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青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近几年,在出版社招聘的各种岗位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但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容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摸索、探究的阶段, 尚未形成科学的定论。
高校应对人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有人认为这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应对市场需求,我国出版领域中对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强调复合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剧源于全新产业发展模式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传统出版产业内单纯的“编书—卖书”模式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信息采集—策划—市场推广—营销服务”这一更加复杂的模式。这意味着出版社除了向市场提供一种图书产品转向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数字出版产业代表的产业融合这样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更加强调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出版产业的增值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简单的知识传播转变为内容的生产和整合,或者提供在线的服务和交易,编辑工作也融入了网络这一巨大的竞争要地。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在出版领域内,复合型人才短缺明显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既熟悉案头编辑工作又善于策划选题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2)在信息采集与综合,网络开放、运营与管理,数字传播、印刷与复制等环节上的高技能人才。
(3)高端的出版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出版经营管理人才;
(4)熟悉国际版权贸易流程和规则的外向型版权贸易人才;
(5)掌握现代物流企业运作规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
复合型人才不容易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出版人才要求综合素质高,又要求能耐得住寂寞。在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前,纵观我国复合型人才形成的原因,多半是长期自我能力提高结果。这些人才往往是在精通一门专业后才开始逐渐涉及其他行业,以拓宽自己的行业视野,人才形成时间长,难以达到现代出版企业的人才需求量。现阶段,大学教育中出版领域已经开始进行综合教育,期望达到让学生在专业涉及广的情况下,进行专业攻克。然而,当下高等院校开设出版领域的专业并不齐全,即使通过大学培养,在现实出版业中,很多就业者也不能马上上手。很多企业喜欢招有多重专业背景的新人,以便于减少培养时间和投入。然而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能坚持选择出版编辑作为职业发展途径的人很少。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复合型人才很少是从高校教出来的,也不是从日常招聘中筛选出来的,更多的是从出版社内部培养起来的。出版人才是需要出版社消耗资源为他们积累经验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出版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到出版社工作无从下手,这反映了当下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没有案例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人才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有长远考虑。而且,针对不同的出版人才,要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当前出版产业内“信息采集—策划—市场推广—营销服务”模式强调了编辑需要担当的多层职责。这一模式中至少需要两类编辑,一类编辑拥有信息采集、图书策划和文案写作等能力,另一类编辑拥有市场调查、营销、版权管理、物流管理等能力。在节省人力和高效率的选择上,一个编辑在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至少需要拥有两至三种其他能力。也就是在编校这类编辑的基础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培养适合现代化出版更新速度的能力,例如拥有互联网操作技术或者有创造或抓住社会关注热点转变的能力。这些能力很难培养,然而却是现在出版企业中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
现阶段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采集
自互联网应用普及到社会生活中后,信息采集越来越成为各个企业的重点工作。信息是企业生产产品导向,任何产品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是紧随当下流行趋势,或者能引起一股新的潮流,最好是有长盛不衰的气势。然而当下社会信息的更新变化和传播速度极其迅速,让很多产品还未出售便成为新一波潮流的牺牲品。面对如此变幻迷离的信息社会,出版人收集图书的信息一定要寻找整个社会的大趋势,或者是长期的热点问题。考虑到图书的制作周期和追求的大额销售量,短期热点很难拥有大量读者受众。同时图书信息收集到出版上架的时间间隔很长,如果收集的信息不能保证在图书上架的时候还是有效的,那么这本图书对于当下并不具有什么过多意义,出版中的市场竞争很多时候拼的就是要能“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指的是信息和产品的配合性,最佳的预期效果就是在到社会热度最高之前出售产品,在社会热度还有余温之时将产品卖完。单靠个体的搜集和处理是无法驾驭充满灵性和变幻的信息,因此出版人需要信息收集的互动网络,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集众人之力,才能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
(2)选题策划能力
选题策划能力是一个人其所以要做出版社图书编辑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但是在一家传统出版社能策划出平庸选题的编辑比比皆是,但能策划出优质选题的编辑却少之又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首要的条件就是能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和图书出版、发行的基本规律,及时策划出一个又一个极具市场开发价值的一流的图书选题。这种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超的选题掌控能力。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三、项目运作能力
如果把一本书稿或一套书稿视为一个项目的话,那么一个复合型的编辑,就应该能全流程地掌控每一个项目的运行。这个全流程包括从选题策划开始,到把库存图书全部销出去、把书款收回来。这其中又包括选题策划、申报流程,选题组稿、交稿、定稿流程,书稿封面版式设计、编辑加工、三校三审、申请书号和印数据等流程,书稿发稿、印制、入库流程,图书宣传、推广流程,图书发货、物流、销售、回款流程等等。这些流程每一个编辑都必须烂熟于心,能全流程的掌控与驾驭,并在关键之处还不能出半点差错。只有这样,一个编辑才能说真正具备了项目运作能力。
五、 风险控制能力
图书出版每一个类型的项目都是存在风险的。上架图书的出版存在库存的风险;非上架图书的出版,存在回款的风险;上架与非上架图书的出版,都存在导向和“庸俗、低俗、媚俗”的风险等等。如何控制好每一本图书出版的风险,是一个复合型编辑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就上架图书而言,为控制风险,控制好首印数和每次的重印数是十分关键的,在没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不能盲目多印。一旦出现滞销风险,一定要在责任编辑的主导下,与社营销人员、作者一道,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决不能让一种图书惨死在营销环节。就飞上架图书而言,为控制出版风险,合作方必须付清部分书款后,图书才能下厂付印。对于导向和“三俗”的风险,每一个编辑都应用自己的职业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
出版社人才培养方法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内部轮岗。安排出版社内的技术人员在出版社内进行轮岗,对于图书编辑转过来的数字出版人员,安排他们在网站进行轮岗,有利于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更好地进行出版研发和出版产品运营。一些出版社对于新入职本社的技术人员,让他们进入编辑部门或市场营销、发行部门,了解出版物的策划、开发、营销和销售工作。
(2)参加各种培训。目前,有许多出版方面的培训班,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很多出版社让他们参加相关培训班,以便了解出版动态。要了解这些培训班 的师资力量和主要课程内容。出版社可以只派一两个人参加回来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3)与设置出版专业或研究中心的高校合作。这样,可以有计划组织数字出版人员开展各种形式 的科研活动,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产学研无缝结合,既可以提高数字出版教学水平,又能够培养数字出版应用人才。
(4)参加数字出版年会、展会、论坛、沙 龙和讲座。这样做,能够近距离了解数字出版产品和运营平台的最新动态。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