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陈思淇——浅谈高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陈思淇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当下大环境,出版行业欣欣向荣,并且结合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出版产业的转型日渐加速。人们越来越多的探讨一个话题——“内容为王”。何为内容为王?其实并不是指图书的内容是文化产业多元发展的核心,而是抛开多种表现形式而本身存在的内容才是王中之王。而作为出版专业的人才,本着培养高素质编辑人才的专业,如何培养可以产出优质内容的编辑,是当下高校培养出版专业人才需要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当下环境,我们必须面对有四个趋势:第一是传统出版社仍然倾向于吸纳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毕业生;第二是出版单位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给培养人才的高校提出的要求;第三是出版行业仍然偏向于吸纳高学历人才,甚至很多博士生驻足出版产业的情况;第四是新媒体及文化公司的发展步伐甚至有超越传统出版社的态势。面对这四个问题,我们需要找到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和提升。

一、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

出版专业的学生确实面临专业背景这一硬伤,尤其是在具有较高专业北背景的出版社更是令单纯学习编辑专业的学生望尘莫及,对于出版社来说,与其培养一个出版专业毕业生去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不如培养一个只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一些出版专业的技巧。但是技能方面易学,策划和发行能力却并非短时间可以培养起来的。就如同编辑们常说:“一个好编辑不一定写的好,但一定可以明确判断出哪个写的更好。”这种专业技能和对市场的敏感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所以,鉴于这一情况,学校应该采取专业和学科背景相交叉的培养模式,在学生学习出版编辑相关专业的同时,增选其他学科的教学,比如文学、美学、教育学甚至物流、管理学等学科,增强学生的复合性。与其同时更可以开设二学位,供学生选择和进修。但是无论专业性如何,出版专业的学生都应本着多思考和多阅读为主导,热爱阅读,并且钻研弄一领域,才是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标。

二、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专业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学科。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和操作,应该创造一切条件,在校内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编校、制作及出版发行的工作流程。甚至可以大胆的邀请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编辑实践,从实践中提升能力并且找到学生的兴趣方向。

做到这种实践教学,首先就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比重;其次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比赛检验学生成绩;再次可以通过与出版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双向培养,让学生在专业的出版社工作并体验出版操作全流程;最后,学校应该完全从学生发展角度考虑,尽可能的为出版专业人才提供更多元的实践机会,不仅仅针对出版行业,包括新媒体、游戏、数字教育等其他文化产业的实习也可以提供给本专业学生,在跨行业的实践中,出版专业人才会吸取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思路,拓宽眼界,甚至达到跨媒界的选题策划思路。

三、有学术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出版专业的研究生及博士生的教育应高于本科生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性上,应更加深入并且符合时代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强化编辑的专业素养,更应该结合出版行业大趋势、大数据及出版社内部实际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出版人才而进行课程设计。但是如今很多高校的出版硕士培养仍然与本科生培养相似,甚至由于时间的缩短而简化了本科四年的课程。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在出版行业的学术发展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一个出版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是否能够更专业的评价一本书和一个文化现象,这是急需解决和培养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扎根在中华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下,如何让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容深入人心并且推动社会进步,是所有出版人需要不懈努力的目标,而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不断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出版不仅可以专业化,更能学术化、复合化,才是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


作者:陈思淇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