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胡正东——何以出版创辉煌

作者:胡正东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胡正东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出版作为一项十分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社会活动,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出版业在高速发展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作为未来的出版人,我基于自己对出版行业的所见所闻所感,作此文,浅谈认知。

出版属于传播范畴,它将文化学者所编创的信息和内容,通过出版人系统的、有序的编排之后,用科学的、适当的手段,将内容和信息传达给受众,从而形成的一个产业关系。这里所说到的“内容和信息”所涵盖的层面也相当的广泛,它不仅仅指图书制品,报纸、期刊、音像、软件等都是它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逐渐衍生出了数字出版一类的纯数字化的出版物,诸如生活中常见的各大网站的视频、音频以及网络游戏等。总的来说,出版就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方式,它通过专业的手段,将承载信息的出版物传达给大众,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传递进行,是一个链条式的产业。对于出版人来说,作为出版人,应当是将优质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播给普罗大众,而这也正是出版这项社会活动的意义所在。当代社会的信息碎片化泛滥,出版在信息传播产业中的地位稍显弱势,所以出版也正面临一个革故鼎新的转型时期,需要以一个新的面孔和姿态示人。这就是出版,一个难以定论,但却与时俱进的产业。

据考证,“出版”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当然,这仅仅是为这项社会活动做了命名,其实它的沿革是十分久远的。出版与印刷密切相关,有了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存在,出版的文明自然就开始萌芽。最原始的出版也当属书籍的发行,最久远的书籍种类应当为帛书,应当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墨子·明鬼》有“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中国古代书籍的推广与流传,最初是由人们辗转抄录。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人抄书出售,书籍开始成为商品。史料记载,西汉时就出现了书肆。公元2世纪初,中国发明了纸张,使文字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书籍出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随后逐渐又有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发行日渐成熟。到15世纪50年代,德国人J.古登堡发明了以机械的方法用铅活字印刷图书,使出版业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19世纪初,这种先进的印刷术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现代出版业也随之逐步形成。20世纪,社会动乱不休,我国的出版业在不同时期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却依然屹立不倒。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文化生活水品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帮助,21世纪的出版业发展迅速,衍伸出了各式各样的出版方式、出版物。未来,出版也必定会根据时代的潮流,不断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模式,交出新的答卷。

以出版业现状看未来

出版物

21世纪的出版纵使受到社会的追捧,但也逐渐表露出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从出版物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出版物包括书籍、报刊、杂志等印刷类制品,但由于世界整体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截止今天,出版物的范畴已经是多种多样、焕然一新,主要分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六大类。出版物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出版的全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它又将与科技擦除怎样的火花?值得期待。

出版人

面对科技改变劳动方式和新媒体冉冉兴起的现状和国家“转企改制”政策的挑战,新时代的出版人的工作也正在走向转变。出版工作从传统的纯人力模式到今天连校对实务都由电脑软件完成,出版人在出版产业中的地位貌似已经逐渐走向低谷。其实不然,出版人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掌舵者,应该纷纷跳出固有的模式,将工作的中心环节进行一个质的改变,不是用固有的死板模式做一些烂大街的出版物,而是从侧面分析受众的心理,对出版内容进行合适的判断,并适当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切实让自己所出版的内容既具有特色,又不失内涵。

出版社

2010年和2012年,我国出版行业先后完成了图书出版社的改革和报刊社的改革。很快到了今天,不仅仅面对国家政策的改革、“互联网+”时代,出版社也应顺随时代的步伐,进行线上线下模式的融合发展。出版社的融合发展应该全面的培育借力发展意识,合理运用新媒体,诸如网页平台,即时通讯软件的推广等,努力打造品牌化的出版物,提升出版内容的吸引力,从而让阅读使读者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彼此产生共鸣,又对读者自身的盲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完善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出版风格。不仅如此,出版社作为社会如与大众之间的媒介桥梁,担负传播社会信息,让不同的受众接收不同的信息,能与社会各界在出版内容、技术、渠道、经营等方面,努力寻求灵活多样、可执行的合作方式。这仅仅只是从出版社工作的一方面来谈,作为出版产业链条的核心,今天的出版社所处的境地十分的关键。出版社只有认真学习、深入思考互联网与出版业各自的基本特性、规律,进而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可结合之处,用科学的手段将两者进行融合,才能最终实现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把知识产权提到国家基本战略高度推进。版权和版权保护对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版权的认知度和受关注度已经越来越高,人们对所谓“正版”的需求度正在逐渐提高,这可谓是新出版人的福音。举例说明,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出台了关于数字音乐正版化的心政策,目的是为了让我国数字音乐市场更加有条理地运行,该政策促使数字音乐的内容分销平台和用户增强了自身的版权意识,这正是版权在社会中地位上升的表现。相比较欧美国家的版权意识,可以确切的说,我们又更近了一步。版权运营渐入佳境,这是中国出版界的一大盛事,它激发了内容生产者的创造力,带动了出版社以及出版人对市场的协调力,更促使内容消费者(受众用户)能够在和谐的市场环境中接受到正规的、受法律保护的内容。

出版行业是一个灵活性极强、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也许今天我们还正陶醉在微博的碎片信息中,明天智能手机就将会被新的科技所取代。我设想,由于大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生产力的提高,再加上未来的高素质人群量的增大,未来的出版将会更加趋近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模式。也许能够出现市场和谐竞争、却不乏新活力的景象;也许会利用高科技的手段,线上线下同时发展形成产业特性;也许出版的工作更多将由非人力完成……当然,设想终归是设想,具体的状况还要看未来的出版业究竟发展如何,这跟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方向都有很大联系。当今的出版行业正在改朝换代,毫无疑问,作为新出版人,要顺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自身的条件。首先一点,在我看来出版是一个涵盖面非常之广,且充满挑战性的行业。因为你作为一个中间人,你要将内容生产者所生产出的作品,进行一个统筹、整理,最后再传递给用户,这其中你一定要对不同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作品的基础上做出修改、总结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的这些工作对一个出版人的知识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况且以上所说的都还只是出版工作的其中一环节,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需要完成,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出版人,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上文有提到“互联网+”时代,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逐渐加深,新媒体产业的壮大也促使了信息的碎片化,这一点也启示着未来的出版人,所谓“舞台在变,思想要变”,要了解受众的心理,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在创作者一方,保护创造力,在用户一方,激发思想力,充分地发挥中间人的巨大作用。

出版的宽泛程度是难以形容的,我仅仅站在个人的角度进行粗略观察,对行业进行了非常不全面的了解后,作此文。不妥之处甚多,望加以指正批评。


作者:胡正东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