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走出去”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支持下,中国出版业抓住机遇不断向国际化迈进,不断取得良好成果;在此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制约出版行业进一步走出去的人才缺陷。如何培育高质量、有水准国际化出版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成为当下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国际化人才 走出去 一带一路
一、“走出去”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出版物输出
中国日益崛起强大,伴随不断走出去的脚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出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已然成为中国展示自身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最佳窗口。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世界人民通过出版物认识、了解中国,使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不断地向外传播并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光彩;与此同时,中华文化在与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自我更新,这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展示当代中国风采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业抓住良好机遇,朝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向好发展。2010至2014年间,中国对外输出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版权35,316项;2008年至2014年间,中国对外输出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及电子出版物9708万册,共计金额36,201万元。中国新闻出版业正在用积极的姿态逐步向国际化迈进,输出数量不断增多、输出品类不断扩宽。在出版物渐渐走出去的同时,新一代的出版人也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2010年至2014年,中国引进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版权79,018项;2008年至2014年间,中国引进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及电子出版物22,304万册,共计金额283,810万元。这也就直观反映出几个问题,首先,中国走出去力度还不够,出版物的输出与引入之比约为1∶2,存在一定出版贸易逆差;其次,出版物对外输出主要集中于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音像及电子等数字化出版物输出程度较弱。深究其因,还是源于当下国际化出版人才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决定。《决定》提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文化支持”,“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抓紧培育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1]“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与实践更为出版走出去提供新思路、拓展新渠道,拓宽新市场;出版物输出范围更广、输出力度更大;2014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实施的丝路书香工程正式获批,成为进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项目;为“加快推动中国精品图书,汉语教材在丝路国家出版发行,搭建我国对丝路国家的图书版权贸易平台、出版信息资讯平台、形成与丝路国家新闻出版资源互联互通,内容共同挖掘,渠道共享共用的发展格局”[2]提供政策与经济支持。在国家强有力推动文化大步走出去的政策引导下,如何培育优秀的国际化出版人才,推动中国出版朝国际化方向发展,是中国出版业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评价出版走出去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人才问题
面对国际出版行业的激烈角逐,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出版巨头不断创新出版内容、丰富出版种类,向全世界输出一批如《哈利·波特》与《新概念英语》等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著作版权。中国出版业于近年来不断大步走出去,取得较好成绩,湖北长江集团出版的《狼图腾》向全球输出25种语言的版权,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版权已经扩展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日本等10个国家,《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输出版权14个语种;但从中细观还是存在输出种类方面表现较为单一的问题,表现为对外输出出版物多为中医、养生、历史、民俗等题材的“吃老本”现象,缺乏选题创新活力。由此看来,我国出版业正急需一批具备较为高远国际视野、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出版市场动向、及时抓住出版市场机遇、利用活泛思维创新选题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类别表现并不均衡。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占据对外输出版权数量的绝大部分;音像及电子出版物输出程度较弱,“从新闻出版总署年度统计数据来看,全国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累计出口额十年来一直低于300万美元,且自2006年峰值后持续下滑”。[3]数字化出版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内容创新度不够、版权纠纷、文化与思维的差异、盈利模式等问题。2016年8月,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构建的中国数字出版资源国际交流平台正式启动,可预见的是,未来的数字出版业将会继续探索数字时代出版物“走出去”的路径,而这就会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娴熟、思维敏捷活跃、通晓国际现行规则、熟悉国际法律惯例的数字化出版人才。
对外输出的出版物内容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畅销与否。目前,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东盟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新兴战略市场;但与东北亚日韩出版市场的深入交流合作不同,我国与东盟的出版合作由于诸多因素,尚处于探索阶段。出版物的输出只有符合文化输入国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阅读习惯,以一种易于输出国读者接受并理解的方式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魅力及阐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理念,才能消除因文化体系不同所带来的理解差异、更多地吸引海外读者的兴趣。反观我国跨文化人才现状:“截至2014年上半年,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以初、中级为主)的人数仅3.6万人。据中国译协估计,能够承担审定稿任务的各语种高端人才全国恐怕不足万人,其中中译外高端人才或许不足千人”。[4] 出版走出去过程中正缺乏一批既通晓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又精通外文并深刻理解不同文化体系的跨文化人才。
三、以国际化眼光培育走出去出版人才
当下,我们需在国家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等强有力的政策的引导下从全局性、前观性出发;以“走出去”、国际化为落脚点;进行多方联动合作,形成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国内出版企业与国外出版企业合作的一套环环相依、环环相扣的科学完整的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方案。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其首先需要在自身苦下功夫,在巩固基础课程的同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国际化出版需要。在课程方面增加经管类课程,培养具有经济头脑、市场意识、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向和能够及时抓住市场机遇的出版人才;巩固语言学习类课程,巩固发展历史较久、经验较多、基础较好英语课程,增加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等国际常用语言课程,依照自身办学情况增加小语种课程,特别要抓住“一带一路”新机遇,增加丝路沿线国家的语言课程,解决翻译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在拓展原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 ;增加创意思维类课程,如思维方式、创新方法学一类的课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出版人才,活泛出版选题、创意出版方式;增加国际出版法规类课程,为出版更好走出去、解决版权纠纷问题佩戴护盾。
再有,高校需要进一步打破屏障,与国外高校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出版人才合作。通过与国外高校开展如国内培养一年,国外培养一年,获两个学校承认学位的1+1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鼓励在校优秀出版人才走出国门,利用国外高校优秀资源学习知识、熟悉国外思维方式、开拓国际视野、感受文化差异。
从国内出版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其应与国外出版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达成人才流动合作方案。国内出版企业应定期在优秀的出版人中进行选拔并将其送至国外出版企业进行人才交流,接轨国际出版市场、实时跟进国际出版动向;同时引进国外优秀出版人才,学习国外出版价值理念,了解国外文化体系,以便出版人更好更快地向着国际化迈进,做出符合国外读者口味的优秀中华出版物。
另一方面,出版企业应主动参加如国际图书博览会、国际读书节一类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以便跟进国内外出版业发展趋势,了解外国出版业市场状况,推动国际出版人才文化交流,促进版权贸易、互译资助方面的交流合作,更好地将世界优秀图书引进中国,让中国图书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I]. 人民日报2011-10-27(2).
[2] 王玉梅.丝路书香工程正式立项[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2-9(1).
[3] 肖洋 谢红焰.入世十年我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现状及问题研究[G]. 编辑之友,2012(10):81.
[4] 姚宝权.一带一路视域下出版走出去的问题、优势与路径选择[G]. 中国出版,2015(17):51.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