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雅 北京印刷学院 研究生
摘要:数字出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大融合、大发展,需要在数字出版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针对目前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字出版 培养模式
数字出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业内提供了充足的数字出版就业岗位,但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却仍找不着工作,造成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归结为“人才”二字,数字出版作为朝阳产业发展还不是特别成熟,尤其是人才的培养方案尚不明确,在实践中总会产生分歧。就目前的环境形势来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极具必要性和机遇性。
一、数字出版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支持出版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基础人才培养,开展定向培养。二是支持相关技术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数字出版业务高级人才培养。[1]数字出版既具备传统媒体的优势,又有新媒体的特性,要推动出版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人”,而人的转变最终归结于思维的改变。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专项规划、新闻出版业科技“十三五”专项规划皆强调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数字出版“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重点任务”部分明确提出:“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制度,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高端人才;推动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出版企业的人才流动和交流,改变数字出版复合人才短缺的现状;大力推进数字编辑职称资格考试,推动数字编辑职称评定体系建设。”[2]
(二)互联网环境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根据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占主导地位强化。[3]通过对近五年网民数的统计可以发现,网民数量逐年上升,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智能化,手机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手机网民超过PC端的网民,为数字化阅读提供了便利。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持续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在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
表1 2012年—2017年网民数统计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提升0.3个百分点;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提升4.2个百分点。[4]通过对2011年至2017年我国全国国民阅读率的统计,综合阅读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而数字阅读率,从2011年的38.6%上升到68.2%,将近翻了一倍,因此,这恰恰给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表2 2011—2016年我国全国国民阅读率
(三)产业环境
据《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整体收入规模超过5700亿元,比2015年增长29.9%。[5]从近五年,数字出版产业的总体发展来看,数字出版产业成为了新闻出版产业中主要的贡献力量。尤其是2014年开始,同比增长率高于前三年,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也促使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
图1 2012—2016年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亿元)
二、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大环境下,数字出版发展前景大好,但是由于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行业要求。
1. 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与行业需求错位
目前,部分高校在编辑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也认识到了数字出版的重要性并尝试转变,努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并不能切实有效的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课程与实践脱节,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错位。
2.课程设置不合理,模式僵化
目前,国内设置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较少,主要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南大学等一些院校,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也不断在完善中。但大部分院校虽然开设有数字出版的课程,内容却是老套的,课程模式设置僵化,连课程都缺乏创新性, 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3. 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就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出版教育建设现状来看,懂数字技术的教师不一定精通出版,精通出版的教师不一定懂技术,因此,教师无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缺少实践性指导与讲解。
三、数字出版专业主要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对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和“3+1”培养模式。
1.“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模式。
与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数字出版专业具有更为突出的实践特点,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实践基地,在卓越出版传媒人才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出版传媒单位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实习内容、评价方式等,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不仅在校园的学习之中,也在于实践中,在院校培养中,可以实行校内校外导师制,使学生结合理论学习,深入行业进行实践。一方面,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欠缺点,不断改进。近年来,国家重点打造数字出版“千人计划”,并加快建设高端人才智库。2016年10月11日,融智库战略合作签约暨“数媒特色班”启动仪式在北京印刷学院举行,“融智库”首批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传统企业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2.“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也叫"人才定做",即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培养。
目前常见于高职类院校,如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对部分专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安排,充分利用企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订单式”人才培养将理论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对于高校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一方面积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对行业的认知度。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签订协议的岗位特点,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爱好,提高在校学习的自觉性。
3.“3+1”培养模式
“3+1”培养模式是目前本科类高校常见的一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主要在校进行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技术,到了大四参加专业对口实习。
实施“3+1”模式,首先,带动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层次的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方面,更能符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其次,校企合作,打破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瓶颈。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就要求校企双方在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学生在企业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对于表现优秀者可以直接留用。就目前而言,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出版业进行转型升级,随着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的培养也应该不断“融合”,即我们常说的“技术+内容”复合型人才。最后,这一年的实践相当于毕业生迈向工作岗位之前的一个跳板,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编辑及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大多留在出版社,前三年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了大四在出版社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基本留在实习的单位,实习单位也十分认可该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基础知识扎实,上手快,效率高。
四、结语
数字出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大融合、大发展,需要在数字出版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时代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优化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积极应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是一场持久战。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网.《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出台[EB/OL].http://cyyw.cena.com.cn/2014-04/30/content_223505.htm,2014-4-30.
[2] 王强. 国家“十三五”规划数字出版要点[N].出版商务周报,2016-07-19.
[3] 中国信息网.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edu.cn/xxh/ji_shu_ju_le_bu/Internet/201708/t20170804_1545801.shtml,2017-8-4.
[4]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AxNTAyNA%3D%3D&chksm=be43082a8934813c9a9bfebb2c286e663ec6c398915c83b5965516440397bbc3d2bb3a14292f&idx=2&mid=2650596213&sn=0bd0104e68fd973b3d3eac42c893f156,2017-4-18.
[5] 中国网.《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7-07/14/content_41215767.htm,2017-7-14.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