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阔 北京印刷学院 研究生在读
互联网的飞速展使得“新媒体”孕育出独特的内涵。不仅相对于“旧媒体”诞生出丰富多彩的新型媒体形态,更革命性地塑造了现有的传播生态环境,颠覆了大众传播的既有线性传播特点,全面、深远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1它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和超时空的特点,打破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垄断上百年的媒介格局。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受到冲击极大。
这种冲击就像电视的出现对报纸、广播的冲击有一定程度相同点,电视凭借其身临其境的现实感等优势,一度使得大家产生广播、纸媒将被取代的认识,但是事实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这是因为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这种不同的特性使得其具有其他媒介不具有的优点也同样具有其自身的缺点。在这场冲击中,要不被淘汰就要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报纸在速度上远不及互联网,但其积累下的忠实读者、在受众中的权威和优秀的编辑人才,使其认识到有深度的内容分析是它的优势,并向这个方向不断转变。
互联网的冲击同样使得传统出版不断探索、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从与互联网的简单呼应到现在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传统的出版人才必须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思维和实际的工作操作中有所转变。传统出版是一个大的概念,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其中的组成传统出版的是我们每一个出版人员。人才推动转变和发展的前提和中坚力量,人才的思维转变和培养是其先决条件,是在新的时代保持先进不被淘汰可不容缓的要进行的一项工作。这种转变和融合趋势就要求传统的出版人员转换思维,充实新的能力。
一、互联网发展及趋势带来的思维转变
1.从“受众”到“用户”,要求充分了解读者心理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的“被动阅听”的现实发生改变,人们的主管意愿和自主选择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受众已经不只再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获取信息。因此,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了解读者的需要,才能充分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需求,掌握足够的信息来生产内容、宣传和发布内容。
2.分众化趋势要求市场细分,小众创造价值
正如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指出的,“由于第三次浪潮的赫然来临,群体化传播工具不但没有扩大,反而被突然削弱了。它在很多战线上,正在被我称之为‘非群体化’的传播工具所击退。”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受众的分众化和小众化,满足全部人的需求的信息很难实现了,受众的兴趣爱好等千差万别,使得受众之间存在需求的差异,促使着传统出版人员去认识和掌握小众的需求,受众市场要求进一步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去制作内容。
3. 数字出版的长尾理论
2004年,克里斯·安德森首次提出了长尾理论,他以在线音乐曲目销售为例,提出非热门曲目的各自的小需求可以迅速聚合成为大需求,由此带来可观的收益。2互联网为商品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进行“陈列”,可以说互联网催生了长尾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能带来收入的不局限与有限的畅销商品,那些曾不被人们重视的小众产品的收益聚合起来能够带来大规模的效益。因此,在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出版人才要认识到非畅销书的重要意义,同时注重生产新的更多的小众产品,形成长尾效应。
4.大数据的关注与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大数据时代,这些数据是真是的、现实的、直观的。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出受众的需求,受众的购买习惯,产品的销售情况等等。可以说这些数据,给出版销售以精确的指导。这些数据与市场评估预测的并不很准确的数据完全不同,是现实的准确的,建立数据库,利用和分析这些数据能够为传统出版指明方向,减少损失。因此,传统的出版人才还应具有一定的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传统出版人才的优势保持
在互联网融合,数字出版的大趋势下,传统出版并非没有优势要一味重视技术,单纯地一味迁就于互联网进行融合。传统出版有其优秀的传统出版人才,这些人才重视内容质量,并且有能力做出高质量的内容,在传统出版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忠实读者,许多传统出版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更是积攒了作者人脉,有相当的作者群。以上这些都是传统出版及传统出版人才的优势所在。梁春芳指出,高校的出版教育应当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教育理念。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技术”固然重要,但“内容”仍然为“王”,编辑仍然承担着生产和传承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历史重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技术为辅,出版人才仍应以内容为主,熟练应用多媒体手段对内容进行新的方式的编辑整理、发布和宣传。
三、优秀出版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下出版人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复合型人才匮乏,这里提到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指的是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或精通的人才。○3我们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慢慢认识到数字出版技术和知识的重要性,但现在仅仅停留在重要性的认识上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远远不够,数字出版正在从加强认识阶段向实际操作和实施阶段转型。目前出版人才结构大多是单一型的,这种单一主要表现在传统出版单位的人员不了解技术开发和数字出版的运营模式,技术提供商不了解传统出版流程,特别是在出版细节上不了解。
从上述看来“互联网+”时代人才的培养就要克服这种单一型的人才结构,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对出版的优势: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使用,使出版流程提高效率;由于互联网多媒体的影响,读者单一的文字很难满足,所以要求对图、文、声、像等都有所了解并学会运用,可以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不至被时代淘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宣传力度和效果的需求,因此还应要求出版人才学会用互联网宣传借势。互联网的宣传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运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出版迫切的问题在于进行出版及管理的创新以及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这种与互联网的
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加一”的合并,而是要积极打破原有的制度与互联网进行深度结合,而这种创新与融合的一个关键前提是人才培养。3而我认为这种人才培养要在两个地方进行,一是高校新型出版人才培养,在高校中从理念与定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设置、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对策来破解人才培养困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在出版单位,国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存在总量短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要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在职培训,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在保持其原有的内容质量等优势上,对其进行数字出版,互联网传播、数字技术等的培训和思维观念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为其提高生产效率,减小损失带来了技术手段。同时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开阔,为传统出版带来了无限可能。传统的出版人才必须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思维和实际的工作操作中有所转变。传统出版是一个大的概念,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其中的组成传统出版的是我们每一个出版人员。人才推动转变和发展的前提和中坚力量,人才的思维转变和培养是其先决条件,是在新的时代保持先进不被淘汰可不容缓的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人才探索,我也只是从宏观的方面有一些简单的理解,但是这种转变和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思维上的探索,还需要进行实际的推广和实践。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相关数字出版等课程,今后,在这方面的探索不会停止,会继续推进。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