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游赛赛——-一个学生对出版的认识

作者:游赛赛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游赛赛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当初报考编辑出版专业,实话说是很盲目的。因为自己对读书有些兴趣,并且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还不了解,对于大学的各个专业也并不是十分的熟悉,对于出版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对书的制作上。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我才算是对于出版有了一点点的专业认识,学到了很多之前并不知道的东西。“出版”不是一个小概念,它涵盖了很多很多的方面,编辑,印制,发行……许多的制作过程都可以归结到出版这个行业上。小中见大,虽然短短三年只是学习了出版的皮毛,还没办法完整认识到整个出版行业的具体概况,但终究是打破了我对出版的模糊认识。走进出版,认识出版,了解出版,实践出版,这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需要我利用大学甚至以后的工作时间来学会的过程。

当初自己对出版的浅显认识,只是认为出版是一个机械化的操作过程,后来慢慢的发现,并不是这样。出版是一个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一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它所造成的积极的社会影响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一个作者无论多有见地,他的思想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对社会有着正能量的,我们才会同意出版,这就需要出版人的顾虑与考验了。比如说自己当初对出书的了解:一开始以为一本书的出版只是需要作者与书店的合作就够了,后来才发现,仅仅是“编辑”这一个过程就有着种种复杂严密的环节,一旦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这本书都无法完成它的出版工作。一个作品,并不仅仅是作者的思想在里面,也会有一些编辑的思想掺杂其中,假如作者的思想与这个社会有偏差或是有的涉及政治、国家等政治性因素,或者是宣传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这些作品都必须通过不同编辑的层层过滤才可完成。仅仅是编辑这一环节,就有着繁琐复杂的种种程序,而包括编辑在内的出版学,其严谨复杂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曾经有过一个北印的学长来给我们讲课,这是唯一一个我是可以记住他全名的讲课老师,并不是说他的外貌是多么出色,他的声音是多么醇厚动听,是他别具特色的自我介绍方式让我深深记住了他的名字。“林少波!”。。。“林书豪”“”“周立波”三个并不相关的人因为他的介绍产生了奇妙的联系,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刚刚进入工作领域年纪轻轻便取得令人羡慕成绩的学长。他的自我介绍方式真的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不是刻板的告诉别人自己的名字,而是通过不一样的方式,给不起眼的增加起眼的光环,虽然只是很少的三个字,有的人值得记住,有的人却很快被忘掉。“创新”这一思想是他交给我们的第一个道理,我很佩服他,也很庆幸,这个道理,打动了我,我记住了,这比听多少我容易打盹的课更显得珍贵。创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却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无论各行各业,无论什么事情,创新都赋予了我们极大的活力,因为创新,可以使很多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也可以是很多无趣的东西变得有趣,学会这个,终生受益。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让这个老师率先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记得周斌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案例,出版界的创新可以获得同样令人吃惊的效果。曾经一部《谁吃了我的奶酪》风靡一时,迎合了社会需求的新作刚上市并赢得了人们的疯狂购买,一版再版的狂潮吸引了另外的一些作家,之后,便出现了《我偷了谁的奶酪?》《我偷了谁的奶酪》等等书籍争相上市,奶酪风潮成为了出版界的一次典型案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模仿,比如说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穿越类宫斗类题材的影视剧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影响,紧接着便涌现了无数宫斗题材,穿越题材的影视上映,电视荧屏上层出不穷的雷同剧却使观众非常反感,这种争相模仿的做法不只是显示出我国编剧界题材的匮乏,创新的想法却被市场湮没。不止这个,林学长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他的朋友的故事同样的令我受益匪浅。

“专学和博学”一直以来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林学长的朋友曾经只是一名普通的编辑,平时的收入也并不乐观,但是与别人不同的是,别人是各种题材的书都做,而他只做关于历史题材的书籍,长达几年的时间都花在对历史的不断深入研究上,他在不知不觉中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水平,不久前出版了一套历史题材的书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成为了出版界的名人,薪水自然也提高了不少,因为他专于历史,所以他有着别人没有的优势,这也是他后来依旧是出版界的佼佼者的原因。我们就该这样,做事最好不要贪多,精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虽然作为一名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我们忙着熟悉大学的生活,忙着赶紧适应这个与曾经的高中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除了心中充满的对大学的好奇,我们心中依旧是很关心就业这一个严肃的问题,几乎每次听讲座的时候,只有就业这一话题最惹人注意。在就业压力大,就业环境恶劣的背景下,不进学校,家长,老师,我们虽是刚步入半社会的大学,仍然不敢忽视就业这个问题。每年日益激烈的就业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几乎每个讲座的教授或老师都会激励我们“既然学习出版专业,你们是未来出版界的精英。不用担心,只要踏实肯学,一定会有出息的。”话是这么说,我们也不能仅仅凭借自己在一所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学而放弃努力。曾经有一个出版界响当当的人物来给我们讲座,他是某个很知名的出版公司的总经理,在工作岗位上呆了50多年,退休后偶尔会应一些学校的邀请给大学的学生们讲课。他的个人经历确实值得我们敬佩,没有谁一开始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板,任何人的成功都曾经历过汗水的浇灌,从小人物做起,从小事做起,甘于默默无闻。甘于无私奉献,即便是一份小工作,我们依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积累,将汗水转化成自己的经验,我们的能力就这样慢慢的提升上来,为以后更好的职位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包括我在内,很多大学生总是会担心自己以后的工作会很累,薪水很低,会遭到同学的耻笑,会低人一等,其实没必要这样,太过眼高手低,只会让我们的想法更加的不切实际,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将平常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对未来职业的幻想上,实在是得不偿失。那位老师还教育我们,要关注平常身边的小事,努力的认真的完成自己的每一件事情。有同学会觉得有些小事不值得做。但也有一位商界著名人士曾经说过:“有些事情不能不做的原因,不是说它真的多有价值,而是必须赶紧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扫清道路。”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耿耿于怀于那些非做不可的小事呢?

上大学的一个优点就是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对一个未知的事物来进行研究,学习,实践,直至充分了解。在大学里,老师教给了我们很多道理,专业知识免不了会有些晦涩难懂,但老师总是想尽办法的给我们解释,用他自己的理解给我们讲解,虽然有时候还是不懂,但是课堂的讨论同学的发言也可以加深我们的认识。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教育理念更新,出版媒介融合的现实,要求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及时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变革,以培养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现在的媒介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从业者具备更深厚的只是储备以便进行信息管理,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媒介技能。因此,大学课程更加多元化,在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增加很多技术性发面的学习。

出版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它的方向性很大。之前我对出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出版,现在才发现原来很多电子的东西都是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电纸书,电子周刊,影视音像制品,等等很多传媒类的东西都属于出版的范畴,对出版的深入认识也使我们明白未来出版的就业前景并不只是传统出版,很多传媒类的产业也是出版界的一部分,这样看来的话,出版行业的就业前景并不像之前想的那样的不尽如意,无论是制作一本精美的书籍,还是一部幽默风趣的电影,都逃不了出版这个框架,由此看来,我们真的是该庆幸自己选对了专业。

学校重视案例教学,学生从案例中的提问做好准备课上讨论,在分享的同时加深的出版行业的认识和理解,跳脱出理论的局限性更重视实践性。当然,出版行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死板教学终究是无法适应发展,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定期会有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自参与调查,信息整理分析中了解一个具体的出版行业可能遇到的种种方面的问题,加深认识的同时,也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作者:游赛赛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