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晓然 北京印刷学院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变革,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2016年8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2016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公布数据,2015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达到64%,超过纸质图书阅读率5.6个百分点,其中60%的成年国民曾进行过手机阅读。数据同时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达到4403.9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30%。[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0823/t20160823_523065344.shtml]这些数据表明,出版数字化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阅读方式,然而这又说明了,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就要紧跟时代潮流对阅读媒介进行优化变革,出版数字化就是在这种趋势背景之下发展越来越渐成熟。相应的,传统出版行业的人才教育需要优化改革,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的出版行业的发展。
出版业本就是人才济济的产业,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才的支持,但同时又是人才稀缺的产业。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高校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发挥好在人才培养、科学发展、 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而同时高校自身也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形成历史悠久,出版行业工作者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编辑工作体系,然而在新闻出版产业高速发 展、多种媒体竞相繁荣的信息时代,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在出版数字化转型中对出版人才的教育改何去何从,是时下人们关注的问题。下文中,笔者将从认知、技术、眼界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一、高校对出版人才知识的培养
首先要清楚数字出版的概念。广义的数字出版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的出版发行;狭义的数字出版是指以阅读为指向的数字图书出版。本文对 人才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所指的数字出版是以文本阅读为导向的狭义的数字出版,这是因为传统高校出版编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大都以图书出版为主,在转型上也先从图书抓起更为方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出版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对数字化出版人才知识背景的培养要专业、全面。
1.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
从出版单位的角度来看,出版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出版编辑相关的知识,还要具备适合该单位出版方向的专业背景(如经济、法律、化学等),这些往往要比单纯的编辑出版专业背景更为重要。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编辑、策划、发行等能力是可以短期内培养出来的,而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需要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有所侧重,不仅要进行合理的编辑出版教育,还可以考虑第二学历培养,开设如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商务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种专业以供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进行二学历学习。对于设有出版硕士点的高校,在招生方面要广纳编辑出版专业以外的人才,严格把关出版硕士招生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完善出版硕士的课程设置,做到与出版行业接轨,与国际出版大形势接轨。
2.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编辑出版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决定了编辑出版教育必须紧密 结合出版活动的实践,全球化背景下的编辑出版教育的发展也不仅仅只依靠专业的设置和教育大纲的规范,更应该提高学生的全方面素养,加强编辑出版教育的实践环节。为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编辑出版教育要与出版产业紧密合作。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更应该与出版社、企业的商业资源合作,组织学生们参观公司、企业,了解出版的全过程;派专业教师去出版社锻炼,用实际工作经验来教育学生;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资深出版人任兼职教师,请出版编辑业界的名家走进课堂,为学生们授课解疑。另外,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实践热情,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实践技能比赛,使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增加课外实践活动的实践,高校也可以通过比赛检验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
3.提供专业实习的平台
国内许多高校在本校专业范围内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为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高校可以专门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多个实践平台,编辑出版专业尤为适合, 假期期间高校安排学生到基地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较多的课外实践时间和经历,而且资源优化利用为企业增添活力。高校可安排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各大出版企业,体验、学习出版流程,和经验丰富业界人士座谈、交流,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自己感兴趣的出版领域进行体验式实践,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点。
二、高校对出版人才技术的培养
媒介技术的变革正在引领一场阅读领域的数字化变革,媒介生产环节的各要素将进行科学重组,一些其它产业的环节、部门和创新理念将会被纳入未来媒介生产的过程之中,有时甚至会取代原来的产业环节。传统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的身份清晰、职责分明,然而随着媒介融合,受众参与、跨行业合作、远程操作等新的生产形式越来越多。专业传播者身份淡化给媒介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追究责任增加了难度。由于“传受合一”,本来的传播源不再是专业媒体,而有可能变为受众,而传统的受众一旦成为传播者,传统的生产规则也必将随之改变。这些变化给高校编辑出版带来的警示是,需要出版人才掌握多种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大数据充分挖掘和利用,使出版数据变得可测量化和可预见化。
数字出版对出版产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内容载体介质的改变,更体现在对出版流程和图书销售模式的改变,即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企业往往只是内容生产者,不承担图书的销售,即是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而数字出版的到来,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冲击可见一斑,网上书店的兴起就是很好地证明。因此,销售渠道面临着彻底的变革,作为传统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企业也纷纷加入到销售渠道的争夺中。传统出版集团纷纷自建平台,既是内容提供商又是渠道销售商,试图打造一条自己掌握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传统出版企业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技术上合作的模式,纷纷打造各种类型的数字平台,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也在试图掌握销售渠道,在数字出版竞争中掌握自己的命运。技术发展是引领此次出版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核心的技术或者发明更新更好的数字出版技术就能占领数字出版的先机,甚至引领数字出版的方向。面对数字化冲击,高校需要磨炼更强的科研实力,重点支持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与出版企业开展合作,这对推动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作用。面对数字出版,以硬件生产为主的企业纷纷以电子阅读器投入数字出版的竞争,用终端掌握读者,从而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因此高校要对出版学院理工科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重点培养出版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人才。在数字出版领域,不仅有传统出版企业还有从事IT事业起家的技术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移动运营商等,可以说,数字出版竞争已经不单单是出版企业的竞争。在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下,高校要认清形势,明确本校的人才定位,为社会输出掌握全方面出版技术的出版人才。
多年来,传统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已经习惯了传统出版环节,图书出版的编、印、发等环节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而这套工作模式显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数字出版行业,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未知领域,出版从业人员难免存在一定的陌生排斥感,对新兴的数字出版及其可能对整个出版业带来的冲击、造成的影响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版权意识淡薄,数字化产品开发不力,例如在交易图书版权时忽视数字版权,会对未来图书数字化的版权界定造成麻烦。并且,出版业从业人员的知识背景多集中在文史哲等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和理工科的人才偏少,接受数字出版所需的跨媒体技术速度较慢,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较为缺乏,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更应该全方面、分层次、有重点,不仅在认知层面教好学生的软实力,在实践操作上更要培养学生的硬技术。
三、高校对出版人才眼界的培养
编辑出版活动在文化传播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而且相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文化传播的发达才是一个民族整体真正强盛的标志。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短视,高校的编辑出版教育要始终坚持放宽眼界的培养观。 编辑出版活动为人类提供精华的精神文化成果并使文明得以连续发展,使全球化成为可能并形成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编辑活动在精神文化的创造过程中, 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其被赋予的把关功能, 一方面催生、倡导新的精神文化的产生, 另一方面又发现、选择新的精神文化的精髓,提供人类所需的精神文化。这对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极高的,因此,高校对出版人才的培养上,应追求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思维、眼界,使他们有长远的眼光面对数字出版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编辑活动与文化传播息息相关, 它不仅是选择、优化文化成果的活动, 而且是参与建设、整合与重构社会文化体系的活动。编辑作为编辑活动的主体和编辑过程的控制者, 文化传播载体中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编辑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出来的。文化传播载体的内容与形式也显现着编辑主体自己的主观愿望、意志和创造才能,高校出版人才的实践作品也代表着他们的眼光和才能。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经历了较长的历程,现如今数字产品走出国门也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高校应培养国际性出版人才,与国外数字出版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国外企业的数字出版模式完善国内数字出版行业。
总体来说,出版产业的变革势在必行,高校要认清形势,调整教学设置,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出版编辑专业的专业性、权威性的优势,又要掌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打造顺应产业发展的出版人才,为推进出版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储备军。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