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吴培华——专业化是传统出版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作者:吴培华   2017年09月25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吴培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 总编辑   

内容简介:

传统出版要不被淘汰,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不仅是核心竞争力,而且是一种境界,是我们出版人正在努力探寻的一种境界。要达到和进入这种境界,就必须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化的编辑队伍、专业化的出版就将成为这种探寻、探讨、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主题词:

核心竞争力 传统出版  专业化  人才培养

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出版业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惟有在坚守自己优势的同时,融入时代前进的潮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方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而所谓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其实就是不可替代性。具体到一个出版社,它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你的品牌,也就是名品与名编辑。可以想见,当一个出版社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打造出了数个强势品牌板块和品牌产品群,也就在图书市场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自然可以在某个出版领域取得语权。

不可替代性不仅是核心竞争力,而且是一种境界,是我们出版人正在努力探寻的一种境界。要达到和进入这种境界,就必须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化的编辑队伍、专业化的出版就将成为这种探寻、探讨、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专业化与核心竞争力

在出版领域,专业化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人们曾经长期地认为,编辑是一个杂家,需要广博的知识,因为编辑需要面对各个学科领域的书稿,各种学科背景的作者。其实,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侧面,那就是编辑是需要知识面的宽泛,但这是相对的,作为一个传播知识的使者,作为某项文化成果面世前的“能工巧匠”,更需要他在某个方面的深邃的造诣。博与专是一组矛盾,然而它必须在编辑这个职业中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对此,出版界和出版理论研究界早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笔者在出版实践中,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专业化在出版实践中的重要意义的探讨。在17年前,我在我的第一篇在业内产生了比较大影响的文章《世纪回眸,我们更应该看到些什么——中国出版业问题探究》(《出版广角》2000年 第4期)中第一次提出了专业化的问题,“练好内功,依靠专业化、市场细分和营销的加强去实现内涵扩张,达到逐步建立特色和树立品牌,从而为后阶段的规模竞争积聚实力,锻炼队伍。”在2001年第7期《出版发行研究》上发表的《大学出版社明天会怎样》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学出版社必须依托高校,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并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创出自己的品牌,而品牌则是一个出版社是否具有特色的标识,出版的特色就是建立在出版社对属于自己的出版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上。在文章中,我呼吁,大学出版社在激烈的出版竞争中,惟有走特色化、专业化的道路,才有可能推出自己特有的风格、特有的专业特色、特有的品牌出版物,才有可能在众多品牌出版物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出版社的品牌,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图书市场上占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4年之后,笔者在2005年11月2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了《十一五,大学出版社发展的理性阶段》一文,在此文中,我更加直白地指出:所谓“走专业化道路,就是必须做深度文章。专业化,也就是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这是客观上的优势;改变了全面出击的战略方针,就有可能和有条件深入到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尽管也许专业性比较强,读者和市场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恰恰是因为它的专业性,别人也就无法替代,或者说不可能轻易被替代;也因为它的专业性,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在“专”字上做足文章,深度开发、立体开发,从而形成自己的产品群,成为自己的特色产品,形成打上清晰印记的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之后的文章和多次关于编辑策划能力培训的讲座中,我多次强调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拿得起放得下,都是在为专业化做深度文章作诠释。我总结归纳了在选题策划中的“三个一些”:策划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策划一些可以延伸开发的东西,策划一些可以传世的东西,这其实质谈的还是专业化的问题。

出版实践告诉我们,从专业化到形成特色,从特色到品牌,从品牌到不可替代、到话语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专业化则是起步的基础。记得我在编辑选题策划培训讲座时经常会谈到的一个话题就是圆心与圆幅的关系问题。我认为,选题策划有一个对自己专业定位的问题。要优化一个出版社的图书结构,除了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战略发展规划,其次就是要强调专业化的问题。强调专业化的发展,实际上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出版社也好、编辑部也好还是编辑个体也好,都要认准、选准自己的一个发展圆心,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发展兴趣和能力,依自己的能力为发展半径,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圆辐则就是自己发展的领域,就是自己的能力能够达到的“势力范围”。圆心必须相对稳定,才能画出自己的圆辐。如果圆心在不停的移动之中,圆辐是无法形成的。这个圆心就是自己所熟悉的专业背景,半径就是自己的能力轮距,圆辐就是自己战略发展规划的蓝图。要稳定圆心,就必须学会舍弃,必须拿得起、放得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圆心。这个圆心,就是专业定位的问题,也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话语权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获得的。

二、专业化与专业化队伍  

一个出版企业,必须有自己发展的战略规划,规划的制定有一个原则,就是要突出自己的优势,而这个优势正是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其实质也是一个专业化的问题。制定出了具有专业化特色的规划,就得建设好一支能战善战的队伍,而这支队伍同样必须是专业化的队伍。所以一个出版企业的掌门人,在制定自己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盘点自己的家当,必须打好自己的算盘。笔者在多次讲座中提出一个“三定”的原则,谈的就是如何在盘点自己家当的同时来打好你自己的算盘。

“三定”:定向、定位、定心。我以为,这其实就是我们提倡确立专业化理念的行动表现。定向就是确定方向,方向就是目标追求,职业理想,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编辑,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定位,就是确定你发展的规划,发展的规模,达到的高度,社有社的发展定位,编辑有编辑的发展定位;定心,就是要用心去做,潜心去做,耐得住寂寞,不断积累,不断耕耘,让自己逐步做一个资源上的富人,而且要做有特色的、做出特色来。只有这样的“三定”,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里,不懈探索、精耕细作,才有可能创出自己的品牌,打造出你自己所独有的产品群,从而稳操在某个领域里的话语权。

专业化,从一个出版社的层面来说,就是结构的优化,板块的凝聚,产品群的形成。在上个世纪,我们出版业也强调专业化,那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审批出版社时给你画的圆圈,名为专业分工,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出版的秩序,避免重复出版,当然其中也包含了希望大家能在某些领域里做深做透,直至做大做强的期望。但由于政策的不配套,资源的垄断造成了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终于“冲破”了专业分工范围,因为出版企业都希望自己能拓宽出版范围,扩大规模、做大体量。功过自有历史评说,存在自然有它的合理性,某种形态模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固然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我们今天重提专业化,却不是简单地对历史的重复,那是基于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出版业求生存求发展,寻找自己的发展机遇,出于自身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自身特色的需要,是我们参与竞争、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专业化到形成特色化,再到品牌的形成、话语权的获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曾经这样说过:“专业化是特色化的基础,特色化是专业化追求的目标;而特色化对于品牌则是孕育产儿的母体,品牌的出现就是特色化发展的极致,是特色化的标志物。”这说明的就是三者的逻辑关系。它们是环环相扣的,没有“三定”的出版理念是无法完成其中的逻辑关系的。

因此,作为一个出版企业,要提高专业化的程度,在有了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的同时,必须打造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准的出版队伍。在今天融合发展的时代,最为突出也最为迫切的问题还是一个“人”的问题。融合、竞争需要有专业化的编辑,事业发展需要有理想追求、具有专业水准、又能掌握运用新技术的好编辑。互联网的运用、大型搜索引擎的出现,强调编辑的知识博、杂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需要的是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专门化人才。时代发展给我们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管理部门,必须要花大力气去关注人才培养,去创造适合专门化人才发展的用人环境;而我们出版人尤其是一个出版企业的社长总编,更应该高度重视专门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要带好团队,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作为培养专门化人才的高校及企业实体要与出版业紧密联系,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研究行业的发展规律,改革陈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出版业急需的专门化人才。

三、术有专攻与编辑的培养

我们有的编辑,有的出版部门,什么书都敢编,什么书都敢出,既无图书结构一说,也无选题板块可言,整天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游击战之中,可想而知,出版特色是永远不可能形成的。承前所述,编辑必须有专业范围,出版有专业分工,在各自熟悉的领域里,精耕细作、不断积累,才可能彰显特色。术有专攻就应该成为我们编辑培养的目标,成为我们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准则。

术有专攻与学科背景 

承前所述,历来的观点都认为编辑是杂家,要求我们的编辑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这没有错,因为编辑需要接触各类稿件,即便是同一个学科领域,也是有着许多的分支类别。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拥有了大型的搜索引擎的帮助,对编辑知识面博和杂的要求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今天我们更需要专家,更需要在某个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尤其在专业出版领域里,就显得更为必要。所谓专门人才,就是他们具有特定的学科背景,术有专攻,就是他们的特点。

今天的编辑招聘,硕士、博士的学历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出版方向和专业要求,往往对应聘者的学科背景尤为看重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对于一个编辑来说,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沉下心来去积累、去实践,成为这个领域的专门化人才,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在自己能力所及的领域,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潜心去做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同样也可以成为在这些领域的专门化人才。总之,确定方向后,首先必须专心,潜心专攻,才能做到专业化,成为专门人才。也惟有如此,才能一方面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选题策划的目标方向,另一方面了解领域内作者的研究实力水准,有了与作者对话的平台,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上成为作者的朋友,与作者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为自己在这个领域进一步开拓选题资源、延伸开发选题,形成属于自己的选题板块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校教育与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专门化的人才培养,学校当然是主要的培养基地。然而,多年来编辑出版教育领域对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去讨论的。各个高校,从本科到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笔者没有具体统计,但估计开设的学校已经超过150所;招收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学校也有几十所,然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教学模式的针对性,教材的系统性,教学实践的适应性,教员的专业性,问题多多,令人忧虑。虽然各类有关机构组织屡见问世,但也只是各自为政,只闻雷声响,不见雨点来。

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新媒体、融合跨界又成为了高校开设专业的热词,一窝蜂地开设数字出版、媒介融合课程,恰恰忽视了“数字出版”,它永远是一个偏正词组,它首先是出版,数字对于出版而言,只是一种技术,出版就是提供内容,有内容就会涉及到专业背景,当然技术也有技术的专业背景,在这个意义上,更说明了专业化的重要性。无论是什么出版,出版的对象永远是内容,最近提出的知识服务,其实就是内容服务的一个方面。我曾经说过,不管在什么时代,编辑就是选择,出版就是提供,这样的功能永远不会变。不管是什么样的编辑,什么样的出版,首要的问题是要有懂编辑、懂出版的人。所以,高校培养人,首先要了解出版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实践需要什么样的人,要了解当好一个编辑需要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看看今天网络上发表的作品(且将其称为作品)现状,就可以知道编辑不是人人可以当得的。别的不说,作为一个编辑,文字的基本功和对编辑出版规范的掌握是最基本的,我们今天讲的专业化,当然也包括了编辑职业的专业化。作为培养编辑出版后备人才的高校,一方面要培养学识上的专门化人才,同时也要必须是职业上的专门化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课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加强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编辑出版规范方面的知识。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教学计划的合理性,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真正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让培养的学生成为业界受欢迎的专业人才。

编辑培训与职业规划  

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当然离不开入职以后的再培训,编辑出版是一个需要继续学习、不断充电的行业,由于出版行业发展的灵魂是创新,因此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到头来才知道自己还没学好”的行业。尤其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数字出版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技术的出现,也给我们的传统出版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成功实现转型的过程中,让传统出版迎来了发展的更大空间。正因为如此,对于新技术,我们年轻的编辑需要熟悉、需要学习,而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编辑同样需要学习,要敢于去研究新技术,不断研究新问题。作为一个出版企业的领导就应该要有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分析自己的员工队伍,不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把最有用的人才放到最能发挥他们自己才能的岗位上去,同时必须注重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和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在某个领域里能够定心、潜心去耕耘、开拓,从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门化人才。

我们所强调的专业化,其中既包含了专业化的编辑,那就是具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在某个领域具有一定造诣、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专门化人才,我们出版业应该出现像张元济、叶圣陶、邹韬奋、周振甫这样的大师级的学者型编辑。专业化当然还包括了编辑的专业化,他们熟悉编辑工作,掌握出版技巧,懂得策划经营,我们的出版业也应该有像王云伍这样的出版家。

对于今天的年轻编辑来说,要成为专门化的人才,首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基本功问题。尽管我们的编辑都是某个领域的硕士、博士,但是基本功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功现在已经成了出版物质量的软肋,目前出版物质量严重下滑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狠抓编辑语言文字基本功必须真正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同时,要成为一个专业化的编辑,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以后,还是不能忽视自己本专业的基本功,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了解自己本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在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去做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才有可能做出高质量的产品,才有可能做出精品、形成特色,成为一个真正的专门化人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专业化的问题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专业化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化是传统出版社的发展之路,专业化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就是我的结论。

 2017.08.28修改定稿


作者:吴培华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