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杨昆——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视角

作者:杨昆   2017年09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杨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摘  要:本文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视角,分析了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出版  硕士研究生  教育  人才培养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渠道,自改革开放后相关高校开设出版研究生教育以来,为我国出版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但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视角,分析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解决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一、现阶段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体系

自19世纪末商务印书馆开办专门培养出版印刷发行人才的“商务补习学校”以来,我国出版人才的学校培养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历史①,建成了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在职培训、岗位培训、业务研修班等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最主要的渠道,为行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出版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就开始在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学等相关专业下开设出版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出版学在其他专业进行挂靠培养。有些学校还利用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自主设置出版专业二级硕士点,例如,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编辑出版学”专业,上海理工大学则设置了“数字出版与传播”专业。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南京大学等全国14所院校获得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权,标志着出版研究生教育正式列入了我国出版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招收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约400人,再加上学术型硕士,我国每年能够培养约1000位出版硕士研究生,为我国出版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高水平人才。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也初步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仍面临着学科建设薄弱、培养定位不明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出版学科体系建设薄弱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虽然编辑出版学已经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二级学科,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却未见出版学的身影,这也导致长期以来出版学学科定位不清,缺乏规范的学科体系,其直接表现就是出版专业的研究生常常挂靠在其他专业下进行培养,“利用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自主设置和在相关研究生专业培养”成为出版研究生教育最主要的两种方式②。

各高校自主设置的专业因依托的一级学科不同(包括“新闻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公共管理”等)使得开设的专业名称五花八门,如“编辑出版学”“出版发行学”“出版学”等,专业具体挂靠的学院也是根据本校学科资源而不同,分为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等等。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受挂靠学科影响大,国内高校之间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开设的课程常常依附于本校拥有的一级学科教学资源,与出版相关的课程反而退居次要地位,缺乏出版专业教育的核心体系,出版专业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的现象严重,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始终面临质疑,影响了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专业和课程设置不统一的实质还在于出版学科逻辑体系建设的薄弱。虽然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依然处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外向延伸”,与相关学科“存在不少交叉重叠的领域,包括采集同样的资料,运用同样的方法,探讨同样的问题,划清它们之间的学科边界,确实存在诸多实际困难”③。这表明,出版学自身尚未形成系统性、逻辑性和独立性理论,还不能支撑起出版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体系建构④。学科逻辑体系的薄弱既影响了出版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也意味着无法形成科学、统一的出版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直接影响了高层次出版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二)出版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同质化影响人才培养的定位

自2010年以后,我国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衷,两种硕士培养模式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学术型硕士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出版科研能力,专业硕士则是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强化学生在未来出版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因而两种学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应该有所不同。但实际情况却是有很多高校对出版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培养体系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有些学校将两种出版硕士研究生编排在一个班内统一授课,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因材施教,两种培养方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在人才定位上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培养出来的出版专业硕士并非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究其原因,还在于本应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出版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与学术型硕士的办学历史相比,出版专业硕士开设不过几年,大多数高校在申请出版专业硕士时在培养方案、课程目标、教材建设、实践活动、教师队伍、考核体系等各方面配套制度的准备不充分,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大量参考甚至直接沿用了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虽然我国已经设立了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制定了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指导意见、考试大纲、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学位基本要求,教指委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制度的具体细化和落实推广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以学位论文要求为例,高校对出版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其相关评判标准应该有所区别,以体现两种研究生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根据教指委制定的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类型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出版设计等多种形式,而现实情况却是依然鲜有以各类实践成果代替传统论文的案例,多数高校对出版专业硕士的毕业考核评价标准仍然沿用学术型硕士的考评体系,缺乏细化考核标准,甚至在有些学校出现了对同一学生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评审结果截然相反的现象。毕业要求的同质化现象集中反映出两种出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混淆,并没有实现国家设立两种硕士的初衷,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对出版行业的需求缺乏针对性。

(三)现行教学实践模式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层次出版人才的需要

从培养目标来看,与本科教育相比,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本应更加突出出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为行业提供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出版人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还未能完全适应出版业的人才需求,培养质量与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甚至有出版社社长感叹,自己学科点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自己的出版社用起来都心有顾虑。特别是出版专业硕士设立的初衷原本是想解决本科教育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但产销不对路的根本问题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中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突出⑤。

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深度的拓展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但实际情况却是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教学水平上并没有明显提高。

表现之一是现行的研究生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本科教育相重复。对于本科即是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开设的课程深度与本科阶段相比没有太大区别,难以在学习水平上提高。此外还缺乏满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高层次教材,我国的出版教材主要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编写的少数几套教材,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使用的常常是同一套教材。

表现之二是传统培养方案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行业现实。近年来出版业新形态、新技术的快速出现推动了出版新业务的不断拓展,新媒体编辑与运营、大数据出版、数字出版营销、VR出版等新兴领域对出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出版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相对滞后性,教材的陈旧、教师对新业态知识的欠缺和硬件投入不足使得高校在新兴出版业态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制约新型出版人才培养的重要制约因素。

表现之三是教学实践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实践活动是取得硕士学位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多数高校也选聘了出版行业专业人才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但校内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而行业导师常常因为自身工作繁重难以抽出太多时间指导,因而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行业导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十分有限,实践单位也常常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和管理,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无法与课堂所学内容相结合,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三、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

为完善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出版人才,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应从完善学科体系、加强分类指导、重视教育实践等方面加以改进。

(一)进一步完善出版学科体系建设

目前学界和行业已经普遍认为出版学是不同于文学、传播、信息、管理的同一层次的学科,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完善出版学科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学科分类入手,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出版学的学科定位。其次要明确出版学的内涵以及研究范畴和内容,提升学科的专业化水平,目前出版学研究主要是在传播学的框架下开展,但出版学因为具有“文化、产业、知识和信息三重属性”而在研究对象上与传播学有诸多不同,如果一个学科没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必然会受到其他学科的排挤,无法成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学”,因而要加强对出版学的研究,以出版学的性质、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即所谓“元出版学”⑥,完善出版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并以此形成出版学教学规范和教学大纲。第三要加强出版学教材、课程等配套建设,重视教材编写工作,根据学科规律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编写科学、规范、符合时代需要的出版系列教材,由教指委统一规范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并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

(二)加强对两类出版硕士培养机制的分类指导

针对出版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定位的不同,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分类选拔培养机制。一是完善招生选拔制度,针对专业硕士招考可以更加强调出版职业经历和专业背景,并向优秀在职人员进行倾斜;针对学术性硕士可以着重考察出版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出版行业和出版机构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有关出版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模式,设立联合培养基地;将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学科理论学习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规范的系统训练。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分别制定两类出版硕士的毕业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相关评判标准的实施细则,在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人选方面各有侧重。

(三)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出版实践环节

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高校与出版单位、研究机构的产学合作,可以在社会各类出版、研究机构设立实践基地和平台,制定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案和考核细则。重视实践环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师选拔工作,引进优秀的出版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建立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全程参与研究生实践活动、论文设计与写作的双导师制度。要切实加强对实践指导教师的管理,对实践指导教师的选拔条件、工作任务、人员比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可以建立实践指导教师的动态管理评价机制,定期对其开展的实践指导工作进行评估,对实践指导教师的考核主要看重业务能力和实践指导成果而非论文发表,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激发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没有完成指导工作的教师及时进行人员调整。

参考文献

① 施勇勤,我国出版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出版发行研究》2017年01期,67-72

② 张志强、潘文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出版研究生教育:成就、 问题与对策,《编辑之友》2008年06期,112-117。

③ 魏玉山、刘拥军、刘兰肖,出版学学科属性之辨,《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02期,20-23。

④⑥ 赵树旺,反思编辑出版学:历史、学理与现实,《现代出版》2012年11期,76-80。

⑤ 蔡翔、汪曙华、张玥,师生问答:出版教育如何应对行业发展趋势,《现代出版》2013年03期,14-17。


作者:杨昆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