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我国出版行业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对于出版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专业技术还是专业素养方面,都需要高等院校通过利用自身原有的教育资源,提供先进的教育方式帮助出版行业人才迅速成长,使其成为出版行业未来的领军者。高等院校在培养出版行业人才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未来出版行业的需求与市场需求。
关键词:出版行业,人才培养,高校
一、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现状
1.人才培养的不平衡——市场的需求与学校的教育不能完美匹配
针对出版行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和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出版界人才的培养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思考。根据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人才网招聘会显示,应届生求职难,企业想找到能直接上手工作的员工也难。因此,这就体现出高校编辑出版人才的弊端。
现如今,编辑出版专业在高校中属于文学类学科。所以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也是教授一些基础的编辑出版的基础知识,但是却忽略了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出版行业也是一个系统,一个流程,比如许多编辑出版的学生毕业之后只知道自己能做编辑的工作,却不知道编辑的工作要怎么做,从什么方面入手。而且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学编辑出版的同学却不能对图书市场的营销有一定的了解;上过版权保护的课程却不知道真正遇上数字版权保护要怎么处理。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中的编辑出版教育局限于“基础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还未真正意识到市场现在需要的人才应该除了一个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当今图书出版市场的行情,营销的流程等。因此高校的培养与出版业想寻求的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平衡,大把大把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出版业却表示人才匮乏。
2.培养方案设置的不合理
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更偏向于通识教育。涉及编辑出版的课程内容都上过,但是上完课却不懂得如何运用。因此部分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之后都千篇一律的在出版社干着编辑的工作。而出版专硕研究生的教育虽然是在本科生教育之上了一个档次,但是部分高校的出版专硕的课程设计的也不合理,部分课程内容是本科编辑出版课程内容的重复或者是在课堂讨论方面略有延展,对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这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帮助,更甚者有些课程每年使用同样的备课方案。这一方面显示了本硕培养方案之间的弱差别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程内容并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以国外大学的学科培养方案来讲,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图书专修科专业为例,其专业开设了九门课程,其中有五门是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时间远远大于课堂的知识灌输时间。
国内高校大部分编辑出版专业实践课时少,田野调查课时少,在外考察课时少,参观出版社的机会少。因此一定程度上与出版行业的现行发展有一定的差距。
二、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的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与时代、行业接轨的综合型人才
很多学生从高校毕业之后就直接选择了就业,因此可以说,高校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着学生以往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也帮助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所以,高校在培养出版人才的时候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市场的需求。比如,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对话交流,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人员到校为学生们讲述他们的工作方式等,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具体的某一家出版企业,参观它们制作一部图书的具体流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全媒体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重要。学校在培养编辑出版专业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课程的设置,比如市场营销等等。
2.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注重课程实践
高校在强调专业素养培养的同时,应增加新媒体理论与应用相关课程和计算机技能类似的课程,培养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图书出版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比如数字版权保护、数据库知识获取等。
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外实践的比重。比如一学期16周每周2节的课时,可安排4周课时参观访问图书出版市场、图书出版企业。·假期时间可安排学生学习访问国内外高校出版专业或企业。比如,美国纽约大学出版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课业实践,并结合在出版企业实习的实际情况与授课老师与出版企业的老师进行个案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分析。
3.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
数字出版对人才需求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应该有所侧重,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加强学生培养。在培养以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出版硕士、博士的学术研究培养,同时,出版专硕更是肩负学术与实践两个重任。既要明白出版行业的运作模式、流程,也要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有所用。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可选择与研究院共同合作,资源共享,从而为出版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
4.构建行业内对话平台,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高校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构建行业交流平台。第一,与出版单位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市场为导向,直接输出培养人才。或是与出版单位合作,搭建实践基地,为师生搭建可直观了解企业运作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平台。也可邀请行业内的专家进高校分享行业内的一些最新资讯及经验。
有条件的高校如果能与国外高校对口专业进行合作,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具体可表现为:采用国际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高校应当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尽量进行双语的业务培训与人才培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让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访学,参观知名出版企业等。
高校在出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针对现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中国的出版产业将会向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越走越好。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