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段弘——创意对接实战项目带动教学

作者:段弘   2017年09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段弘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副教授

《编辑出版学概论》是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为该专业学生奠定编辑出版方面的基础理论,让学生初步掌握编辑出版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本人所在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本科招生上采取新闻传播大类入学,即在新生入学一年内,采用通识教学,不分具体专业,《编辑出版学概论》通识课被放置在大一下半学期开设,选课学生人数大约在200人左右,由于人数众多、大类招生,通识教学只能采用单向授课方式,无法实现有效互动,以项目制为主的互动式-小班化教学设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一、编辑出版概论互动式-小班化课程设计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前所长T. Husen 和德国汉堡大学比较教育学教授 T.N. Postlethwaite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课程设计的定义是:“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决策, 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我在2015年秋季学期设计了编辑出版学概论的互动式-小班化课程。

1. 技术上的安排:

此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得益于两个技术安排:

其一,此课程得益于四川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提出,要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相应的改革思路与举措。[ 谢和平.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追求卓越教学[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5(2):1.]为此,他提出了小班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其二,此课程是在新闻部校共建的基础上开展的。2013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推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本人作为四川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承担此项计划,自2014年11月被派往四川党建期刊集团下属的四川民族出版社汉文出版中心任副主任,为期一年,深度参与出版社的日常工作。以此为契机,我一方面为学校的互动式-小班化教学筹集出版实战项目,另一方面为出版社提供来自学生的创意,在产学之间搭建了双赢可能的合作平台。

2. 课程要素的实施:

从课程体系上来说,“互动式-小班化教学”是《编辑出版学概论》通识类教学课程的升级版和浓缩版,开设的基本要素如下:

其一,选择学生。

根据学生在通识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尤其是选题策划方面的成绩,结合学生小组作业、平时课堂讨论与展示环节,初步选定一批对出版实践有兴趣、有创意能力、踏实勤奋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征求这批学生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最终确定互动式-小班化教学成员前,教师可召集多次预备会,通过平等与开放的沟通,让师生双方明确进入此班的“门槛”,最终确定学生人选。

主讲教师需在选课人数上加以限制,30人为上限,以保障在开课过程中,学生有时间充分发表意见,并得到授课教师与出版机构的及时反馈与指导。

开课时间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归属、学习时间。就本课而言,备选学生至少已经升入大学二年级,甚至更高年级,此时他们的专业已经选定,在小班学习的同时也在上本专业的课程,可将本专业与编辑出版项目有机结合,实现“大出版”的实战需求。

其二,项目为主。

当前,高校中的编辑出版教学基本对应的是传统出版中以编辑部为核心的组织结构,互动式-小班化教学则直接针对现代出现机构的项目职能需求。项目制教学主要分为实战型与虚拟型两种,前者与出版机构联合开展、可直接变现,后者则建立在虚拟出版流程上、以考察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辩证地说,二者在不同情境下可以互相转化。

其三,互动授课。

授课以项目为考核基准,采用互动性方式:教师把遴选后的学生创意报告提交到出版社、与出版社反复讨论选择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在小班课堂上介绍项目基本情况、学生根据兴趣与能力组成若干实战项目小组、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准备资料、在课堂上开展项目创意环节展示、采用“头脑风暴法”开展课堂讨论、授课教师以项目小组为主题开展课堂评点并部署具体工作,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师生合力完成批准孵化的项目,项目成稿提交到出版社。

二、“长征主题出版”项目制实操

20世纪末,项目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被引入出版业,打通部门之间的界限,形成与之配套的出版社矩阵制组织结构,即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 姜华.出版项目制:出版社持续发展的动力[J].出版科学,2005(2).]

2015年秋季学期,与四川民族出版社汉文出版中心的选题项目制实务相对接,我开展了一期以项目管理为主导的《编辑出版学概论》互动式-小班化教学试点。

1. 长征主题出版项目的前期准备

在2015年春季《编辑出版学概论》通识课考试中,我有意识地将四川民族出版社2016年重点选题策划项目列入必考内容,共收到来自选课学生的191份有效选题策划书,其主题比例如下:长征主题64份、民族主题39份,其它主题88份。按照策划方案的质量,可分为优质类、良好类和一般类。当时,我正在四川民族出版社汉文出版中心挂职,将其优秀类策划案提交到中心,其中长征主题的16份优质策划案得到了中心同仁的高度认可。

2015年10月中旬,四川民族出版社在申报“2016年度四川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时,申报了包括人物篇、故事篇、记忆篇三大系列共计6本(人物篇2本、故事篇1本、记忆篇3本)的“长征主题策划申报书”项目,其中,《长征中的动人爱情故事》、《一起走长征路》的选题均来源于2015年春季课程的学生提交的选题优秀策划方案。

2. 互动式-小班化教学的课程设计

我将本次课程设计为以下内容:

其一,学生选择。

在逐个征求学生意见,并经四川民族出版社汉文出版中心胡华主任认可后,我最终组建了由16名成员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小班:从年级划分来看,12名是大二学生,4名是大三学生;从专业归属来看,3名是广告专业,10名是新闻学专业,1名是广播电影电视专业,2名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整体来看,这样的年级梯度、多元专业有利于项目创新和实际操作。

其二,项目选择。

16份项目中最终被列入四川民族出版社汉文出版中心“省宣文资金”推荐项目的有两项,即广告系2014级步彦冰同学的《走访长征纪念馆》和新闻系2013级王堃同学的《君问归期未有期——长征中的动人爱情故事》。

此次小班化教学就以这两个已获准立项的项目为标的,组成两个项目组,由于所有参课同学都在前期作了大量的与长征主题有关的资料准备,完全可以将自己策划但未中选的内容与此项目有机融合,为立项项目提供可行思路。

3.授课方式:

以《长征留在四川的足迹》项目为例,我大致介绍互动式的授课方式。

其一,策划主创概述环节。

步彦冰同学作为策划主创人员,在小班化课堂上全面展示了自己的选题立意及现有资料:介绍长征在四川省境内的具体情况;介绍已出版的长征同主题图书的整体情况,重点分析与长征纪念馆策划有直接关系的重访类图书;介绍自己选题策划的立意与构思,即通过走访四个四川省内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彝海结盟纪念碑和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述长征文物及背后的故事;展示已经收集到的纪念馆资料,如所在地、占地面积、修建时间、展馆情况地、重大意义、联系方式等,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介绍其策划的图书定位、图书出版意义、读者预设、作者邀约、营销策划等环节。

其二,课堂讨论环节。

在互动讨论环节,参课的16名同学,尤其是步彦冰项目小组成员,都从自己现有的专业角度出发,展开激发彼此思维创意的头脑风暴,形成了如下成果:

内容策划:在图书相关页面印制纪念馆二维码,使其成为多媒体便携本;采用手绘线路图区别于其他同题图书,贴近青年读者群体;刊登纪念馆或当地旅游局的摄影作品;图书中可加入明信片、纪念邮票、旅游区纪念章等内容,增强其纪念意义;与当地有关部门联合制作有声书。

版式策划:偏正方形的开本;偏重于图片,适合读图时代中低龄的读者对象;采用轻型纸和环保型纸张,便于携带同时传达环保理念;广告系的同学可以承担图书的封面及内文设计等工作。

发行策划:图书上市前后可联系成都或当地中小学校开展长征宣传主题队会;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重走四川境内的长征路”征文比赛,同时推广图书;与四川省内四家长征主题纪念馆联合发行图书,开发“深度游”图书。

营销策划:图书在创意、组稿、设计、出版、发行等环节节点,可通过四川民族出版社汉文中心微信公众号“茶马书社”营销推广,推送内容要面向青少年,形式上要先锋、时尚,项目组成员会可提供技术及内容支持;图书上市时可邀约多家媒体开展宣传。

其三,教师指导、补充与提升环节。

主课教师在前两个环节中尽量不干扰、不约束学生思路、陈述、争辩,给小班成员充裕的互动时间,正因为如此,课堂上发现,学生们在互动讨论中彼此激发、“脑洞”大开,话题并非单纯停留在策划创意环节,而是延展到组稿、设计、印刷、营销等环节,注重项目的可行性,甚至已经具备出版机构品牌建构的自觉意识,体现出未来编辑应有的“大出版”意识。 

在理论总结阶段,主讲教师对前期的讨论进行点评,同时要提升话题高度,如出版编辑是文化生产力与执行力的结合体,要在图书产品市场定位与特色定位的基础上开展文化设计、创造与引导。为此,我引入一个出版业终极目标的公式:(innovation + planning) × design=purpose,即出版终极目标与创意成正相关,与革新与计划的统一成正相关,编辑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作品设计、编辑和出版上,推出精品。

此外,我将自己查找的五套(本)长征主题丛书(《长征文化系列丛书》成都军区组织编写,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共四册;《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事科学院编纂,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共七册;《红色记忆系列丛书:长征日记》萧锋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出版;《长征纪实文学丛书》石钟山著,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出版,共三册;《红色少年励志丛书》青岛出版社2013年出版,共六册)提供给他们,供参考。

为增加纪念馆对于文化生产与传承方面的理论支撑,我还引入了法国当代思想家列斐伏尔的著作《空间的生产》,尤其是“空间生产三元论”,提升学生在项目实施操作中的理论水平。

回到项目实操层面,我宣读了四川民族出版社的相关函件,互动小班课程提交的16个项目中有2个获得了四川省宣文资金资助,四川民族出版社汉文出版中心从组织上认可由学生组建实战型项目组,并提出了时间进度要求,即2016年1月提交一万字左右的样稿,4月提交较为完整的初稿,5月中下旬完成所有项目工作。据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力,选择项目多个环节,如方案细化、市场调查、文稿写作、图片拍摄、联系展馆、版式设计、推广营销等。最后,我指定由步彦冰和罗跃两位同学负责项目的宏观管理、整体进度、人员联系等工作,启动《长征留在四川的足迹》实战项目。

三、编辑出版学项目制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结果上看,由于“长征”属于国家规定的重大主题备案范畴,所有书稿均需总局终审,因此到目前为止,这两部书稿并未按原有时间进度出版,但就项目制策划环节来说是初步成功的。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此种教学方式具有可持续性和推广性,理性地说应该存疑。

1. 项目制教学的体制保障。

项目制教学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来自于体制,包括内部与外部两个体制。相对来说,内部体制的两个变量——教师与学生——相对可控,教师作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可以项目制为核心,科学立项、科学指导、科学决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意潜能。

而对于外部体制的两个变量,即校方与出版方是主讲教师是难以把控的。

首先,学校要支持开设互动式-小班化教学。根据常规教学计划,开设了编辑学专业的高校必定会设计“编辑出版学概论”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否要开设互动式-小班化教学的“升级课程”,就看学校的支持了。

其次,形成与出版机构长期合作双赢的机制。互动式-小班化课程可以搭建学界与业界的双赢平台:对学生而言,实战效果肯定要远远高于虚拟项目对于自己的肯定;对出版社而言,项目制教学可以有效扩展其创意策划储备,降低创意方案的获取成本。

2. 项目制教学的评估体系。

对于主讲教师而言,互动式-小班化教学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远超通识教育课,不仅需要与出版机构沟通,了解他们目前的项目制进程,而且每次都要设计全新的教学计划,不能拘泥于常规授课模式,甚至不能平均分配课时,时间精力放耗费巨大,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专题讨论、打磨方案直接决定授课效果。若按现有教学评价体制,肯定会挫伤主课教师的积极性,后续课程难以为继。对于选课学生而言,若按常规考核,也不能反映他们的实际付出,因此,需要确立与之课程相配套的全新评价体系。


作者:段弘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