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包凯琴——论出版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包凯琴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学无止境”,无论是正在求学的学子,还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这个词是都可以用到的。

学习编辑出版专业三年以来,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想成为的合格的出版专业人才,真的可以说的上是要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仅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排版编辑软件等,同时,要想成为优秀的编辑,还要熟悉出版物的整个出版流程,更要精通一两门专业知识,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会成为自己的优势。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海量增长实时更新,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更新自己的储备,是每个出版专业人才都应做到的。

继续教育,就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也有了重大发展。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着重点是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近些年来继续教育的时间来看,继续教育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与参与,继续教育的概念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根据人民网刊登的一篇文章“浅谈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析出当前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现状,以出版产业转型为背景进行分析,尤其在当下“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地借鉴和探索。2011年公布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调查报告》中,有四个现状和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传统图书出版单位仍然倾向有其他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二是用人单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策划等能力的培养;三是用人单位目前接受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以硕士和本科学历为主,大型出版单位更倾向于硕士毕业生;四是新媒体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传统出版单位的情况出现。所以针对上述现状和趋势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模式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针对专业背景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背景问题一直是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硬伤”,尤其是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说。从出版单位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具备适合该单位出版方向的专业背景(法律、经济、生物等)要比单纯的编辑出版专业背景更为重要。因为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而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编辑、策划、发行等能力是可以短期内培养出来的。鉴于出版业的这一人才需求,近年来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也在不断的实践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是“2+2”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4年由2年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和2年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学习构成。但各高校实践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如陕西师范大学从2006年开始实行“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但从2010届毕业生4年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和就业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相悖的问题,对目前很多高校来说并不适合。

在这种情况下,专门为成人设置的继续教育就非常有必要性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版人才开设如法律、金融、商务英语、对外汉语、新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专业进行学习。

使具有出版专业技能的出版专业人才掌握专业技能,使其在专业认同感和实践能力上有所增长,符合当前文化市场对出版专业人才的需求。

针对实践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编辑出版专业本身具有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征以及近年来出版行业对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需求,决定了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下面以吉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入手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比重。2012年,吉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从大一到大四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如大一的写作和校对实践,大二、大三的出版软件、书报刊编辑策划实践、出版物市场调查,大四的专题实践课程等,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给予出版实践的引领和指导。其次,通过实践技能大赛检验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经过十余年的摸索,该专业已经制定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实践大赛体系,每年都分年级举办书报刊编排、出版物选题策划、出版物装帧设计等大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还可以检验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外实践活动的效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出版业务的操作技能。 再次,“见习+假期实践+专业实习”模式保证学生有较多的课外实践时间和经历。专业为每届学生安排至少两次见习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到各大出版企业,体验、学习出版流程,和经验丰富业界人士座谈、交流,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自己感兴趣的出版领域进行体验式实践,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点。此外,把大四学年四分之三的课时留给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专业实习,既是全面检验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实践的过程,并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最后,“校内媒体+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基地”模式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为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专门为学生提供了多个校内外实践平台。如校内的《传媒时代》编辑部、萌芽电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作文评点报社等校内媒体,作为学生的日常实践基地。此外,学院已经与覆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11家出版机构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满足学生的见习和专业实习需要。2013年5月,吉林师范大学与吉林省金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已投入使用,开始了校企共建基地的开端。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对于出版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模式也可以借鉴以上吉林师范大学的方式方法,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进行训练。首先,注重实践课程,加强对全流程熟练掌握技能的训练,提高出版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其次,举行各种编辑出版技能大赛,既能促进编辑出版人员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可以激发灵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提高自身能力。

最后,加强多方面的合作,继续教育也可以与各高校开展联动合作,掌握第一手资源。

针对高学历的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考研大热,高学历的硕士博士学历的出版专业人才日渐增多,此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专业技能已掌握较好,对于此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应当更加深入,为出版社培养更优秀的出版专业人才,有益于出版社增强自身实力,打造自身品牌。

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出版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是培养先进文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增加优秀出版物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


作者:包凯琴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