保证时效也要注重内容,网络上千篇一律的报道注定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我们首先可以现在传统媒体的微博号与公众号上面发布相关消息,同时派出记者联系相关人士例如王宝强本人,其前妻或经纪人以及三个中心人物的家人朋友,当然网络上爆料的网友也不可以错过,获得一手资料后及时在网络上发布,将采访的全部报道做成文字版进行出版,如此欲擒故纵,人们必然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就更加吸引大众的眼球。

另一个特点则是交互性,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出版业在做到跟随时代大潮,与时俱进的同时,还应发扬自己的优点,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走独特的发展之路,从而建立与新媒体共存共赢的局面。面对新媒体的进入,传统出版业经历了初期的恐慌之后,现在已经能够正确看待自身和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并取长补短学习新媒体的优点。传统出版业应该放下自己老大的架子,摒弃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传播模式,进而可以真正的走进受众,积极引导并使受众由被动传播变为主动参与,努力让自己的传播方式人性化的同时,又具有互动性。例如,人民日报在里约奥运会开始之前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份详细的观赛时刻表,方便人民的观赛需求,从而增加自己的关注度和热度。除此之外,许多出版大户以及报纸杂志的微博号现在都颇受读者欢迎,除了定期举办抽奖活动来推广自己的纸质杂志外,也会邀请各路明星来助阵杂志封面,利用粉丝经济的营销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例如,《VOGUE me服饰与美容》就在八月份采访了韩国最热男艺人权志龙并拍摄一组杂志封面来吸引粉丝的购买。

当然传统出版业自身独特的优势,是新媒体所不具有的。具体来说,传统出版业的内容和编辑水准是新媒体所达不到的。传统出版业只要以权威分析、精辟言论见长,就能在内容上取胜。强身健体是于传统出版业最需要重视的,打造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以照读者需要为出发点,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内容,真正的把读者受众当做“上帝”,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传播。传统出版业能够在强化、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把最核心的内容以及时、快捷的方式提供给受众,令其获得重要的价值。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这个可以算是传统出版业赢得受众的因素。

培养高校出版人才方面也要有所创新与改变,首先出版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能力外,还可能被要求同时具备多媒体技术操作能力和网络技术能力;其次具有管理经营能力的新闻出版人才也是当下媒体所需要的,媒体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竞争,而是全面讯息的竞争,对于媒体资源,品牌经营上的竞争;当然在这信息无比泛滥的时代,能为受众提供最有用信息的专家型新闻人才也是媒体所需要的。总之在当下这个媒介融合,信息资源不断整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大批能熟练应用现代新技术编版、制作节目的业务高手和能在互联网上从事新形态采编的人才。

同时,更要注重出版人才的新媒体使用能力,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的使用,对新闻事件的判断能力,能否找到吸引人眼球的特色角度来阐释自己的独到观点,也要多多的练习经典案例来提升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能力。同时也要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来发布对读者群众负责人的文章或者评论等,从而体现与其他自媒体不相同的优势和特点,令人信服,来获得关注度并吸引广告商的投资。

除此之外,也要大胆的运用新生力量,许多90后更加与时代接轨,不禁锢于窠臼之中,使出版人才团队更加具有活力和动力,优化人才的结构,做到良性循环,但同时也要注重对于为人做事方面的考察,确保人才是社会可塑人才。管理上更要贴近新型模式,有奖励制度和惩罚措施,是传统出版人才可以大展拳脚,奖励创新,以免有人怀才不遇,提升工资标准,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与乐趣所在。

高校培养出版人才方面,要注重传统和新媒体的融合。传统出版业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未来在何方?我认为除了需要强化内容优势的同时,还要发挥自身权威性的特长。忽视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因为新媒体的挑战而丧失发展图书出版的信心更是十分不理智的。重视新媒体,吸收新技术,兼容并蓄,走适合自己的路,这才是明智之举。如果双方充分挖掘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对方优势取其精华,无论传统出版业还是新媒体,都会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例如,传统报业可以加印更新的新闻内容并卖给读者群众,开通报纸的app客户端,吸引读者订购电子报刊也不失一种好的方法;杂志期刊则可以出不同封面并赠送海报等礼物来吸引群众,也可以将读者来稿在社交平台上征集并留有悬念的刊登在杂志上面;而书籍可以在新媒体上面大肆宣传等等……所以我们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好的结合起来,才可以融入这个社会,其实传统媒体人才的前景也是光明的,只不过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可能是曲折蜿蜒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在培养出版人才方面,更要争取主动、抓住机会,充分发挥品牌和资源优势,提升在新技术新传播领域的竞争实力,达到新旧媒体互相融合促进,共存共赢的发展目标。相信更加有创造性的出版人才本着不变的初心,将会带领传统出版行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杨可昕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