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晨薇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在出版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尤其在当下“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地借鉴和探索。2011年公布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调查报告》中,有四个现状和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传统图书出版单位仍然倾向有其他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二是用人单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策划等能力的培养;三是用人单位目前接受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以硕士和本科学历为主,大型出版单位更倾向于硕士毕业生;四是新媒体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传统出版单位的情况出现。上述现状和趋势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有的实践和即将进行的探索提供依据和方向。
一、针对专业背景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背景问题一直是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硬伤”,尤其是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说。从出版单位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具备适合该单位出版方向的专业背景(法律、经济、生物等)要比单纯的编辑出版专业背景更为重要。因为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而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编辑、策划、发行等能力是可以短期内培养出来的。
鉴于出版业的这一人才需求,近年来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也在不断的实践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是“2+2”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4年由2年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和2年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学习构成。但各高校实践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如陕西师范大学从2006年开始实行“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但从2010届毕业生4年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和就业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相悖的问题,对目前很多高校来说并不适合。
在这种情况下,设有编辑出版专业的综合性高校考虑第二学历培养是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如法律、金融、商务英语、对外汉语、新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专业可供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进行二学历学习。此外,在学分制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又一解决方案,即在本科学习阶段规定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非编辑出版专业课程。
人才虽多,但符合出版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是目前出版业的现状。分析复合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和龑认为,目前中国出版业最短缺的是懂版权的编辑,其中版权输出方面的人才更为短缺,而对版权人才的要求是双向的。对内要满足国内图书市场对引进产品的需求,对外要满足外国人了解中国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需求。然而,当下高等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培养版权人才的专业,即使通过大学培养,在现实出版业中,这些就业者也不能马上上手,因为高校培养出来的学外语或版权贸易的学生,大多缺乏相应的出版行业知识和行业意识。
二、针对实践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专业本身具有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征以及近年来出版行业对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需求,决定了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
出版业转型,哪些人才成为出版社用人首选?近日,百道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出版社众多的岗位需求中,复合型人才被列为首位。这项通过对改制后出版机构最缺什么样的人才、2012年春季集中招聘哪些岗位的人才、哪些岗位的人才最难招聘、人才招聘较有效的方法和较有效的途径是什么、面试时更倾向于考察应聘者哪些方面的能力或经验、应届毕业生和跳槽者如何能更好地通过考察等多项问题的调查,从侧面折射出转型中的出版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下面以吉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入手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比重。2012年,吉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从大一到大四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如大一的写作和校对实践,大二、大三的出版软件、书报刊编辑策划实践、出版物市场调查,大四的专题实践课程等,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给予出版实践的引领和指导。
其次,通过实践技能大赛检验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经过十余年的摸索,该专业已经制定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实践大赛体系,每年都分年级举办书报刊编排、出版物选题策划、出版物装帧设计等大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还可以检验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外实践活动的效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出版业务的操作技能。
再次,“见习+假期实践+专业实习”模式保证学生有较多的课外实践时间和经历。专业为每届学生安排至少两次见习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到各大出版企业,体验、学习出版流程,和经验丰富业界人士座谈、交流,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自己感兴趣的出版领域进行体验式实践,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点。此外,把大四学年四分之三的课时留给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专业实习,既是全面检验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实践的过程,并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
最后,“校内媒体+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基地”模式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为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专门为学生提供了多个校内外实践平台。如校内的《传媒时代》编辑部、萌芽电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作文评点报社等校内媒体,作为学生的日常实践基地。此外,学院已经与覆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11家出版机构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满足学生的见习和专业实习需要。2013年5月,吉林师范大学与吉林省金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已投入使用,开始了校企共建基地的开端。
三、针对研究生学历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出版硕士学位并于同年首批批准了14所高校的招生资格,充分证明了国家对出版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有考研意愿的同学,可以安排专业教师从大一学生入学伊始就对学生考研给予一对一的指导,为学生继续深造分析利弊、树立信心、答疑解惑,使学生对出版业的学历需求以及自身继续深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有出版硕士点的高校,一方面要广纳编辑出版专业以外的人才,严把出版硕士招生质量;另一方面要完善出版硕士课程设置,做到与国际接轨,与出版行业接轨。
四、针对社会背景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把塑造编辑高远的事业境界与文化责任感,作为现代编辑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无论承载、传播方式怎么样改变,编辑出版的基本角色和地位仍然是内容提供者。要让编辑始终认识到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出版单位是企业,必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编辑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文化的自觉、自信,要把握好度,不能因为市场的喧哗、利益的诱惑而失守底线。
其次,要创新现代编辑人才的组建模式,规模性培养、拥有人才。通过资本运作为传统出版植入互联网基因,进而从全方位融合的层面,培养、拥有现代新媒体出版人才,就是一个好办法。现代编辑人才同时应顺应时势之变而变化。出版融合时代的编辑核心竞争力,是用户和平台思维、资源整合、发现创新、内容甄别、资本运作和技术实现的能力;要求编辑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内容再创作和内容生产流程再造能力的培植,跨学科思维、全媒体思维、统筹全局本领的掌握。
再次,要走出去,贴近前沿和先进,借用国际国内高端力量,培养现代出版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出版单位在编辑培养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办培训班、老编辑对新编辑“传帮带”“导师制”等。此外,出版业更要尽可能让合适的人才去直接感受与触摸国外先进的出版理念与成果。
最后,要用制度、平台和环境去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持续性,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稳健、持续的政策保障,需要竞争的环境,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同时,企业也需要赢得员工持续的热情和忠诚。只有氛围越来越好,土壤越来越肥沃厚实了,现代编辑领军人才能不断地成批涌现出来。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