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璠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现今社会出版专业人才就业的问题多多,出版社会就业有缺但是并不愿招收出版专业的人才。这让专业学生很头痛。针对这个问题,文章对比中外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编辑出版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人才供给情况,希望从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尽可能找出对策。
在培养高级人才,包括出版人才的同时。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手段的培养,更应该注重艺术气息和社会能力的改善。很多行业都已跨专业人才为招收对象,对于出版人才的培养也应多元化,在学习中实践也在实践中学习。用以应付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人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能否正确的认识社会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能否抓住时代的脉搏把出版人才置于其能发光发热的位置上,是出版从业者应该思考的。出版人不仅仅是技术人,更应该是艺术人。把艺术教育融入出版教育中,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顺应时代的潮流,执就业之牛耳。学校艺术教育理念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特殊价值应是的核心所在,更是今后一个时期学生学习的重点,同样是学校教育的重点。
1984年4所高校开始招收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无论是开设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总数上都有突破性增长。但是目前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为学生找工作难,对口工作不喜欢、喜欢工作不对口。这不仅仅是就业观的问题,更是就业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另一方面,岗位缺口也更多地面向跨专业人才,单单在出版行业有所建树已经不足以应付就业大潮带来的冲击。以艺术界的出版人才为例,他们的竞争力不容小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得媒介形式逐渐增多。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整个传统出版行业面临冲击,尤其是与图书出版相关的新媒体,如博客、微博、网站等,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在智能化时代,新媒体攻势强烈,图书出版需要融会贯通。当前,艺术院校数量增多,同时,从业人数也不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大了艺术类图书需要出版发行。面对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模式彰显丰富性阶段,艺术类图书出版市场也面临巨大的冲击,主要来自数字图书,诶次,为了促进艺术类图书出版的有序进行,需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的影响,结合自身实际,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专辑》中主张“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本性”。全国各中小学也以培养有艺术气息的学生为己任,据统计,目前全国近一千所全日制高校中就有近六百所相继开展了艺术教育。其中有十几所大学的艺术教育都通过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和活动内容来营造除学校教育以外的丰富的社会化艺术教育环境等。笔者在小学至大学期间就参与了一系列包括陶艺、素描、油画在内的种种艺术课程,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艺术的鉴赏力和艺术的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是不会立竿见影的达到有效效果的,潜移默化的改变受教育者的生活才是它们所做的。举手投足的艺术气息,也是我们常常说的书卷气,并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是一个人经历和毅力的象征。三、改革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正如催胜洪在《让出版复归艺术》一文中说:“传统的五大艺术种类以及后出的舞蹈、戏剧、电影、电视艺术之后,我认为,出版应该被视为第十艺术。我们大量地见到并阅读的那些形式单一、除了封面以外几乎未经设计的图书,大约也只能算作现代出版物中的“初级阶段”产品。出版,之所以能够从“著作一印刷”结构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就包含了它对图书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的设计这层重要意义。读者对于出版物的阅读,除去汲取出版物的内容营养之外,我们不应忽视阅读行为本身乃是一个审美过程。因此,出版原本就是一种艺术。熟悉中国古代出版文化的人都不难同意,中国图书在其雕版时代,从制作到欣赏,都是被当作艺术品对待的。当我们呼唤“让出版复归艺术”的时候,欣喜地发现了东方出版社正在进行的一次冠以“东方书林之旅”的出版行动。这次出版行动已经推出的《采桑子》、《清平乐》、《如梦令》、《西江月》、《一剪梅》和《满江红》等6个书系,这无疑已经成为“出版作为一种艺术”观点的有力证据。从这6个书系的形式到内容,都明显地表现出出版者的艺术追求与匠心策划。”催胜洪让出版回归艺术,这不仅是作为出版人的呼唤,更是面对未来,他做出的理性判断和思考。
现如今智能AI在出版界与艺术的跨界交融引得了大家的关注,“你是我梦里相思的人,闪耀着太阳般的红色,带着无数人类的情寄,发出探索未知的声音。”《我是未来》节目组向南方日报记者透露,节目录制现场,当杨澜的照片被发送给小冰之后,一眨眼的功夫,小冰就“写”出了这样四行文字。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王永东回答,小冰写的诗,完全自动生成。出诗的原理,基于计算机视觉识别与文本生成两项技术。“小冰能够识别图像中的信息,把意象均匀地分布在诗里面。写得好不好,取决于我们的训练。”李笛解释,这种训练,今年上半年才开始。为此,微软录入19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当代诗人的几千首诗,仅花100个小时,就让小冰进行了10000次的迭代学习。“就跟小孩子学诗的过程差不多,熟读很多诗,逐渐学会人类语言的搭配和结构。” 接下来,小冰隐姓埋名混迹于豆瓣等各大文艺论坛,以“风的指尖”“一荷”“微笑的白”等为昵称写诗,甚至在一些诗歌刊物上还发表了诗作,在此过程中都没有被人们看出破绽。
“树影压在秋天的报纸上/中间隔着一片梦幻的海洋/我凝视着一池湖水的天空”“快把光明的灯擎起来了/那里有美丽的天/问着村里的水流的声音/我的爱人在哪”……这些诗句都来自于小冰,字里行间似乎还埋藏了少女般细腻敏感的心思。
今年5月,小冰出版了个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诗集精选了139首诗,这个精选的过程,并不完全靠人工。”李笛介绍,小冰已具有自我评价体系,她自己会筛选出更优诗句。
这样的技术是惊人的,但是艺术还不仅仅是这样,AI与人类的不同在于他们不能创造,充其量智能仿造。但是他们的复制能力很强,我们在出版上的能力敌不过AI,只能在艺术创造上多下功夫了。
艺术类图书出版需要实现审美与视觉的结合,达到对市场的准确定位。立足快乐生存,构件美学效果,注重消费者反馈,推动艺术类图书出版行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多媒体时代的设计者,需要分析行业和读者的变化,应用先进理念,做好选题、装帧以及印刷环节的控制,适应市场竞争,体现图书价值,为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发行营造更佳的环境。未来就在眼前,出版如果没有了艺术的支撑,难以在未来大势中获得相应的地位。所以,高端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兼收并蓄的,我认为跨界人才才是真人才。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