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杜振亚——创新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出版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杜振亚   2017年09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杜振亚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崛起,出版行业对于出版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需要进一步肩负起出版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重任,不断创新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时代新型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出版人才,促进出版行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队伍建设

国内众多学者曾对人才培养模式下过定义。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钟秉林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刘红梅和张晓松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这些观点有一些相同的含义,即基本上都是指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来讲,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等。本文将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依次从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方式以及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考核与评估体系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

一、找准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出版行业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高等院校专业人才梯队,为出版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支持。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出版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始终坚持"综合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全媒体时代对出版专业人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全媒体出版是一种集语言文字、新媒体艺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信息处理等诸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出版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出版人才需要具备广博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全媒体出版对于出版人才的需求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型,而是复合综合型,出版人才不仅要成为“杂家”,同时还要成为行业内的“专家”。

教育为行业服务。出版行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正是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高等院校需要培养既“杂”又“专”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来满足信息化时代全媒体出版行业转型发展的需求,为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输送高质量的生力军。

二、创新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方式

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国家、行业以及高等院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教育是发展之本,高等院校理应自觉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专业出版人才的主体性责任。高等院校要在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出版人才的目标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出版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方式。当然,全媒体时代,数字出版发展日新月异,出版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方式随之也呈现出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院校也需要随之进行革新与调整。

首先,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的组织多方协商机制,邀请高等院校中设置出版相关专业的师生、出版单位相关专业人士以及社会相关部门人员等组成多方协商机制,通过学界和业界的沟通交流,针对性地形成理想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高等院校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依托多方协商机制下商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对出版专业的学科设置以及学时规划做出统一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课程设置不光要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同时也要相应地增加一些科学文化课程,包括包括语言文化、国际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出版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课程中对于小语种语言课程的开设非常重要,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翻译出版人才匮乏,“丝路书香工程”面向东南亚小语种翻译人才培训项目开展泰语、缅甸语等培训班。可见,现阶段高等院校对于出版专业外国语言语种课程设置的迫切性。当然,学科设置亦需要结合时下出版前沿,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同时高等院校要借助互动模块倡导发散式与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创新性出版人才。

第三、高等院校应该相应的定期加强出版专业教育人员的继续教育。同时高等院校应与业内相关出版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学业界定期交流沟通以确保出版专业教育人员可以接触最前沿的出版动态,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学校要联合业界的相关出版单位,定期组织出版专业学生参加包括学术论坛等在内的相关业内出版活动,同时要输送出版专业学生进入相关出版单位实习,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总之,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的结合出版前沿,同时高校要增加出版专业相关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提升出版专业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高等院校要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原则、互动性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在多方互动中为出版行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出版人才。

三、完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考核与评估体系

高等院校要完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考核和评估体系。出版专业人才隶属于应用型学科,对于出版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出版行业的发展形势,笔者认为应该从专业素养、技术技能以及语言能力三个层次分别完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管理、评估和考核体系。

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专业素养的考核评估体系,专业素养的考核评估要扩大范围,包括对出版专业学生策划能力、发行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稿能力、编校能力、审核能力、检测能力、原创能力、组织能力、运营能力、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等全方位的评估。评估范围要尽可能地做到全面。评估范围的全面扩展有利于出版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出版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考查。全媒体时代,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基本的运用Indesign软件进行排版外,还要考查相关信息科学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要实时的增加相应出版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评估。

语言能力评估是出版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评估。2016年12月19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我国每年向国外推出大约8000种中国内容图书,用当地国家语言翻译出版是一大问题,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翻译出版人才更加匮乏。由此可见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相对较弱。高等学校要针对这一行业现状,加强语言能力评估在整个出版专业人才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培养国际化的出版专业人才。

总之,高校对于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考核和评估体系要做到尽可能的全面,从而推动综合性复合型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语:

    全媒体时代,对于出版专业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出版行业追求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精尖”复合型综合性人才,高等院校要进一步的完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找准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方式,进一步完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考核与评估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出版行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贞. 论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科技与出版,2015,(06):130-133. [2017-09-03]. DOI:10.16510/j.cnki.kjycb.2015.06.042

[2]衣彩天. 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浅谈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几点经验[J]. 出版广角,2013,(07):78-79. [2017-09-03].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3.07.011

[3]李鹏飞,罗尧成. 多专业融合模拟公司下的出版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上海版专“尚书”网站的建设运营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3,(01):85-87. [2017-09-03]. DOI:10.16510/j.cnki.kjycb.2013.01.027

[4]宋艳丽. 数字时代地方院校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出版科学,2012,20(06):62-65. [2017-09-03]. DOI:10.13363/j.publishingjournal.2012.06.007

[5]梅秋慧. 中美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探析[D].北京印刷学院,2009.

[6]滕跃民. 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 编辑学刊,2006,(05):8-12. [2017-09-03]. 


作者:杜振亚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