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梅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摘要:社会运行和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各类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序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既具有一般的通性,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阐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分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和定位,并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议。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调整,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渐趋合理和完善,逐步从单纯的政治目标转向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进而转向多元目标,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持续前进的指南。
一、改革开放初期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扬弃改革开放之前。为适应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我国确立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在《高等学校暂行规程》(1950)、《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1)等一系列政策文献中都做了明确规定。这种专业化的培养目标是紧紧与政治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即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红”是前提和关键,“专”是核心和基础。这种“专”又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意识形态的专门化,即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的一元化和忠诚化;二是业务素质的专门化,即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如1961年9月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凝聚了人心,实现了政治与业务的高度统一,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但是,“文化大革命”中过度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政治功能和阶级属性,强调培养“劳动者”不仅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和本质使命,而且造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左倾,不可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深入的指导。3.建立结构合理的评估专家队伍。匈牙利高等教育法明确要求HAC建立高等教育专家库。匈牙利高等教育院校认证机构拥有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认证专家,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委员会,在社会、人文和宗教神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以及技术和自然科学领域设立了19个专业委员会,在远程教育、国际事务等方面设立了11个专业委员会。2002年设立了匈牙利顾问委员会,以帮助HAC确保在工业、农业和商业方面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避免了纯学术认证方面的倾向,目前有14名来自工商业领域的成员。匈牙利完善的认证专家体系对于顺利完成院校认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我国目前在评估专家队伍建设方面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因此,从多领域、多渠道加紧建设评估专家人才库,并在评估工作中积累经验是当务之急。4.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评估标准。对照HAC的“认证指南”或者ENQA的“欧洲标准和指导方针”不难看出,我国第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过于具体和死板,凸显了标准的绝对统一化。现有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外加一个特色项目,每个二级指标几乎都有明确的量化要求。评估工作主要以这些指标体系为依据,考察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软件建设为重点。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得分的规定非常具体,这虽然方便了评估专家在评估过程中的操作,但却不利于高校多样化发展和适应不同的社会需要。这样的评估行为势必带来过强的共性制约,既损害了评估的科学性,又限制了评估专家能动性的发挥,最终导致高校难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形成千校一面的局面。因此,在评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切忌具体的量化标准统一,而必须为“高校多样化发展”预留空间,为评估专家才智的充分发挥预留空间,以利于具体对待千差万别的高校。革的深入进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这种改革并非对“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否定和抛弃,而是在反省和调整的基础上加以扬弃和发展,需要在全面、深刻地理解“又红又专”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红”和“专”、“学”和“术”、“政治”和“业务”的关系。这场改革是伴随着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开始的。
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评价和对待“又红又专”,也就是政治和业务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理解人才的内涵,也就是如何做到“一专多能”的问题。在对待“又红又专”问题上,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
基于这样的理解,当时的教育部明确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为四化服务的人才上来,学校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在对人才内涵的理解上,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核心位置,突出学生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获得,相对淡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政治功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培养人,中心是把基础打好,然后干哪一行都行。”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为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扬弃和发展,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一直延伸到现在,但其内涵却处于不断分化、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很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首先,恢复了全国统一高考,从源头上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恢复研究生招生培养,加速培养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为了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从1984年8月开始,教育部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
第三,加速“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些人才包括: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显然,这样的人才正是“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改革开放中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化发展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人才培养思想、规格、层次和类型都表现出诸多问题,如人才思想僵化、人才规格和类型过于单一、人才层次比例不适当、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缺乏等,难以适应日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以调整和改革。这场改革是伴随着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进行的。邓小平的视察南方讲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从而打破了过去政治统帅一切、谈“资”色变的弊病,破除了人们思想上的禁忌,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反映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人才培养的政治目标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逐渐显现。换句话说,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和理论人才,而且要培养懂市场经济和参与市场经济的学术人才和经济人才。这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协调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好“学与术”的问题,即理论与应用的问题。
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它们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对,而且必然会融合到一起的问题。进一步协调“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就是在坚持政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将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如1992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明确指出,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此作为学校。
总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人才培养的学术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逐步确立,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推动着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和对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志鹏,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三卷本,1949-1997[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5]陈希.改革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6]卢晓东,等.大学本科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作法与相关问题探讨——北京大学的个案[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