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刘晓宇——“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继续教育探究

作者:刘晓宇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刘晓宇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延伸。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出版”已变得日益普遍。在这个不断融合、变革的出版大环境下,出版从业人员应当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紧跟时代的发展、追随出版业的潮流。

关键词:互联网+;出版人才;继续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出版业逐渐兴起,传统出版业正在由单一的传统纸质出版形式转变为多媒体的数字化出版形式。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可知,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印刷复制、数字出版和出版物发行分居收入前三位,2016年三者营业收入共计21859.1亿元,较2015年增长9.9%。其中,数字出版占24.2%,提高了3.9个百分点。这昭示着我国数字出版业正在高速的发展。面对不断变化的出版新格局,出版从业人员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出版业的发展与变革。

一、培养综合素质

编辑从事出版工作,应当具备综合素质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综合技能。而继续教育正是培养出版从业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今,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社会的发展,编辑工作已不再是单单的从事传统的编校工作,编辑需要适应出版业的发展,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成为博学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编辑在出版的过程中,需要接触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封面设计、版式装帧、图书宣传等各个环节,这需要编辑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丰富的学识修养、独到的审美能力,以及灵活的营销技巧。

而这些素养都体现在编辑的综合素质之中,因此出版从业人员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涵养,成为T型人才,即涉猎广博,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精通。

而出版企业对于出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

(1)线上课程

线上课程学习时间灵活,适合出版从业人员利用闲暇时间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修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既有人文课程(如政治、历史、哲学、美学、经济学,等等),又有专业课程(如编辑学、出版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传播学,等等)。此外,课程还应具备一些基础的知识讲座,如编辑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如何策划一本好书,如何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等等。线上学习应当与出版从业人员的工作相联系,让出版人才可以在工作之余,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主动地去学习。

(2)线下实践

线下实践,主要是要求出版从业人员将线上的知识转化为线下的技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词汇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编辑应当尽早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技术,并尝试将技术应用于出版物生产、制作、营销的各个环节之中。产学研相结合,将线上课程与线下的实践巧妙的结合,以便出版从业人员更加全面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

二、了解市场、培养营销能力

互联网思维的关键是“以用户为中心”,出版从业人员在策划前期,需要做详实的市场调研,以便了解市场上读者对于此类选题的关注度,从而通过数据理性的决定出版物的印量。这需要出版从业人员,了解出版物市场,并捕捉读者的兴趣,依照特定读者对象的喜好,精准的掌握用户的诉求,在前期策划时,有的放矢地构思出版物的出版特点。

在出版物出版后期,出版从业人员应当善于为出版物营销。这需要编辑人员撰写精准营销文案,需要发行人员多渠道的推广图书。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出版从业人员应当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受众行为,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推广。

综上不难看出,出版企业应当培养出版从业人员的市场营销意识。在工作中,出版企业应当多为编辑和发行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两方可以实时的有效沟通,这样编辑便可以第一时间的了解市场,而发行人员也可以尽早的了解出版物。两者相互合作,无疑可以更好地为出版物进行宣传推广。

此外,出版从业人员还应当接受系统的市场营销培训。例如,广告策略培训、销售培训、品牌塑造培训、专业技巧培训、人际沟通培训,等等。通过培训让出版从业人员更加精准的去了解市场营销的成功案例,并从中汲取策划营销的新的思路与新的灵感。

三、开阔视野,打破传统出版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出版业的出版形式变得多样起来。出版工作人员每日在工作岗位上办公,很容易故步自封,接收信息滞后,因此出版企业应当多开阔出版从业人员的视野,让出版从业人员第一时间接触到国内外的经典出版案例,不断地让出版人才进行头脑风暴,以便激发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出版潜质。

而出版企业帮助员工开拓视野,打破传统出版模式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入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出版从业人员如果想要引入新的出版形式,就要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技术,并努力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出版物制作之中。

因此,出版企业应当培养出版人才的前瞻意识,督促出版人才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多关注国外出版业的发展,以便更好的为策划出版物服务。

例如,现今的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国外许多报纸(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等)、期刊(如《国家地理》《纽约客》等等)以及图书,都在运用VR与AR技术制作出版物,而国内这项技术也在逐渐的普及,并被广泛应用。

所以,出版企业应当将这些新兴的技术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出版从业人员,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以便更具创意的进行出版策划。

(2)对外交流

无论是国际,或是国内每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书展和交流活动,出版企业应当为出版从业人员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比如派遣优秀人员去国外深造,组织部门工作人员去世界各地参加书展等等。

对外交流是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地实践方式。出版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各大书展或平台切实的与各地出版商和策划者沟通、交流,去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出版业的最新进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出版从业人员引进优质出版物,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出版业走出去,可谓一举两得。

(3)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

传统的工作模式适合过去的传统出版业,而现今数字出版迅速兴起,出版企业应当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以更加高效、快捷地工作形式代替原先的老旧模式。例如,组建技术部门,将编辑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数字出版工作人员放在一起办公等等。

出版企业可以尝试打破原有的格局,让出版从业人员更加方便的沟通交流,而改变传统工作模式的前提是要让出版从业人员从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开阔自身的眼界,从利于出版的角度,去理解新型工作模式的创新性和必要性。

综上可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业在不断地创新、变革、融合、发展。它敦促着出版从业人员要在出版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而这些素质需要出版人才在工作中认真的进行继续教育,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实践,去大量的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事实上,出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一方面需要出版企业组织、筹划,另一方面则需要出版人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

从事出版工作需要掌握许多综合素质,而掌握这些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出版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出版人才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泱,张文红.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探究[J/OL]. 出版广角,2016,(19):12-14. 

[2]黄先蓉,刘玲武.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J/OL]. 出版广角,2016,(15):6-8.

[3]张翠.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 编辑学刊,2016,(05):11-15. [2017-09-16].  

[4]遆薇. “互联网+”时代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J]. 出版参考,2016,(06):13-15. [2017-09-16].  

[5]宗俊峰. 坚守使命 融合发展 重在实践——谈“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J]. 科技与出版,2016,(03):4-7. [2017-09-16]. DOI:10.16510/j.cnki.kjycb.2016.03.002 

[6]李宝玲,丁晓花.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探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24(01):12-15. [2017-09-16].  

[7]主父志波,徐洋.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多维探思[J]. 传播与版权,2016,(02) 

[8]郭曌雪. “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人力资源管理,2015,(06):26-27. [2017-09-16].  


作者:刘晓宇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