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浙江教育出版社 科普编辑室主任
摘要: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出版从业人员是出版企业面对未来竞争的核心力量。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的成立,出版企业不断重视出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的经验,通过增强内部协调性、外部适应性两个基本路径来积极探索形成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有效结构。
关键词:出版从业人员 继续教育 核心竞争优势
近年来,出版业正搭着全球知识服务的高速列车迅猛发展,在基础内容、前沿科学、传承文化等方面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在全球知识服务与融合化大发展的浪潮中,体会出版业的又一次变革:“内容”是根本,“重述”是表达,“设计”是体验,“平台”是形式,“用户”是重心,“场景”是产品,“人才”决定未来!不难看出,优秀的出版从业人员依旧是中国出版业变革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中国出版业变革中的核心竞争优势
出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中国出版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从业人员在进入到出版企业之后进行的学习与深造。从出版企业的长期发展经验来看,自己培养人才更好,空降兵往往过三年左右才能发挥出作用。因此出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队伍与文化建设、后备人才储备数量、出版业榜样的影响力三个方面。当然,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的工作年限、职位、技术能力等,继续教育的方式、种类不尽相同。本文从出版企业的未来发展出发,首先,通过三个方面分析最近几年入职的出版从业人员的特点与不足;然后,从人才培养初期的“双元制”模式,人才进入企业后的培训生计划,终身继续教育的企业大学模式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借鉴国际企业人才继续教育新模式,以期对我国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设有所启示。
二、出版新人的优势与不足
1、不缺学历敢“湿鞋”
眼下的年轻出版从业人员,学历早已经不是问题,学士、硕士、博士大有人在,比比皆是,高学历也可谓普遍现象。从家门到校门再到出版社门的“三门”出版人不在少数。由于出版企业分工的细化,不少年轻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不错,但缺乏编辑一线的摸爬滚打,没有湿过鞋子,没有做过编辑,没有到出版产业的核心部门历练过,是“致命伤”。 “湿鞋”的出版人,对出版的各个环节心中有数、有招有谱,在选题策划、产品设计时更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对优秀内容的把握更是能有的放矢,甚至万无一失。
所以,出版从业人员要敢于“湿鞋”,先“湿鞋”,再根据个人的特点发挥各自的长处,从而实现组织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作为出版从业人员,哪怕是利用业余时间,也应该积极体验编辑工作,将其视为自我培训的机会,体会“核心”的重要作用。
2、不缺思想增阅历
如今的年轻编辑,大多受过很好的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有思想、有见地;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年轻编辑长时间“宅”在高楼大厦,“埋”身稿件案头,缺乏生活阅历,与读者渐行渐远,这将局限年轻编辑选题策划、图书出版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使得不少编辑很难挖掘优质的选题内容,面对机会很难设计出心贴心的优秀作品。出版的本质是一种选择,出版人只有拥有丰富的经历才能当好选家,给出版带来创新。年轻编辑更应该深入科研一线、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走进校园课堂、协会论坛,把握文化动向、调研商场书店等,体验生产生活,才能更准确地发掘优质的“内容”,对产品的策划起到关键作用。
3、不缺冲劲强韧性
年轻的出版从业人员,大都有激情、有干劲,大凡有抱负,都想趁年轻多干事、干成事,有火一般的热情和很强的冲劲。但是,也要看到相对高速的网络时代,图书的出版依然是个“慢工细活”,在图书出版的复杂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遭受挫折、面对矛盾,受到委屈、遭遇不公、陷入困境,不少年轻人在这个时候显得特别脆弱、自暴自弃打退堂鼓,甚至频繁跳槽。其实,哪里有困难,哪里就需要始终保持“精神不倒”、增强心理承受力和抗压力,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和一往无前的“韧劲儿”将图书的出版推向成功。正所谓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三、 借鉴国际企业人才继续教育新模式
1、人才培养初期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模式,即员工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将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在学历普遍较高的中国出版行业,“双元制”应该是出版企业与高等院校出版专业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受训者在学校里接受理论教学,他是学校的学生;另一方面,受训者根据他与企业的合同在企业接受培训,他是企业的学徒。
培训者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里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师资称为师傅,在职业学校里教授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师资称为职校教师;
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国家、政府负担。“双元制”模式充分体现了国家、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这将有利于出版企业发现、培养合适人才,也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学以致用,提高能力,丰富的职业经历,将出版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出版人工匠精神的代代传承,让更多有志于投身出版事业的年轻人尽早了解出版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坚韧不拔地做好每一本书,要像邹韬奋先生一样对出版追求完美、极致,让每一个产品都具有高品质,妥善处理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关系,让自己和自己的产品都成为“出版事业的楷模”。
2、人才进入企业后的培训生计划
国际著名的管理培训生计划是指通过一系列符合逻辑的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培训。在实践中,步骤的多少和具体细节会有差异,但通常包括制定培训政策、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和审核五个方面。在出版行业中,各个阶层的管理者应该完成以上五个方面的评估,决定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的模式,及时淘汰不适合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对加入出版队伍的年轻人进行3-5年专业化、针对性的培训,即可成为相关领域的骨干。
出版从业人员的培训生计划,还可在细分并明确出版从业人员的发展方向,如:学者型编辑人才、管理型出版人才、专业校对人才、专业印务人才、专业营销人才等,将精选的人力资源投入到不同的发展方向中,为其设计与未来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培训、轮岗、课程、交流以及师徒结对。这将帮助培训生快速了解并掌握出版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动向,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在培训生计划中增强业务能力、认同感和归宿感,有利于出版企业工匠式人才的持续培养。
3、终身继续教育的企业大学模式
“企业大学”这一术语是20世纪50年代由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公司首先采用的。如今在国内,企业大学为企业的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体系的提供优质的服务,为打造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国网能源研究院、招银大学、携程大学、阿里巴巴的“西湖大学”、新希望六和商学院等。企业大学的实质是:企业大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司所有层次的员工,以及关键客户和供应商均参与这一连续终身学习的过程,以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
企业大学具有多种形式和规模:有一些在全球设有校区,另有一些企业大学,则根本没有校园,这些公司将虚拟大学模式视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出版业的企业大学应着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设:
(1)扁平、灵活的组织构架,即企业选择以分散决策为特征的扁平、灵活的组织,新的组织通常是松散结合的企业小组,依靠团队创造价值和利润。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发展与生存,越来越依赖由人力资本创造的附加价值,这就要求管理思想中的范式转换——从基于效率与规模经济到基于知识工人的工作能力。
(2)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 “保质期”比以前更短,因此知识经济要求通过持续的学习来发展更广泛的技能,要求企业大学积极参与各类政府组织的专业培训和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研讨会,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的网络培训,科技部主办的科普工作人员相关培训等,掌握本行业、相关学科前沿信息与最新国家政策动向,加大力度推进出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3)终身雇用能力。旧有的工作模式是只要你努力地工作,企业就会给你一个位置。而“新雇用模式”是企业给每个员工提供一个发展胜任能力的机会,这个新模式的附带产品就是要求每个员工不断提高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使从业人员拥有终审雇佣的能力。
(4)创建企业大学作为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工具。企业开始转变成为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的市场运行系统,并越来越多地承担在职成年人继续教育的责任,这也可以帮助中国出版企业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先行者。
(5)值得发展的外缘人力资本。随着出版企业继续教育的任务、范围和性质的不断扩展,与企业相关的顾客与供应商,作为重要的贡献者也同样需要学习与发展。组织外缘人力资本,为其构建合适的继续教育环境,使之更机动、集中,在目标和实质上真正地对企业发展全局有意义。
四、结论
当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关键时期,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提高出版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发展新阶段。因此,必须加强现在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借鉴国际经验,着力完善继续教育现代网络系统、职业资格证书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经费投入系统,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服务体系,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加快建设一支能力突出、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形成我国出版人才的国际竞争优势,为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做出重要的贡献。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