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靳帅帅——大数据时代下出版人才现状及发展建议

作者:靳帅帅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靳帅帅 北京印刷学院 研究生

一、出版的大数据时代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出版行业同样也不例外。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一个高效工具,推动各行各业经济形态不断演变发展,从而变革行业的发展模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

从时间上看,出版行业受到大数据发展的影响明显落后于电子商务、金融甚至新闻推送等领域。大数据与各传统行业的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利用大数据优势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大数据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出版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大数据时代出版人才现状及问题

1、出版人才尤其是传统图书编辑缺乏对大数据的整体认知

尽管目前传统出版业纷纷致力于数字出版转型,并取得了一定阶段的效果,但对于如何转型仍然难以形成有效的行业共识,对于大数据这一新兴领域还未有清晰的认识。大数据的发展为出版行业提供了多种新的可能性,重视数据在出版行业中的作用对于出版业转型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7亿,因此产生了大量行为数据,包括阅读、观看、收听,海量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分析原料,从而能够进行用户的习惯、爱好等特征的描绘,最终为图书等出版物的选题策划、精准营销提供服务。

传统出版流程相对固定,形成了编、印、发等环节已经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较为,相对而言从业人员对传统出版流程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缺乏创新性思维。对于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缺乏重视,知识相对老化,不注意引进、培养跨界数据技术人才。因而造成了数字出版技术和管理人才稀缺,无法跟上最新的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模式的步伐。最终导致传统出版行业在数字出版的发展上丢失渠道优势,并逐渐丧失话语权。

2、出版人才知识结构与出版单位人才培养机制落后

传统图书出版单位长期形成的重视内容生产模式的观念,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时代进行转变。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出版的开发模式、运营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仅依靠“内容为王”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内容过剩的信息环境。但是就目前来看,传统出版单位普遍存在“认为新媒体转型就是‘两微一端’”的误区。“两微一端”指的是微信、微博与移动客户端,究其本质是对于信息渠道的建设。如何通过“两微一端”的渠道将流量引入传统出版内容中应当是题中应有之意。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出版人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不仅要做到适应新变化,同样应当做到快速捕捉变化出现的趋势、把握新出现的趋势。在“后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把握住大数据的发展浪潮就为出版行业的发展占到了先机。然而,多数传统图书单位的人才结构单一,人员不了解技术开发与数字运营,缺少互联网企业“产品经理”的角色对“内容产品”进行原型设计、产品开发、产品运营进行统筹。因而也导致了传统出版单位无法敏锐的感知互联网技术的变化与迭代,逐渐落后于新兴数字出版企业。

解决问题的根本聚焦在出版人才培养机制。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变革出版思维、改变出版人才知识结构。就目前来看无论是传统出版单位亦或者是高校出版专业对于出版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步子迈的仍不够大,仍然迷惘于“传统出版如何转型?”的层面,而非探索如何结合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发挥出版单位优势。传统出版单位在引进、培养数字技术人才方面同样存在不足,引进互联网人才除了薪酬无法满足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缺乏互联网氛围,引进的人才无法形成继续学习进步的良性循环。因而企业除了要加强数字技术人才的引进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引进人才的继续培养教育,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

3、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专业人才和“产品经理”角色的缺位

目前传统出版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引进的大多是互联网运营人才,采用互联网公司的内容运营方法移植到传统出版单位。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难以摆脱困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究其根本是“互联网技术”在传统出版单位的转型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够大,技术对于出版单位的影响仍然有待加强。

如前文所述,数字出版及内容产品设计者需要拥有坚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产品思维、大数据思维作为支撑。大数据技术方兴未艾,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工具实现数字出版渠道的拓展、内容的创新、盈利模式的发展都需要大数据技术人才“产品经理”共同协作创新,完成由内容到产品的提升。当下,传统出版单位对于新媒体项目通常采取外包的形式进行开发,由于缺乏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相关的人才,作为甲方,出版单位与外包公司的沟通设计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等的问题。相关模块能否实现通常是由外包公司进行决策,如果传统出版单位能够在技术上与外包公司进行平等沟通,将会大大改善目前触痛出版单位在新媒体项目中的投入产出比例。

三、大数据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建议

传统出版单位现有的人才支持结构尚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于出版的要求,但考虑到显示中的种种因素,无法直接引进大量的互联网与数据人才,因此需要从现有的人才资源出发,逐步发现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将人才培养列入企业单位发展的长期规划。

大数据时代出版在市场营销、出版模式、出版形态、技术形态都不同于传统出版,对出版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最急需的是对出版精通同时又对互联网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在内较为熟悉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的人才。据此,在未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出版人才培养建设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转变出版观念和意识,创新出版渠道建设。重视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大数据+数字出版”的模式,实现由内容生产向内容运营、内容服务集成化发展转变。

1、实事求是,完善继续培训机制,促进从业人员转型升级。

目前,传统出版单位尤其是拥有内容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的出版集团,纷纷采取战略转型,并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吸引技术人才上同样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方式,促进传统出版集团人才的迭代与更新。

(1)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出版企业对于技术人才而言仍然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整体上改革出版业人才现状,需要尊重现实,既要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人才,又要从从业人员入手,完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逐渐改变出版目前被“边缘化”的态势,为实现主流化进行人才储备。

(2)强调技术在“大数据+出版”模式下的重要性,并不代表全盘否认在传统出版模式中编辑的核心的地位。尽管渠道已经超越内容成为当下出版转型主要的改革方向,但是不能因此而将编辑的主导力量消除,出版编辑同样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积极作为。

(3)积极促进主编编辑向“内容产品经理”转变。相较于技术的高门槛,拥有多年出版编辑经验的主编转型内容产品经理将会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之下的大势所趋。充分整合主编形成的内容资源优势、选题策划、内容运营能力,结合互联网技术知识、大数据思维培训,进一步完善出版高级人才向内容产品经理的转变。

2、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学习“大数据+出版”案例的实践经验。

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转型中已经开始不同程度的与互联网出版企业或互联网科技公司进行项目合作。而互联网出版企业不仅在技术上拥有较强的优势,在内容+技术相结合的探索上同样走在业界前列。因此,传统出版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将内容由外包公司换个包装重新进行营销,而是需要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实现弯道超车。例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与中文在线签署战略合作联盟,实现内容、种类分渠道分发,并且通过中文在线的用户数据优势,进行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尽管目前“大数据+出版”的模式并不成熟,但这种做法为传统出版提供了新的思路。

3、走产学研融合的道路,积极培养储备新型出版人才。

(1)尽管目前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院校开设数字出版相关专业,但在出版行业整体弱势的大环境下,数字出版课程设置仍然是基于数字出版产业目前现状所匹配的人才发展策略。因此,高效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放眼未来,积极借鉴国际出版学科的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我国出版学科的地位。

(2)编辑出版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传统出版单位人才成长环境相对较为封闭,给高校学生直接接触业界实践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传统出版单位需要同高校联手合作营造开放、兼容并包的学习实践模式,积极主动接受变化。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向项目制、承包制的转变。

  “大数据”为出版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机遇,为出版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传统出版单位应当勇于实践创新,为后续出版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出版人才来讲,需要积极主动适应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敢于利用新工具、敢于尝试运用新模式发展出版产业。


作者:靳帅帅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