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楠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各领域、各单位展开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出版业,出版人才引领着出版业的走向,把握着出版业生生不息的脉搏,是实现出版产业、出版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的重要条件。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出版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在校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更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培养。因此,高等院校如何肩负起出版人才的教育大任,值得深思。
一、当前出版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一概而论
众所周知,在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大军中,存在着部分跨专业的考生。跨专业考生虽然能在和本专业考生同台竞技的过程中赢得一席之地,但并不能说明其具备扎实的出版专业基础,只能说明其具有很强的应试能力。而在当前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中,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硕士共用同一培养方案,这就会产生老师授课难的问题——讲基础的知识,能弥补跨专业考生知识储备的不足,巩固基础,但是对本专业考生来讲,再学一遍是在做重复性很强的无用功;讲授高深的知识,能够帮助本专业考生对出版做深入了解,使个人知识储备及专业技能向纵深发展,但是对跨专业的考生来讲,很多内容无异于天方夜谭,总是具备一定的心智水平,但是若想和本专业考生看齐、获得跨越式发展,免不了日日挑灯夜读,容易造成基础不牢固。
(二)课程设置范围囿于专业
在出版硕士的培养中,目前许多院校还存在一个问题,即课程设置完全或绝大部分限于专业课程,而对出版硕士人文素质的培养弃之不顾。出版人还有一称号为“杂家”,相对于“专家”,出版人应懂得更广博的知识,而这种学习方式,应从学校培养时期就开始灌输。但是,放眼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出版硕士的培养形式,基本上都只设置专业课程,而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素养持放任态度——有个人意愿与爱好就去学习,没有就好好学“出版”,殊不知,仅仅学“出版”已经不能支撑出版工作了。
(三)“产学研结合”始终是口号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当中,对学校课程设置最了解的不是课程的设置者,而是学生;对学校教学情况具有最直观感受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课程设置者和老师眼中的出版硕士培养状况,只是想象中的培养状况,而具体落实状况如何并不尽如他们想象,学生们心中自有一杆秤。在大多数设置出版硕士的高等院校中,“产学研相结合”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也许在校领导、老师们眼中“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了巨大价值,但是在学生们看来,大多数都并不清楚什么是“产”、什么是“学”、什么是“研”。
(四)教学中的出版独立于上下游产业之外
在对出版硕士的培养中,校内教学大多集中在对出版理论的灌输上,而对印刷等上下游产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强调不足,着就对出版人才的专业性构成了挑战。比如,在图书设计的时候纸张的选用与数量一定要合理,才不会在印刷环节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虽然这些内容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人之后自然而然会掌握,但是如果学校能将目光放长远,让学生在学校多了解一些上下游产业的相关知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五)不能紧跟政策培养相关出版人才
在当前的出版业,继“引进来”与“走出去”取得重大成果之后,“一带一路”等主题出版成为出版业紧跟国家政策与战略的重点扶持项目。但是,高校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无论是在专业素养培养方面,还是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几乎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高等院校应如何培养出版人才
(一)培养方案有分别
培养方案应区别出版硕士的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进行设置。对本科为出版专业以及长期在出版业从业的硕士,在进行培养方案的设置时,应侧重培养这类硕士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出版业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出版领域某一方向的深入研究,而非再重新学习一次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而针对入学之前对出版毫无了解或了解不深的跨专业考生,应着重教授他们专业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使他们对出版业有全面了解,继而可根据学生的意愿,有选择性的将原专业与出版相结合,进行培养。例如,对专业基础为管理的硕士,可考虑为行业培养与输送管理型出版人才;对专业基础为法律的硕士,可考虑为行业培养与输送出版政策、法规与版权研究型的出版人才。
(二)课程设置兼顾“专”与“博”
在出版硕士的课程设置中,除已设置的专业课程之外,还应设置一些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获取科技、行业前沿动态的能力为主。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如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人类学;新知类课程,如人工智能、VR、AR,等等。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实用性选择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呈现。课程设置要“专”,因为在出版硕士的培养中,只有获取专业的知识,出版硕士才能对出版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而课程设置要“博”,让出版硕士在具有文化底蕴的同时,能放眼当下,结合新知,思考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三)将“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
应将“产”、“学”、“研”的定位明晰,将“产学研”的资源整理完善,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本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意义与好处,促使出版硕士融入“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切实将“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例如,许多出版硕士点都有校外导师制,可以利用校外导师资源,促成出版硕士进入出版单位进行实践,请业界导师教授出版硕士业务知识,一则有助于出版硕士深入了解出版单位的运作流程与实际工作需求,从而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学习中弥补不足,从而成长为合格的出版从业者;二则有利于缩短出版硕士正式上岗后的适应时间,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四)教学中兼顾上下游产业
在对出版硕士的培养中,兼顾上下游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教授。以印刷产业为例,可以考虑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印刷产业的基本理论,使出版硕士对印刷的相关概念有所了解,进而深入思考出版与印刷的关系,为以后在工作中与印刷厂进行业务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可带领出版硕士去印刷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印刷的流程,避免在图书设计的过程中因不熟悉印刷业务而造成印制的困难。
(五)培养方案紧跟国家政策与出版前沿
在高校出版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与行业动态,如在之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实施过程中,对一些小语种的人才具有较大需求,又如在“一带一路”政策实施过程中,同样需要具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功底以及对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与研究的人才。综上可以看出,掌握更多国家的语言,已经成为许多出版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在现在的许多招聘要求中,会多国语言的确已成为招聘要求之一。因此,在出版硕士的培养中,应紧跟并研究国家政策与出版动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出版硕士具备更多条件,满足更多需求,为出版硕士走上工作岗位后发挥更大的价值增添助力。
高校想要做好出版硕士的培养工作,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和老师的声音,了解学生与老师的需求,学生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老师能弥补学生意识不到的需求,不要只站在领导和学校的角度看待问题。其次要认识到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无论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还是教师资源方面,都要审慎研究,再有针对性的弥补不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将一切措施、方案都落地,哪怕前期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巨大心血去努力做好出版硕士的培养工作,不能将理论落地,并认真执行,那么一切工作就相当于白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没有任何意义。做好出版硕士的培养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