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任文京——高等院校出版硕士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任文京   2017年09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任文京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

高等院校出版硕士招生已经走过7个年头,总结7年来培养专硕人才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出版专硕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高校教师更新观念和教学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两种意见之争

2015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上,委员们在就高等院校出版人才培养问题发言时出现不同意见,争论的焦点是,出版人才是否需要有学科背景,或者说是否要具备出版以外的学科专业知识。一种观点认为,高等院校这些年来培养了大量的出版专业人才,成就有目共睹,出版界是欢迎的,作为高校出版专业的教师不能妄自菲薄;一种观点认为,出版专业人才应该有学科背景要求,出版虽然也属于一个学科,但从深层次学理来看,出版学科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比如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生农医等等,离开这些具体的学科,出版很难单独存在。争论没有结果,但在国家层面的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议上出现两种相左的意见,却给与会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国家关于出版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德才兼备,掌握出版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出版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应该说,这个目标是科学合理的,但又是很高的。其中说“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对于大学毕业就成为出版硕士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培养方案建议全日制学制为二年,在校学习不少于一年。在校学习期间,要开设政治、外语课,还要开设出版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共20多门课程,唯独没有涉及其他学科的课程,那么,其他的“多学科专业知识”什么时间去补,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去补?实际上,出版专硕的学生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在现在高校教学规划中还是一个空白,这个空白补不上,成为“应用型”人才就缺乏内蕴的支撑,所谓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这些年,我给出版专硕学生讲第一堂课,首先就提出这个问题,告诉同学们在学好出版专业课的同时,一定要把大学期间掌握的学科知识巩固并不断深化,因为这对将来做好出版至关重要。没有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出版就深入不下去,总是浮在表面,难以做大做强。但是有些同学未能深刻领会,直到毕业后进入业界才如梦初醒。

为写这篇征文,我向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征求意见,他们有的已经毕业到出版社当编辑,有的尚未毕业正在出版社实习,请他们回答在校学习期间最缺的是什么,现在到业界最大的短板是什么?反馈回来的意见基本一致,他们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出版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积累不够深厚,导致对书稿(尤其是学术类)的认识程度非常肤浅,审读书稿只能看错别字,如果涉及专业学科,甚至连错别字也看不出来。他们认为,现在最需要补的是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只是笼统地懂出版流程,懂编校要求,根本不足以撑起一个编辑所需要的知识量。这是学生毕业后进入编辑角色面对策划选题和加工书稿的最真切感受,也是目前出版教学亟须突破的瓶颈。出版的核心是什么,是策划选题,加工书稿,而这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出版人才就会缺乏后劲。出版社如此,期刊社也是如此,甚至有些学术期刊的专业性更强,即使大众期刊,文化内蕴和文化品位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也非常高。一句话,出版专硕的学生如果只局限于出版专业知识,是做不好出版工作的。

               

存在的三个问题

在充分肯定几年来出版专硕教学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出版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正视这些问题不是否定出版专硕,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出版专硕,提升其内在品质。

第一,学位论文已经变成了学术论文。这是一个导向性的问题。国家制定的出版硕士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出版实践进行选题,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出版设计等,内容要有现实性、应用性,体现学生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看出,学位论文要求紧密结合出版实践,并不过分强调学术性,因此不等同于学术硕士的论文。可是现在出版专硕学生的学位论文,基本上变成了学术论文,从论文选题到框架结构,都要具备学术含量,符合学术规范。这一变化导致了教学观念、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心态、目标都发生了变化。从知网上检索出版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就会看出,大部分论文是按照学术硕士毕业论文要求写的,出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分析、调研报告、选题策划报告等学位论文所占比例非常小,与现实性、应用性严重脱节。仔细分析,我们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并不在教师和学生,主要是由教学体制陈旧、教学观念老化和论文评判标准失当等造成的。我所在高校有一年毕业论文答辩,有专硕学生未按学术论文标准写,而是结合实践写的调研报告,差点被外聘答辩主席枪毙,原因在于答辩主席以学术硕士论文标准要求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认为没有学术原创性,不符合学术规范。论文指导教师事后慨叹,以后再也不让学生这么写了,免得惹麻烦。可以想象,接下来的学院、学校和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评选就根本没有希望了。于是,出版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国家制定的方案要求也就渐行渐远。

第二,教学程式化,一个模式。出版专硕的学生本科阶段学科背景不同,有新闻出版的,也有中文、外语、经济、历史的,甚至还有理工学科的。这样一个学科背景差别很大的群体,我们现在采取的是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满堂灌,就像生产流水线一样,无差别地对待。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科专业知识基本没有得到提升,而出版专业知识,对于本科阶段学出版的,有些内容重复,对于其他学科的学生,因为此前没有系统学习过出版课程,还面临着一个入门补课的问题。一年课程下来,学生掌握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编辑加工过书稿,没有策划过营销方案,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没有实物,缺乏针对性,是空对空。有的教师没有出版实践经历,理论讲得头头是道,终究是隔着一层雾,学生听了不解渴。

第三,出版实践缺乏业界导师指导。方案对培养方式的要求是:“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学校导师与行业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与出版实践紧密结合。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出版实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的问题是,第一学年学习结束之后,第二学年许多学生都到业界去实习,但到哪些单位实习,实习内容是什么,如何做好实习计划,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学校导师基本心中无数,茫然不知。出版实践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导师指导学生出版实践变成了一句空话。现在,许多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导师配备基本都是一加一,即一名学生配备一位学校导师和一位业界导师。而现在业界导师发挥的作用非常小,原因一是业界导师工作忙,抽不出时间,二是导师未针对学生量身定制出版实践方案,基本上变成了挂名导师。出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缺乏指导的出版实践,收效就会大打折扣。

三点建议

针对目前出版专硕培养现状,下面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其他学科知识和出版专业知识二者并重,不能偏废。学界和业界长期以来就存在争论,出版算不算学科,这个问题可以肯定地回答:出版是一门学科,它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现在许多高等院校招收出版专业硕士、出版方向博士,怎么能说它不算学科?但是出版学科又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出版专业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要进入实践性很强的业界。出版硕士的培养目标很明确,不是让他们进行学术研究,著书立说,成为出版理论家,而是让他们进入出版实践,成为出版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出版专业知识必须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它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当然,也必须承认,其他学科知识只有借助出版专业知识才能转化为出版力。2016年12月在全国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上,郝振省先生用“亦”字作比喻,强调横线下面的两竖,一个代表其他学科知识,一个代表出版专业知识,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两边的点,是说明两种知识都要不断加深。语言虽浅显,道理却深刻,点中了当前出版教学存在问题的“要穴”。一定要使学生认识到确定自己专业学科的重要性,明白将来做出版不能什么选题都敢策划,那个学科的稿子都敢编。编辑不能当万金油,各学科都精通的编辑是没有的,从业多年的名编辑也只是在一两个图书门类上有所成就。在校出版硕士深化其他学科知识,可到符合自己学科的学院选择相关课程旁听,也可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自学。

第二,加强分类指导,注重个性化培养。如上所述,学生都是带着本科的学科知识进入出版专硕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考虑这个基本的出发点,就会使学生淡化他们学了四年的学科知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他们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对他们以后进入出版实践很重要,这是他们以后从事出版工作的“根”,而且这个“根”还要继续扎下去,扎得越深,将来的出版就会做得越好。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和兴趣,把学生分成几个按学科类别划分的小组,如外语类、汉语言文学类、历史类等等。外语类学生可以侧重外语类图书或版权贸易,汉语言文学类可以侧重古籍和文学类图书,历史类学生可以侧重历史类图书。关于这一点,聂震宁先生早在几年前就著文提倡出版专业的学生按照图书分类进入角色,提前与进入业界的选择方向实行对接,比如文学编辑、古籍编辑、外语编辑、历史编辑、科普编辑等等,这是针对出版专业性质、针对个性化培养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倡议,体现了一个出版家的深邃思考和远见卓识。至于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改变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以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历史类图书方向,教师可让这一小组的学生搜集近几年反响好的历史类图书,主要是纸质图书,分析选题成功的因素,作者的相关情况,创新性有哪些,写法有哪些突破,封面和版式设计的特色,社会反响和畅销的因素等等,学术类图书和大众类图书可以分别统计。学生面对出版物,入眼上手,既可提高学习热情,还能引发深入思考。按学科背景划分的小组,还可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问题不定期地举办沙龙,邀请业界知名编辑来校进行座谈,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第三,强化出版实践指导。出版实践是出版硕士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以及锻炼学生的上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选择方向,可由学生自主联系,也可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推荐,到符合学生选择方向的出版单位实习,如外语类方向的学生可去外语类出版社,或去有版权贸易部门的出版单位实习,文学类方向的学生可去文学类出版社实习,这样才能与在校期间确定的方向接轨。实习期间,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都要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尤其是业界导师,有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应该成为学生实习阶段的第一导师。实习之前,导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方案,定期检查。为了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学校还应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由实习单位明确专人指导学生实习,确立“师徒关系”,以便更好地传帮带。当然,这需要业界大力支持。学生实习结束后,要写实习总结交给导师,实习单位也要有学生实习评语。不能让学生觉得实习是个人行为,跟导师和实习单位无关。学生在实习期间或结束后,要结合在校所学知识和出版实践经验,撰写学位论文。出版专硕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有理论指导,但主要应从出版实践中来。


作者:任文京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