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黄璐璐-——文化从业人员要重视传统文化这张牌

作者:黄璐璐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传承性。一个民族的历史,既是民族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历史,同时又是民族文化丰富、积淀和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承性正是指在历史的积淀中扬弃,使民族文化中符合科学性的东西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今天中国人民的思想是历史的中国人民的思想发展的结果。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过程中积淀的文化对中国人民产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且会持续影响下去。今天的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是中国文化的深刻体现,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深深印刻到骨子里的,文化从业人员要时刻明白这一点,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作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上看,都要打好传统文化这张牌。

从近些年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基于传统文化内涵或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越来越多,更多优秀的此类作品也脱颖而出。从图书出版行业分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几个模式。

一、传统经典的继承与创新

在当今国学热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的普及出版空前高涨。全国20余家专业古籍出版社是其主力,各级综合类出版社、教育类出版社、大学类出版社、甚至少儿类出版社也不甘示弱,纷纷加盟其中。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价位的国学经典校注、翻译、改编、绘图、解说、演绎等各种读本,摆满了各大卖场、个体书店的显要位置,进而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家庭书架。各种经典诵读活动纷纷开展,推波助澜,形成了一种波及广泛的出版传播现象。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多家重要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国学全民普及出版品牌,销量可观。

媒体方面,《百家讲坛》栏目雅俗共赏的讲座,一些知名高校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新浪网高调推出了乾元国学博客圈。知名大学中涌现出了许多国学专修班,北京大学建立元培班,武汉大学的国学班,山东大学的文史哲基地班等。含有一些影响较大的讲座,例如:程度冯学成举办的龙江书院、国学大师南怀瑾举办的太湖大学堂等。

中华书局出版于丹《论语》心得2006年10月出版,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辟。两年多国内总销量突破500万;输出28个语种的版权、33个版本,海外总销量达到30.4万册,版税收益200多万元人民币。

中华书局《论语译注》(杨伯峻)1958年写成,1980年再版,先后再版十数次。曾被香港、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论语译注》是中华书局的学术畅销书。

对于经典的继承是当今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无论是文化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取得良好的回报,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精神的教育意义重大。

一方面,读经诵典有利于更好的沿袭文化。在经典的诵读中,我们感受着孔子的礼、老子的道、体味着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和墨子的“兼爱”与“非攻”。它是关涉到国人生命素养的根基之学。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所说:“经典训练的价值在于文化。”品读经典,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倒不如说是文化人格、文化生活的养成 。即在与经典的不断地接触中,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认识,将所习得的转化为有意义的文化与生活形式。

另一方面,读经诵典有利于更好的传承华夏精神。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立者何,精神是也。在信息爆炸式的快餐社会,面对所谓“普世”、“普遍”面目出现的强势价值观、而文化的嬗变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又在不断的冲击着人们,使得人们极易产生道德摇摆和价值真空思想形态。西方谚语说“在森林里中迷了路,最好的办法是回到起点”,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追本溯源——诵读经典以期能够传承弘扬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读经诵典被赋予了回溯源头、传承精神的深远意义。

二、经典的衍生

《西游日记》、《悟空传》等基于经典作品衍生出的新作品受到读者欢迎,现代文化产业中尤其是出版行业有很多这种在原有经典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产生的新的产品。这种作品有两种情况:经典再生品和经典衍生品。

现代文化产业流行的运营模式IP运营,当作者创造了一个角色,便拥有了一个人物的IP,如果用户非常喜欢就会继续推出电影、游戏、周边等一系列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粉丝看到新节目会越来越喜欢,作者和发行公司也会得到更多的收益,这就是IP运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典作品多如浩瀚的星河,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也是数不胜数,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可创新点,加以创新,形成IP运营,是中国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传统文化内涵创新利用

三国史事和三国人物故事,在我国通俗文艺的“讲史”系列中,发端早、形式多、历史长、影响大。自罗贯中集大成式的作品《三国演义》诞生后,“三国”故事更成为了通俗文艺改编创作中的富矿,为后世不断开掘,构成了一个历久不衰的庞大的“三国”题材故事集群。其中,近30多年中我国电视剧就创作了《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国》,在电影创作中也相继出现了《关云长》、《赤壁》等作品。2016年,电视剧《武神赵子龙》以新的样态成为这个集群中新的一员。这部作品中的赵子龙,所呈现出的角色姿彩和价值蕴含,较之小说《三国演义》,以及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和《三国》(2010)中的形象,均有新的显著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在于叙事结构的转型。一、从“足本”改编到“节选”叙事:聚焦个体《武神赵子龙》赋予赵云的角色魅力,首先来自于它的叙事结构从描绘王朝更替的群体叙事,转换为以王朝更替为背景的个体叙事,将在史籍《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之中,乃至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之中,杂处于诸将之中、光彩间断呈现的“那一群”中的赵云拔擢出来,并加以了专门的描绘。如果说《武神赵子龙》是一种改编创作的话,那么它就是将三国的历史及其内涵创新的典范。

中国古代墓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一直以来都给人强烈的神秘感。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盗墓王》等一系列小说的出现,盗墓文学应运而生。盗墓文学顾名思义是以盗墓为主要题材,主人公多以男性为主,故事发生地点通常为荒无人烟,充满神秘感的偏远地区。在小说中主人公们共患难同享福,体现了浓浓的兄弟之情。《盗墓笔记》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仅在网络上畅销而且不同的形式呈现在银屏上。2013年9月15日,话剧《盗墓笔记》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巡演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杭州成为首站演出城市。电视剧《盗墓笔记》也将在下半年开机拍摄,每集90分钟,每季12集,总共拍摄8季。电影版《盗墓笔记》在2015年开机,2016年上映。《盗墓笔记》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一、古老文化与现实的冲击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时间的累积使中华文化具有浓浓的厚重感,无论在人文地理还是科技研究方面都有广泛的涉猎。在《盗墓笔记》中涉及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盗墓的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并加以成功创新受到大众欢迎的例子数不胜数。

基于传统文化内涵并加以创新的趋势不是中国特有的,古埃及文化在现代的不断再创新就是一大体现,埃及艳后、神秘金字塔、法老王等内涵颇受当今大众欢迎。

对于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财富,文化工作者要学会加以运用,注重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潮流,继续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

 

作者:黄璐璐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