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苏瑜——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苏瑜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苏瑜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2015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

【摘要】在信息网络时代,媒介技术发展迅速,出版行业的业态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传统的印刷出版时代走进了数字出版时代,从“媒介融合”模式迈向“跨界融合”趋势。作为高等院校的出版专业人才理应当紧跟随行业的脚步,掌握时代变革,在保留出版行业优秀的专业精髓基础上,从思维模式、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推陈出新,迎接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变革与挑战。本文结合目前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当下出版行业新的时代要求,提出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1+2+3思维培养模式,从专业文化素养建设、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和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三方面进行论述,力求为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以适应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出版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探讨

出版人才的培养是出版行业和各高等院校出版专业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高等院校出版专业是出版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出版行业的后备力量,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高等院校的出版专业人才、出版行业的后备军,应当立足于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且结合当下出版行业新的发展要求,将自身培养成为新时代出版行业所需的新型出版人才,本文从出版专业人才的专业文化素养建设、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和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1+2+3培养模式,力求为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专业文化素养建设:出版基础知识和文化底蕴一脉相承

随着出版行业的转型发展,对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对于高校而言,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出版专业人才在业内引起了一股讨论热潮。有学者提出,目前出版行业正朝着“大出版”、“大编辑”的方向前进,因此提出了“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传统编辑基本功的基础上有市场观察的敏锐度,还要具备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数字化操作能力以及长远的战略目光。简单说来就是懂政治、懂管理、懂业务、懂技术、懂市场。这为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值得借鉴。然而回归出版专业本身,编辑出版专业是一门新闻、传播、图书馆、情报、中文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因此从高校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可知,像编辑出版理论、新闻传播概论、文史知识、书刊设计与发行、信息管理、印刷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均被列入必修课程当中。这些基本的出版专业课程构成了出版学的根基,不见得全面,但足以扎实基础。不论对于哪个行业来说,基本功是根基所在,需要稳扎稳打,才能迎难而上。因此,对于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只有扎实和深化出版基础知识,体会其精神所在,才能更好的为出版行业服务。毋庸置疑,出版的核心是内容产品的编辑过程,内容产品的呈现体现的是编辑或者出版家的文化素养和底蕴,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出版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在强化出版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宽文史哲艺等知识储备,才能提高内容产品的高度和深度,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专业文化素养建设要求高校出版专业人才不仅要扎实出版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努力的提升专业人才的文化修养。

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编辑美学和策划能力双管齐下

出版业内常说编印发是出版行业的三大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出版专业技能的重要构成方面。对于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在扎实出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和加强出版人才的编辑美学和策划能力的建设,才能更好的提高出版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适应新型时期出版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美学是在哲学与艺术学的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来,被认为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以及审美活动,因此,我们在从事编辑出版活动中自然也少不了美学的运用。在编辑出版活动中,为了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性,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编辑美学的意识开始被重视。编辑美学的本质是研究编辑审美主体与编辑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编辑的主体是编辑活动中具有实践能力的个人或群体,承担的是发现美、创造美并且引导受众感受美的使命,编辑的客体是编辑活动中实施作用的对象,包括手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及受众。因此,编辑主体本身不仅需要审美的意识,同时也需要遵循客体的审美规律来展现美。对于高校出版专业人才来说,编辑美学是一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学科,具体来说,编辑美学涉及到出版的多个环节,例如内容美、风格美、编排美、设计没、装帧美等,有利于培养出版专业人才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的能力,从而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除了美学价值的挖掘,策划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高校培养的出版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由理论基础走向行业实践的落实能力。策划是一种知识技能、市场洞察力与实践创新的体现。目前不少高等院校的出版专业提出产学结合的模式,让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走出课堂深入行业进行实践,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领悟如何能制作出一本优秀的出版物或者举办好一次精品的出版活动的内涵,这些实践都源自于前期的策划能力,好的选题、正确的执行以及独特的创新点都需要在不断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而来。例如,业内推出的“全民阅读”实践活动和街边自助图书馆也都是在深入行业精髓、精心策划出来的,不仅备受关注,也得到人们的赞赏。这些优秀的出版活动应该成为高校出版专业的典型案例,高校也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现在有不少高校已经举办了不少和出版行业想契合并且富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书香校园、图书回收利用、数字阅读进校园等,若能利用好这些机会和平台,一边面给予了同学更多提供策划和参与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与业内接轨,扩大影响力,不仅有利于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为整个出版行业增加活力。

三、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跨界融合、文化创意、媒介技术三重创新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社会及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出版行业亦是如此。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出版专业人才的摇篮,应该非常重视对人才创新意识的启迪与创新能力培养。从出版行业的发展脉络来看,从传统印刷出版迈入数字出版,业态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这都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变得更为重要,实现跨界融合、文化创意、媒介技术的三重创新是现实形式所需。

首先,跨界融合的实践创新。跨界融合是近几年来出版行业的热门话题,也是出版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随着近几年来IP热的浪潮,业内也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跨界融合实际就是打造IP的概念,以IP带动新的产业链的形成。跨界融合的提出为扩宽出版行业的外延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要以跨界融合的创新意识为方向,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出版人才。例如,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当中,我们常说要注重图书的品牌意识,但品牌过于依附于一个或一种类型的具体产品,就哈利波特来说,这个品牌可能让人联想到的是系列图书。而说到哈利波特这个IP的时候,则强调的是整个概念,不赋予明确的具体形态。强大的IP背后可以形成图书、影视、动漫、游戏、玩具、主题公园等产业链条,这也就是跨界融合的创新之处。因此,高校在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该要扩宽人才跨界融合的视角,涉及多个领域,了解多个行业,实现出版行业的跨界融合。

其次,文化创意的实践创新。出版业所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向来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撑,文化的创造使得出版物更具艺术价值,调动受众的情感从而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和感官体验。不少高校出版专业也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培养出版人次的一个重要方向,出版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文化创意和创造。实体书店的文化创意实践就是最好例子,在过去的书店里,书是最重要的主角,而在文化创意的熏陶下,传统书店改变了思路,升级再造,突破创新,现代书店已经被打造成为文化创意的空间,阅读、时尚和生活也能融为一体。书店的文化创意实践还带动了书籍的文化创意之路,一位名叫凯莉‧史密斯的美国作家多次将自己的创作与书籍结合起来,她推出的《做了这本书》风靡全球,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在页面上穿洞、裁剪,甚至用针线缝、涂胶水、贴上回形针、滴上咖啡、给书洗澡等,通过与书的互动来生成创意。因此,文化创意的实践创新能够给予出版专业人才更多的智慧启迪,高校在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需要与创意创新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最后,媒介技术的实践创新。从传统纸质阅读到数字屏幕阅读的改变,说明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发展势必都对媒体内容的生产及传播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过去,书籍记录下的文字,文化从一页页翻动的书页中保存下来,而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像kindle这样类似的电子书出现后,人们的阅读习惯被改变了,屏读成为流行的阅读方式,人们也更享受流动带来的文化感染力。媒介技术的进步不可逆转,但对于出版专业人才来说应当顺利趋势、转变思路,了解和掌握好最新的媒介技术并为已所用,并适时突破创新,也能给出版行业增添新的能力。例如,北京出版集团在数字少儿图书的开发上依托虚拟现实(VR技术)开发儿童科普可视绘本,推出的“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丛书”,利用电脑图像仿真技术,虚拟出一个与受众感官交互的自然环境,以此来增强传统产品功能,丰富阅读体验。由此观之,媒介技术的创新实践在高校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是不可忽视的,专业人才应紧跟时代脚步,掌握技术的革新,为行业创造出新的契机,才能使行业永葆生机。

总而言之,关于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应立足于行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的自身特色,培养出时代所需、行业所求的新型出版人才。根据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特色水平,高校应从专业文化素养建设、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和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三方面加强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巩固出版专业知识、提高人才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基础上,重视编辑美学和策划能力的培养,力求在跨界融合、文化创意以及媒介技术方面推沉出新,为出版行业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高校出版专业人才1+2+3培养模式从高校实际出发,结合了业内发展特色,为培养新型出版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申玲玲、闫伟华,出版转型背景下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中国编辑[J],2016 (1)

2、李舒,从编辑审美到出版审美——出版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辑学刊[J],2013 (2) :83-87

3、徐平,技术驱动变革出版行业 虚拟现实让阅读体验更丰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2-25


作者:苏瑜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