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忠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后,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补充教育。
一、教育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日益重视。
编辑出版队伍一直存在“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水平还比较低,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明确和提升出版学的学科定位,但实际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如何提高在职编辑出版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全面知识储备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个很大的问题。
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非常重视,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逐渐走上正轨。
(二)继续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近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已经发生了战略性转型,由补充型转向了主体型、由传统型转向了现代型、由低端型转向了高端型。编辑出版继续教育自1994年以来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一历史规律,在行业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目前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带有一定的短期行为色彩和功利性,缺乏长远规划
相当多的编辑出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时要求,完成续展登记,而不重视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出版单位则认为继续教育是编辑出版人员的个人事务,没有将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看做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必由之路,甚至对人员脱产培训和代员工缴纳不菲的培训费用心存抵触。主办单位对继续教育也持完成培训任务的态度而已,对编辑出版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为编辑出版服务的大局意识不强。
(二)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覆盖面窄
现阶段,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覆盖面窄。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普通一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会少。分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2014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新闻出版部分)”,从“图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岗位培训”“图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岗位培训”“科技期刊社主编岗位培训”“中央在京社科类期刊社主编岗位培训”等各种培训班的名称可以看出,以总编辑、编辑室主任、主编等领导为继续教育对象的培训班很多,且多由财政拨款。而以普通一线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为继续教育对象的培训不多,且多为收费项目,这直接导致了普通一线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会的减少。二是民营文化公司从业人员没有被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目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的主要是国有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广大的民营出版 从业人员被排除在外。这部分从业人员数量很多,长远看,如果不把民营出版从业人员纳入继续教育体系统一培训,对出版业健康稳定发展是不利的。
(三)继续教育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2010 年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 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但实际上由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没有形成严格的考核机制,上述规定的每年“累计不少于72小时”的继续教育时间在业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少有单位能完全督促自己的编辑做到。也正是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在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中,每年只有千余人参加,没有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
(四)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很多培训活动未经事先调研,组织者并不了解编辑出版人员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要,继续教育的形式单一、方法老套、内容陈旧且变化不大,偏重于理论而轻于实践,与数字出版业发展相关的内容较少,因此,培训效果不明显,学员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实际上,仅仅通过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难以提高出版人员的素质及能力,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培训的意义应在于引领、指导,即通过培训,能让学员了解行业动态,掌握继续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三、完善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
传统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数字出版,摆正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对个人来说,通过培训、自学等继续教育活动有助于创新思维,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技能;对单位来说,继续教育能产生合力,也就是说,个人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整体队伍的水平,增强单位的竞争力。因此,应该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人学 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制订、完善并落实继续教育的制度,增加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比重,将继续教育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单位、个人都要有危机意识,并针对整体队伍或自身的知识构成、经验阅历等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学习、参加培训活动,各取所需,增强相应的能力。
(二)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继续教育多元化
目前,出版业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绝大多数的出版单位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此背景下,建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也要顺应这个趋势,打破目前仅由政府和部分大型出版集团主导的继续教育模式,引入竞争机制,行业协会、集团、高校及出版科研机构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举办各种类型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研讨班和进修班,优化继续教育资源,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实现继续教育的多元化。
(三)制定统一的继续教育大纲,推进继续教育教材建设
现阶段,建议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高校、出版科研机构、部分出版集团参与,共同研究编写出“出版专业技术 人员继续教育大纲”,进而编写与时俱进的编辑人才继续教育的通用教材。教材可以是一纲多本,各培训班、各出版单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用的继续教育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从而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
(四)培训的对象细分和服务便利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应进一步开展对象细分并按需培训,以增强培训服务的针对性和便利性。
1. 细分继续教育对象。
如区分不同专业方向,安排不同内容的课程;按照不同职称、职级,开展不同深度的培训。又如,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出版单位分开,期刊社和出版社有所区别,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侧重不同。
2. 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人性化。
为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在为期12天的日程里,学员们要努力克服工学矛盾,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培训单位在选择培训时间、地点时,应该考虑交通、餐饮等问题。
3. 续展考核网络化。各培训机构可将学员的继 续教育学习情况联网,在网络上自动完成续展,以减少烦琐步骤,省时省力。
(五)培训方式和内容进一步多样化,学时计算更加灵活
1. 按照《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的面授时间不得少于24小时.笔者以为,对面授的时间要求应该做灵活处理,不一定每年都要面授 24小时。比如,可以在续展的3年内调剂,只要面授的时间总数达标即可。
2. 学时(或学分)核算方式的改革。
目前,获得学时的主渠道是参加培训班和远程教育。建议进一步放宽学时、学分的计量考核途径,大凡可以提高编辑出版技能的方式,都可以折算学分。如开展 专题知识竞赛,获胜者可得相应学分。
3. 编辑出版培训与学科专业培训并重。就学术期刊和学科专业出版社而言,本学科专业知识的补充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在未来考评结构中将学科专业学习考核的比重提升至1/3~1/2。
(六)加强对继续教育本身的研究
继续教育应当从短期培训向长期化、终身化教育转变,力求克服继续教育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倾向。“内容+服务”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培训单位应多在课程设计开发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用课程吸引人。
针对国内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完善措施,但是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一次性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如何实现编辑出版继续教育培训的广泛性、开放性、连续性、系统性,亟需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
(七)应加大法律支撑力度,规范编辑出版继续教育行为,保障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权益
在我国,与继续教育有关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多部法律,却并无专门立法。《暂行规定》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适时修法,将编辑出版继续教育发展中成功的做法上升至法律高度,为依法施教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文娟.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剖析[J].出版参考,2015,(11):18-19.
[2]席逢遥.对完善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中国编辑,2014,(03):86-87.
[3]赵金色,杨菁.近年来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问题的研究进展[J].编辑之友,2013,(03):88-90.
[4]李红亮.战略性转型:我国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继续教育,2012,26(11):16-19.
[5]孔艳,颜帅,张铁明.探讨责任编辑的继续教育制度[J].编辑之友,2010,(04):94-97.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