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艾畅——新闻出版专业人才的专业和素质教育培养

作者:艾畅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艾畅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一、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也不断进行转型,传统出版业以载体形态划分产业界限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以互联网为依据的融合媒体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升高。

目前我国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编辑出版学的本科专业,50多所招收编辑出版学或类似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0余所高校可以招收编辑出版方向或相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每年培养各级各类出版专业人才8000人以上,为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持。然而,传统的新闻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时代和产业的发展,急需优化与升级并形成新的培养方案。

二、培养新闻出版人才专业和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在新闻出版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亟待改革。目前,我国开设新闻出版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是以主要以“编辑出版理论、编辑出版史、编辑业务、书刊发行以及印刷理论与实务、文史业务”等为核心课程,对数字出版、多媒体融合以及信息处理的涉及相当有限,在传统出版教学中又非常重视图书编辑的培养,这种课程安排与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发展相离甚远,致使出版业在招聘人才时很难挑选到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人才。

其次,当今出版业发展环境下,不论是图书出版物,还是数字出版物,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出版物的内容上,而高质量的出版内容与编辑的专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出版物的相关编辑不具备一定的该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背景,对该专业发展方向也不知晓与了解,就难以保证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因此,出版单位招聘时更加愿意选择具有与出版内容相关的专业背景的毕业生。

并且,人才素质培养在高等院校中不受重视。我国新闻出版专业院校中,较为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人才素质的教育。对于通识课和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专业学生标准相同,并且由于政治理论课程大多都枯燥无味,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十分薄弱。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素质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培养新闻出版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前提。新闻出版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服务于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而这一行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有信息产业属性,又有事业特征。出版业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使命。实践证明,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在竞争过程之中会走不同的方向。物质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会往物美价廉的方向发展,而精神产品则不同,在竞争中,它们的自然倾向却是格调低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趋向于生产一些低级庸俗的产品。因此,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经济建设,服从并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也就是说,出版工作者独当一面要具有驾驭出版管理、能够策划制胜选题和具有高智谋,同时也要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强,忠于党和人民的出版事业。这就要求学生在研读学业的同时,养成强烈的意识形态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恪守党性原则。某种程度上讲,培养什么样的人比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更为重要。所以,素质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高指向,也是衡量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关键。

只有具有政治责任感的编辑人员才能尽快适应出版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推动出版创新的主力军和重要动力。

三、未来我国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出版专业人才

第一,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人才。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是新闻出版专业学生从事新闻出版行业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新闻出版工作者要在信息收集基础上进行相关整合和处理工作,而且输出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出版物的政治倾向、意识形态以及价值导向要较突出,这也要求一个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对国家的忠诚、对党领导的拥护、对政策法规的了解与支持,都能体现在出版物的字里行间。

第二,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出版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是传统出版业结合数字化出版时代要求衍生而来的一种称呼,所以复合型编辑必须在传统编辑基本素质上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要对读者需求有敏锐感知。当前时代信息的一个特征就是种类繁多、真实性需要判断、信息量极大。拥有针对数字化出版的工作技能,从业人员应拥有足够强的应用技能。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数字信息的存储、管理以及数据收集、筛选等工作出现在大家视野中,在数字出版流程中,这些新技术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因此,判断当前市场对于出版物的喜好,并树立服务意识,了解读者的兴趣并及时做出调整,增加出版产品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行业要更加体现其服务性,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促进整体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对于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来说,既要与编辑出版行业的服务性特征一脉相承,同时也要展现出人才培养活动本身的服务性内涵。

四、如何培养新闻出版行业的专业人才

首先,强化政治责任感教育。政治责任感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图书出版单位对编辑从业人员要进行常抓不懈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其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出版事业,并把此作为出版工作的灵魂,放到首要的位置上。二是图书编辑要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编辑工作,并融入到具体的编辑业务中去。三是图书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学习有关的出版政策法规,严格执行行业标准,时刻清醒地明白并做到该出什么书,不该出什么书,以大局为重,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把两个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所编辑的图书与党和人民对出版工作的要求相符合。

加强从业职业道德和专业理念教育。新闻出版人员教育必须要进行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念教育,通过忠于职业、恪尽职守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个人职业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因为敬业爱岗与创造力的发挥相辅相成,只有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其次,结合行业发展动向,调整新闻出版学专业课程内容,使其更加适应当今社会需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数字出版已经渗透到出版业的每一个领域,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编辑出版带来全新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思路,编辑出版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无纸化操作、网络交流、网络化出版无一不体现着数字化与多媒体渗入编辑过程的痕迹,因此,对出版业从业人员也相应提出更高要求,他们必须能掌握更多现代出版技术,必须能熟练应用各种编校软件。而这种要求直接体现在编辑出版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上,即在培养内容方面必须要融入相关前沿知识的传授。具体而言,在课程设置时,除增加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外,还应增加新媒体理论与应用课程,如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多媒体制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

最后,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出版业务操作能力。新闻出版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各高校应当利用自身优势,在校内组织和创办有关出版的学生社团,如杂志社、报社和网络新闻中心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新闻出版业务,熟悉整个出版流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切实掌握了所需要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的技能要领。这样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就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并且得心应手。高校与校外出版企业和单位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到报社、出版社、网站以及其他出版单位实习的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策划选题、校对稿件,参与编辑出版流程,掌握最基本的出版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方式,培养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所需要的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政治素质和高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艾畅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