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淼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主导着当今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体间的融合渐成趋势。与此同时,出版的外延与内涵都不断扩大,出版产业也逐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随着业界对于数字出版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业界、学界以及科研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出版机构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随着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新形态,新媒体技术逐渐融入渗透到传统出版的各个环节,出版业在产品形态,运作方式以及流通渠道等都发生了变化。生产模式也跳出了传统的“编印发”模式走线基于网络协同的多媒体出版生产方式。出版机构从传统内容出版商角色向内容信息运营商角色转变,强调对多元化信息、多渠道信息的整合统筹的能力。
人才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决定着出版企业的兴衰成败、人才竞争成为出版竞争的主战场。在数字技术引发媒介融合的大传播时代,出版企业在人才选择培育上缺面临巨大的问题,出现人才流动频繁、复合型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等问题。因此,在数字出版背景下,怎样培养出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已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突出问题。
2、高校培育专业人才的紧迫性
对于各大高校来说,随着知识经济以及信息经济的大发展,新技术、新媒介、新出版的发展,对培育专业高素质人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面临急迫而严重的挑战。我国出版编辑教育历史悠久,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教育事业也经过了39年的完整而全面的发展,我国高校编辑出版教育已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传统出版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而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育又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是符合出版产业时代发展的脚步。数字出版时代的脸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更多优秀的、符合时代标准的高素质出版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培育出的专业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尽管各大高校都在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出版人才,不少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系统培育具有现代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带总体来看我国数字出版从业者在人员与知识结构上存在问题,比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跨媒介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内容的生产运营传播等环节具有跨媒体、跨平台的特性。这要求从业者能熟练掌握并了解不同媒体平台内容生产特性。然而目前对出版人才培养多以媒体平台来分类,如广播电视、报纸、图书、音响等媒体壁垒奉命,人才细分过于明显。
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
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始建于2008年,是全国最早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本专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成为北京印刷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在全国数字出版类本科专业中具有突出的教学整体优势。
1、主要培养方向
基于数字出版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北京印刷学院制定了培育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于面向数字内容产业,主动适应国家文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数字化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艺术基本素养、掌握数字媒体素材编辑加工基本技术、具备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传播能力,了解数字媒体产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从整体目标来看,可以看到北京印刷学院对数字出版人才培育能够分为三大方向:
培育数字出版技术人才:主要培育学生在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上的发展,使学生熟练掌握对数字媒体素材编辑加工能力,对出版资源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和跨媒体出版技术挖掘、集成并有效表达数字内容的能力。强调学生对软件、技术能力的掌握,能够顺应数字技术的发展。
培育数字出版编创人才:主要培育学生在数字内容创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海量信息中发展、策划、编辑、整合数字出版物内容并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强调学生在跨媒体环境下对海量信息内容的筛选、编辑以及创新能力,也是数字出版人才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理论学习,包括传统编辑能力的理论学习,传播学理论的学习以及数字编辑理论学习。
培育数字出版管理人才:主要培育学生在数字内容经营与推广方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字出版物的推广、跨媒体营销以及对海量数字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培育数字出版管理人才是最接近行业实际的环节。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数字出版环节已不局限于传统“编印发”,因此对数字出版环节的掌握,了解掌握不同媒体特性,不同数字出版物的推广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要求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毕业后应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熟谙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集成与控制、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模式
针对以上的培养方向,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全方面地对学生相关数字出版技能进行培养。
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大出版、大传播的专业意识素养。以人文社科、法律素质教育以及出版专业基本素养教育为基础。
其次,系统培养学生对数字出版信息技术技能的基本掌握,着重对学生相关技术性知识以及应用进行训练。
第三,针对性培养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培养学生对数字内容的采集、汇聚、集成、筛选,锻炼学生的表达以及数字内容编辑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对数字出版的管理能力,以媒介经营、媒介经济提及资本运作、管理为基础,培养学生对数字出版内容以及数字出版机构运营运作机制的了解以及对数字媒介机构运营以及管理的能力。
3、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一所专业类院校,在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也在不断创新新的模式,尝试新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在培养模式的探索上也去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例如:
充分借助业界力量,“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办学,组织教学培训师资。一方面将学界著名学者专家,业界实践的成功人士请到学校,为学生们举办学术讲座,大大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了解到行业内最前沿、最新的模式。另一方面,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进行实践。学院组织安排学生们到一些著名的数字出版机构进行参观学习,与一线的数字出版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对数字出版整体运作流程机制有了更佳直观的了解,也让学生们更早清楚、明确未来自己在行业中的角色定位,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更佳明确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参与开展各类形式的科研活动,参加科研、社会、社团以及专业类的竞赛。是学生们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将理论充分在实践中得道强化,同时提升学生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学术活动开展的能力。
随着数字出版成为出版界新形态,且将主导未来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出版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佳需要更多优秀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将具有更大发展空间,其模式更要不断跟随时代的发展。在原有出版编辑教育模式基础上,应增加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专业化数字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王欢. 数字出版人才培训课程模块与培训模式构建[J].
中国传媒科技,2013,(08):254-256. [2017-09-12].
[12]李云龙. 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J].
出版发行研究,2013,(01):28-30. [2017-09-12].
[13]李娟. 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体系[J].
新闻传播,2012,(12):7-8. [2017-09-12].
[14]冉彬. 论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J].
出版与印刷,2011,(04):42-44. [2017-09-12].
[15]李新宇. 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途径[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4-18(004).
[16]聂晶磊,王秋艳. 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编辑之友,2009,(08):59-60.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