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庞雅心——浅议近年来高校出版人才培养

作者:庞雅心   2017年09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庞雅心 北京印刷学院 新闻出版学院学生

近年来,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国出版产业飞速发展,政府已将出版产业提高到战略地位,很多出版单位、IT企业等都在积极研究、开发数字出版业务。我国出版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或短板,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匮乏,特别是优秀的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极为短缺。在这一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成为理论研究界和实践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本研究仅从高等出版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的脉络。

一.数字出版时代对高校人才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数字出版在出版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潮流,并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同时对相关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工作者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做个复合型人才。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对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该领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编辑,既要熟悉传统的编辑和出版业务,又要能够在网络时代把数字出版物做好,做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除了编辑出版业务上的复合型外,还要求编辑出版人才要多才多艺,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在众多的领域大显身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2.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对出版工作进行创新,使出版物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关系到出版工作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是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编辑是一种创新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编辑加工,编辑作为出版工作的主体,就必须要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把编辑出版的业务做好,这对于促进我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对即时型人才的需求

当今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普及,使得信息转瞬即逝,稍加不注意可能会错过重要的信息和事件,数字出版业也是如此,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员更要有“第一时间”的观念,进而养成即时工作的习惯,不能把编辑工作看成是时段性工作,仅仅是在八小时的时间内工作,而应随时随地对新闻、娱乐等事件作出反应,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关于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已经初步进行了数字出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缺乏培养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数字出版教育与产业发展没有完全接轨,一时难以满足数字出版对人才的批量需要。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其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没有有效结合,不能满足数字出版时代的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大部分依然是传统图书编辑、报刊编辑、出版发行人员。即使有些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数字出版人才,也存在学科定位模糊、办学思路不清晰等问题。

其二,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亟须调整。目前,部分专业开设的课程设置没有及时更新,导致课程体系相对落后,在教材选择方面也没有跟上数字出版发展的脉搏。另外,实践课时少、理论课时多也是课程设置的通病。

其三,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教学条件有待改善。数字出版技术的学习和培训要求学校具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例如数字媒体实验室、数字印刷中心,这样才能改善教学条件。

其四,专业师资力量有限,教学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目前,大多数出版人员和各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师资人员都比较匮乏,教师缺乏对数字出版实践的了解,专业功底不扎实。教师队伍薄弱,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其五,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计划中,编辑出版专业课程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理论课,实践性的课程较少。而在英美两国,出版专业很注重应用性,实践课程占有很大比重。例如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系,学生的实践学时要远远多于理论教学时间,学生动手能力很强。

三.关于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

1.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校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者和学子走向编辑出版业的领路人,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如给同学提供较多参观优秀出版社、国际图书博览会、书市、书店等等的机会。使学生在校参与编辑校对工作,参加大型的订货会,走进印刷厂,了解什么是“码洋”、“印数与定价的关系”等等出版业的基本知识。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参与一些业界和学界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让学生了解前沿的学术课题和产业的最新动态。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在这一点上,苏州大学对编辑出版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就提出了“五个一”(即初校100万字、三校100万字、责编一本书、上一次订货会、下一次印刷厂)的要求。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操作性非常强的工作,因而在我国高校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编辑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要相应多一些编辑出版实践课程,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2.拓展实践渠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就目前现状而言,高校对于现阶段的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应加强实习实践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编辑、出版、策划能力。而在硕士培养阶段设置数字出版方向,在内容管理、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营销、数字出版理论四个方向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这样,数字出版人才首先具备了扎实的出版专业知识,又通过研究生阶段对数字出版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具备了一定的数字产品策划和制作能力,符合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定位和要求。同样,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信息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出版的基本流程和要素,掌握数字出版商业运作模式。这种复合学科双交叉培养体系,能够使技术和内容更好地融合,满足当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北京印刷学院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值得一提。它效仿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本科层面的“导师制”,选择部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本专业教师,鼓励其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学生在导师的辅导下,通过参加科技、社会、社团、文体及各类学科专业竞赛等活动,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共建“中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电子工业出版社、方正阿帕比网络技术公司、中文在线以及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达成合作意向;此外,与同方知网、高等教育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龙源国际、中鸿网略等单位,将进一步联系合作。这些举措都为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字出版的到来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应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具体的实践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老师要讲,也要让学生自己讲,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探寻和掌握知识转变,同时这样做还可以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老师应该作为引导者,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在不断进行,这就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编辑出版领域,数字出版的出现对编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培养有所改革,通过各种途径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只要高校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数字出版所需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李建伟. 全球化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四个导向[J]. 编辑之友,2006,01:39-40.

[2]陈丹,张志林. 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08:67-69.

[3]赵少远. 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浅析[J]. 新闻世界,2015,01:181-182.

[4]王东霞. 近年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87-88.

[5]吴鹏,程放. 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4,02:92-94.

[6]王欢,杨明. 浅析吉林省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200-201.

[7]罗紫初. 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养[J]. 出版科学,2009,01:29-33.


作者:庞雅心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