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韩雪——出版业情形了解与职业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习有感

作者:韩雪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韩雪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家出版社。1982年人大出版社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是中国高校教材、学术著作出版最重要的基地之一,每年60%的大学、中小学和专业用书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进行出版。依托着中国人民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严谨的学风态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直以高质量的出版水平和主旋律的出版形式享誉全国。

进入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站,并不如出版社简介般充满着严肃的学术氛围,也没想象的那般古板。相反倒像是一个有浓郁书香气息的咖啡馆。书籍摆放错落有致,有水吧,也有咖啡座。在书籍中间穿插摆放许多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售的文化产品,颠覆了人们想象中,中国最权威的学术出版社该有的陈列样式。走到地下,挑高的结构设计令人感到空旷,配合高挑的实木书柜让人感到沉稳静谧,非常适合静心阅读。地下摆放着许多不同风格的座椅和茶几,上面有茶水单可以为读者提供安静看书的环境。对于这样与想象中严重不符的读者服务站,出版社的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读者需求使然。

随着电子阅读广泛普及,电子书、在线读书软件因为方便快捷、经济实惠,越来越多的占领了图书市场,做为新颖赶潮流的标志被读者广泛选择。就书籍的购买途径而言,现在许多电商也在出售图书。平台广,拥有的消费人群较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这几点上看,传统的书店运作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就书籍内容而言,读者可以在电子阅读中获取和纸质书籍无差别的内容。在这一点上,纸质书的重量和价格,较电子书而言便缺乏竞争优势。但现在的形势下,图书产业并没有像所预计那样萎缩,也没有想之前极端预测的那样将呈现消失的趋势。原因在于纸质书籍之前是知识和内容传达的载体,现在它作为载体的功能更多的被电子阅读所取带,而书籍本身更像是一种艺术品,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工具和象征物品。通过电子阅读的普及,电商对于图书的销售和图书用途的变化和在人们心中地位的转化,都使得传统的书籍销售模式难以继续,不得不随之改变。在当今的读者需求中,看到书的内容并不是主要需求。读者之所以选择阅读纸质书籍,是选择的一种安静的生活方式。所以读者所需要的重点不在于读书,而是读书的地方。像人大出版社读者服务站的运作形式,便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安静读书并且能够享受生活的环境,从而吸引读者进行阅读并进行书籍的购买。而这种书店的运作形式已经形成已久,如世界最美书店中位于北京三里屯的老书虫书吧便采用这种运作形式。通过独特的环境和氛围为读者提供融入到书籍的地方,满足读者的需求。

在参观的过程中,对于图书本身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首先一个问题是图书的价值是什么?图书的价值也是图书在这么多变迁之中不会被磨灭的主要原因。图书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知识的承载物,其中记述的内容值得人们去学习、去深思。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不断演进,图书在内容上的功能不断淡化,不再只有传统的纸质书能够带给人们知识。究其内容,许多电子书也能够将知识进行传达。但在人们心中,长期以往的习惯使然,认为书本是神圣不能被抛弃的,这也就是图书没有磨灭的主要原因。正如书籍销售转型一样,人们对于纸质书籍的选择更多偏向于其作为图书所带来的阅读体验。图书的不灭性也就要求出版人对于图书有更高的敏感性。出版商看重利益,而出版人则需要利益与情怀兼顾。现今的图书市场中,畅销书并不一定是经典书目。畅销书往往是符合大众品位需求的书,而像一些经典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书籍并不在畅销书范围之内。长此以往,优秀的作品将会逐渐被淡化出人们视野,一些真正重要的哲理和内涵将会被人们逐渐忘记。对于这种“畅销书≠经典”的现象则需要出版人在其中对畅销书和经典之间进行平衡,做到出版有价值。在判断一本书价值方面,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首先是内容方面,既要符合大众的阅读需求,但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大众,需要适当出版一些经典书目,增添文化内涵以传承中华文化。蕴含文化哲理并且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出版产品可以被认为是价值较高的图书。其次在较为直接的重印版次中重印版次数越多其便说明其阅读人群越广,其相对价值越高,对读者的影响力越大。

从出版内容上来看,现行出版物中原创力较为缺乏。许多作品故事结构和写作手法较为相似,给人一种大同小异的感觉,文学作品的丰富度不高。

根据以上现象总结,可以看出现在出版所面临的问题:大众对于经典书目的阅读需求不高,在畅销书目中许多文学作品较为相似,风格单一。对于此类为问题,人大出版社作为纯学术出版社,严格把关书稿的质量,并且通过国外引进等方式,大量引进新的学术图书,以 保持每年新书品种增加2000种。对于滞销图书也有严格的把关。从出版到销售都有一套精细的流程,运作起来有条不紊。正是这种严谨的出版态度使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完成了从300万到3个亿再从3亿到10亿的巨大跨越。成为中国出版业中的佼佼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编辑要求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编辑工作的模式产生了改变,革新了编辑这一职业。

在编辑这一职业刚刚产生的时候,编辑的工作便是校对书稿,对于策划和选题仅仅是依据形势需要,给读者以一种“出什么书看什么书”的感觉。但通过此次学习,我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最早将编辑工作划分为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和营销编辑的。通过对编辑种类进行划分,使得编辑的工作分工更加明确,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对于不同编辑所需要具备的不同素质提出了要求。如策划编辑需要对图书市场有较强的敏锐性,能够把握读者需求的走向,对一本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编辑则要求文字编辑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并且要求有一定的实习经历,对学历要求较高。在入职之前,要进行相应的文字功底考察和心理判断,从而判断是否适合该岗位。需要对于文字有较高的敏锐性,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营销编辑则较为特殊,营销编辑依托编辑这一职位对于所出版的书目有更深的了解,并且运用这一特点对所出版书目进行宣传和推销,从而进行销售。这需要营销编辑拥有较强的交流能力和运作能力,将书目由出版社推向市场。

综合上述编辑的分类种类来看,可以看出不同的编辑所需要的资质和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样便对于未来的发展有了针对性。通过学习在对于用人需求方面也有了一定了解。在用人上,出版社如急需某一方面的编辑人才则首先偏向于学习专业方面毕业的学生。如急需编辑外语类的图书,则首先考虑聘用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作为编辑。但对于文艺类、社会科学类的图书编校则偏向于选择对于编辑出版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学生。这也说明了在编辑需求方面,在不同的阶段出版社所需要的编辑人才也有所不同。对于这样的情形,我所得到的启发是,学习编辑出版可以使我对于编辑的基本功如文稿校对,出版流程方面有所了解,但是在专业方向还是有所欠缺。所以在课余时间还是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以此来充实自己,对某一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

我同时了解到,在编辑能力要求上,不仅要求有一定的编辑基本功底和学历。由于会有机会和作家、发行方面的人进行沟通,所以人际关系、表达能力也是重中之重。仅仅学会读书,学会专业是不足以胜任现在的编辑工作的。更多时候需要积累广泛的人脉,从而在不同的资源之间进行流动,将书籍出版做的尽善尽美。

通过此次学习,我了解了中国现在出版行业的现状,并且更加明确了出版行业对于用人方面的需求。对于编辑这一职业也有了更加深层的认识。作为编辑不仅仅要考虑书籍的内容,更要考虑出版后的效果。编辑这一工作,可以理解成为是通过机制做成能拿在手里的商品,既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也不能忽视出版的利益。这些使我的努力有了目的性,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对于出版行业的深入了解,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出版行业的要求,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作者:韩雪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