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被提出是在文育林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一文中,其后,众多学者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研究。1998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正式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升铭(2007)总结了诸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培养学生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
熊华军(2011)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 虽然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方式各异,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内容基本达成了一致见解,即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单一化”与“同质化”模式,着力构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传统高校知识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过于“同质化”,就像一条标准线下生产出来的同一种“产品”,创新创业能力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缺乏,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则过于“单一化”,缺乏较大的弹性,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需求,与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相违背。因此,构建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所谓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旨归的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范型。
首先,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开展为主要路径和根本依托。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得到挖掘与发展,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其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价值目标和立项追求。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创业人才则是懂得一定的专业技术,具备开拓创新、组织沟通、企业家的素质,善于发现商业机会并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进行商业行为并获取效益的人员。
创新支撑着创业,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是行为创新,是创新的行动化和体现形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正确理解和科学处理创新与创业之间的辩证关系。
目前,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个性发展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培养创新人才应注重“教育个性化”的主张,认为“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各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总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个性化教育”为根本导向,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和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差异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理念。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较长,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已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新和变革,建立起更加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形成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对此,世界许多国家的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如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校根据创业教育项目侧重点的不同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其中给本科生开设的创业课程排列靠前的依次是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创业财务;而给研究生开设的前几名课程依次是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新评价、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公司创业、创业营销、家族企业等。
英国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中,创业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形成尊重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创业通识重在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家的思维习惯,学会以企业家的眼光认识问题;创业职业则重在通过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掌握,成就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的创业者或企业家。印度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他们既重视相关教材编写的质量,从基础上保证创业教育理论的先进性,又重视创业学课程讲授者的学术水平,主要由高校教授承担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则由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校外教授承担。[2]
(2)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从目前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通过设立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和通行的做法。根据最新调查研究,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设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本科生研究活动不但已经扩展到所有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而且涉及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的本科生科研计划主要有“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赫斯学者计划”、“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等;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主要有“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独立活动期计划”和“新生研究指导计划”等不同形式。
日本的高校为了强化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及潜在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学生教育中坚持以独立的科学研究为主,以便使他们能够拥有专心致志做研究的充足时间,理论课程的授课一般要比低年级少得多。印度为了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在经费投入中专门设置了科技创新创业专项启动资金,如艾哈迈达巴德管理学院的创新孵化和创业中心就设置了“科技创业专项种子基金”,以便应用于技术领域的创业企业,印度目前创新孵化和创业中心直接管理的孵化资金已经超过了10亿卢比。
(3)开展高校科技园。当前,高校科技园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西欧发达国家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纷纷建立起规模不等的科技园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剑桥大学科学园、牛津大学科学园、赫尔大学科学园以及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园,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科技园区和慕尼黑大学高科技工业园区,法国的巴黎大学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索菲亚大学科技工业园区等。日本许多高校也都建立了科学园区,如比较负有盛名的筑波大学高技术科学城等,这些科学园区主要以高校为依托和中心,强化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及生产企业的紧密合作,在开发了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新产品的同时,也为新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再如印度,在国家科技署的领导和操作下,在全国各地建立几十个科技创新创业园区,每年都能研发大约100余项新技术与新产品,营业额达到了13亿卢比,从而实现了“产学研”利益的最大化。[3]
(4)开展导师制。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导师制”,在导师引领下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积累的有益经验,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特别推崇“导师制”,认为它不仅有利于差异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而且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其独立钻研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据统计,牛津大学目前有教师1366名、学生约15500名,每位导师平均一周要辅导学生1次,时间大约1小时。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也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即每位教授都应当拥有一定的科研项目,都要指导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教授要承担研究生学费的大约一半,而学生则需要完成教授规定的相关科研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得益于健全且发达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容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进行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良好基础,如果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保障,也就不会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的个性化教育。
教育是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个性化教育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发现并尊重受教育者的现有个性,二是提供受教育者个性提升的条件。因此,我国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在承认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借鉴国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上大胆改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统一化,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从根本上说,国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其实就是尊重和保障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其成功的根本就是个性化教育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育。
熊华军《意义生成与大学教学》
鞠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109080/answer/143834172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03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