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覃悦晨——出版转型升级环境下的高校人才培养

作者:覃悦晨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出版人才是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在数字化的大环境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严重缺乏,高校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应该力求适应文化市场的变化,大力培养数字出版传播人才。

一、转型升级环境下的出版人才需求现状

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5)》的统计数据,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 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占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 提升至 20.5%。[1]

这一转型过程中,内容生产商和技术提供商之间产生了较大矛盾,技术商大有左右数字出版产业走向之势,技术似乎成了数字出版的主导。这一局面的产生扭曲了出版产业的内在关系,影响了出版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

从事网络编辑业务的人员远远超过传统出版机构编辑队伍人数的五六倍。但与行业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符合行业需求的数字出版人才稀缺,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国内高校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少出版企业在招聘数字出版人才时深感合格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太少,质量也不达标。懂出版的人不懂数字技术,懂技术的人又不懂出版的精髓,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策略发展的相对滞后,也是导致该局面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多元,除了要求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具有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文字基础之外,更需要具有现代科学文化艺术基本素养、掌握数字媒体素材编辑加工基本技术、具备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了解数字媒体产业运作规律。

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归属不统一

我国目前正式开办编辑出版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家。编辑出版学作为二级学科,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实力和水平设置在不同的专业下面,由此产生了编辑出版学在高等教育中学科归属不统一的问题。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出版教育跟随时代步伐在传统编辑出版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纷纷设立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目前全国共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部分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与编辑出版专业情况相似,已开设数字出版专业、数字出版课程的高校同样存在学科归属不明确的问题。数字出版专业分别属于各高校的新闻出版学院、包装印刷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因专业归属不明确带来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之间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我国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质量。

2. 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不足

缺少复合型高技术人才己成为制约当前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瓶颈。高校是出版业人才的主要输送者,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和就业市场,不少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己经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数字媒体课程或相关模块。但是,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仅简单依赖调整课程或模块的做法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2]

目前的高等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四年本科教育实际只有三年多在校学习时间。以某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为例,其开设的必修、选修等相关专业课程有31门之多,既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具有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基础,掌握编辑学、出版学、图书发行专业知识,又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等技术。在现行的本科教育阶段进行培养几乎无法做到也不现实[3]。且多数教师缺乏数字出版一线的从业经验,同时其知识与技能未能及时更新,导致一些数字出版课程无法开设,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完成行业的某些特定工作,而复合性、创新性则明显不足,也不能胜任一些高层次的工作岗位。

3.融合性不足

数字出版产业是新型文化产业,其重要特点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且数字出版产品的形态多样化决定了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图文、音频、动画、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出版与编辑技术、多媒体设计等知识。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才培养的定位、特征、方法等层面也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整体而言,由于数字出版是新生事物,国内外对数字出版及人才培养的研究尚不成熟,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还不清楚,其中对融合性认知不足是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并且高校受制于传统出版行业专业分工的影响,编辑出版知识依然是高校教学的侧重点,缺乏与信息技术学科、经营管理等学科融合的课程。这就造成一些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不会应用新媒体编辑技术,对信息平台使用不熟练,不具备市场营销知识等问题。此外,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时间要远远多于实践活动,教学形式也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在开设数字出版教学的各高校中普遍存在。

三、高校出版人才培养对策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能力培养

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紧紧结合实践与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此,首先要有清晰而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应与数字出版岗位要求和实际出版活动对接。避免课程内容交叉与重复,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推进弹性学习制度,构建适应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基础平台+模块”课程体系[4]。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及早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可采用出版基础、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数字内容管理三大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出版基础模块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出版理论和流程,数字技术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字产品的策划、设计、编辑能力,内容管理模块培养学生媒体运营和数字化管理的能力。在课时分配和内容安排上应向数字内容采集转换、数字媒体编辑、多媒体设计制作等技术应用型课程倾斜,弱化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操作。

2.实现与出版单位的衔接,加强培养针对性

专业院校应与数字出版用人单位进行更好的互动和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搭建更好的平台。一方面,数字出版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关系,根据自身定位和实际需求,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熟悉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适应性。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加强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投入,要打破课程教学的唯一性,充分利用数字出版机构的人才资源,聘请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在校内开办专题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将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一些高校己在实行“双导师”制,来自学校的老师与业界一批从事数字出版的专家、一线工作者等共同安排学生的修业计划与课程教学,此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

3.加强数字出版教师队伍人才建设

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和出版社一样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出版从业人员本身经验就不足,高校更是缺少具有数字出版丰富实践背景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引进和培养人才成为必要的解决人才问题的方式。

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应拓宽渠道,完善体系,把数字出版人才作为特需人才,摒弃职称、资历的限制,依托数字出版建设的主体—内容服务商和大型出版集团,聘请一线数字出版的实践者为高校师资进行培训,并聘请其为客座教师,把行业精英、技术骨干吸引到高校任教。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培训,获取数字出版相关资质证书,并定期将教师送到企业参与工作,积累实践经验。聘请科研院所、数字出版机构及互联网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建由教授、策划编辑、运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组成的多样化教师队伍,改变高校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充实课堂教学内容。[5]

在出版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更好的对接,培养出具有现代科学文化艺术基本素养、掌握数字媒体素材编辑加工基本技术、具备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了解数字媒体产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玉山.《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EB/OL]. [2016-12-20] . http://www.chuban.cc%bsd/201507/t20150715 168554.html.

[2]崔立.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何处觅?[N].出版商务周报.2011-12-15

[3][5]吴鹏,程放. 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4,(02):91-94. [2017-09-14]. 

[4]陈丹,张志林. 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J]. 科技与出版,2010,(08):67-69. [2017-09-14]. 


作者:覃悦晨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