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阁 北京印刷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化产业各个领域中,出版行业是较早受到互联网冲击的,也是较早开始探索与互联网融合的行业,数字出版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数字出版并未改变出版行业的基本规则,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出版—发行—销售模式,这就要说到高校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了。
一.高校编辑专业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传统高校知识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过于“同质化”,就像一条标准线下生产出来的同一种“产品”,创新创业能力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缺乏,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则过于“单一化”,缺乏较大的弹性,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需求,与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相违背。
二、高校编辑专业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
1.教育理念与行业发展方向脱节。
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者缺乏经营管理理念,教学思想跟不上编辑出版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脚步。近年来,出版业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在加入WTO 以后,我国的出版业更多地参与到版权贸易、出版交流等活动中,正以学习、借鉴、完善、整合、发展的路径快速地融入出版全球化的大潮中。出版业也正渴望着能有更多的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加入进来,以便能在编辑出版业更广泛的全球合作与交往中发挥中坚的作用。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认识到这个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市场经济的内容,以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学习、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把握发展方向,学会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本领。
2.教学内容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
目前的大多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都注重编辑出版理论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而缺乏与编辑出版实务相契合的实践性、实用性知识,致使高校培养出来的编辑出版“人才”在从事具体的编辑出版工作时无所适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无法圆满地完成编辑出版工作任务。
三、对高校编辑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人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能否正确的认识社会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能否抓住时代的脉搏把出版人才置于其能发光发热的位置上,是出版从业者应该思考的。出版人不仅仅是技术人,更应该是艺术人。把艺术教育融入出版教育中,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顺应时代的潮流,执就业之牛耳。学校艺术教育理念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特殊价值应是的核心所在,更是今后一个时期学生学习的重点,同样是学校教育的重点。
四、对高校编辑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从人才培养的理念、教学内容与方式等诸方面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构建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所谓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旨归的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范型。
1、在培养高级人才,包括出版人才的同时,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手段的培养,更应该注重艺术气息和社会能力的改善。很多行业都已跨专业人才为招收对象,对于出版人才的培养也应多元化,在学习中实践也在实践中学习。用以应付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
2、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为编辑出版“第一线”服务的教育理念。紧贴编辑出版工作各环节,调整课程设置。改变授课方式,提高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整合师资,聘请高水平编辑出版人员参与教学。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创业人才则是懂得一定的专业技术,具备开拓创新、组织沟通、企业家的素质,善于发现商业机会并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进行商业行为并获取效益的人员。
3、以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开展为主要路径和根本依托。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得到挖掘与发展,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其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价值目标和立项追求。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创业人才则是懂得一定的专业技术,具备开拓创新、组织沟通、企业家的素质,善于发现商业机会并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进行商业行为并获取效益的人员。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