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难怪吴良镛先生盛赞这套书,书的后面有——这样长性的作者与这样耐性的编辑

作者:吴雪   2017年09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馆藏严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树声历时12年,编著了《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本书自2016年出版以来,就受到专业人士与社会媒体的广泛赞扬。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称这套书“对多领域学人进行中国传统城市研究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对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继承和创新予以启发和借鉴。”一套历时12年完成的巨著,其写作及出版过程中的艰辛不言而喻。近日,百道网采访了本书的出版方,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闫向东,请他分享了这一图书写作及编辑过程中的故事。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全18卷)》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树声 著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中国历史上有相当丰富的建筑、城市与景观建设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却散见于历代正史、地方志等文献中,缺乏专门论述城市规划的著作,每每谈及中国城市规划问题,也往往从中国文化的普遍特征来切入泛泛而论。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树声历时12年,编著了这套《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我国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与智慧,形成了具有中国精神的优秀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历史根基。把中国优秀的规划传统传承下去,不仅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城市规划学术传承来讲,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大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自2002年开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王树声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规划经验进行基础挖掘、整理、研究,最终完成了“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界标志性巨著”——《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这套图书共18卷,分为都城和地方城市两部分,其范围涉及古代都城、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等1400余个城市。借鉴古人“左图右史”的传统,重视从“图”和“文”两个方面展示每座城市的规划经验与智慧。所谓“图”,就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境图、城图、形胜图、八景图、石刻图等图中选取能够代表城市规划与营造特点的城市人居图。所谓“文”,就是从历史文献中挖掘出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经验,或称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经典思想和方法。全书共采集各类历史文献3000余部,收录与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有关的城市图3500余幅,整理研究城市规划经验3700余条。

本书自2016年出版以来,就受到专业人士与社会媒体的广泛赞扬。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称这套书“对多领域学人进行中国传统城市研究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对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继承和创新予以启发和借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认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是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界承古开新的标志性巨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评价说:“《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为当前政府做好城建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则认为这本书“在学术界具有里程碑意义”。

所谓“十年磨一剑”,一套历时12年完成的巨著,其写作及出版过程中的艰辛不言而喻。近日,百道网采访了本书的出版方,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闫向东,请他分享了这一图书写作及编辑过程中的故事。

百道网:当时是怎样与作者取得联系,并决定出版这样一套图书的?

闫向东:2008年的时候,我认识的一些专家把王树声推荐给了我。当时他33岁,很年轻,在清华大学跟着吴良镛先生读博士后。王树声跟我说,他计划出一套关于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经验方面的书。在此之前,他从2002年开始已经把众多的中国古代方志图与文献资料搜集了起来,其中,黄土高原部分已能够出版,想先出版黄土高原这六卷。我听了他的这个想法,建议他把全国整体编著完成后再出版。因为我在此之前出版过《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国出土壁画全集》《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只做区域性的话,其重要程度会下降很多。同时,我觉得此书若整体出版,肯定会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与重要的社会影响。他听完后认为很有道理,随即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巨著。

王树声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可谓文理兼修。虽然是工科出身,但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具有的那种学术使命和家国情怀,他的古文献功底和文采也都相当好。在认识问题方面年轻老成,水平很高。他对现代西方的建筑规划思想很熟悉,同时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是一位很难得的作者。

我们最初做这套书时是没有经费的,但是我认为做一个项目,社会效益是前提和基础。现在我们常说“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起抓,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好像是一句空话、套话。但是我做了这么多年编辑,我觉得不是这样。我相信只要你做的书真正有价值,就一定会有人来为你买单。所以,后来我们为这套书申请了“十二五”国家出版基金,并且顺利通过,保证了这套书的顺利出版。

百道网:作为一位资深的编辑,您觉得王树声先生给您印象最深的或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闫向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王树声在清华大学做完博士后回到了他的母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个学校的领导非常支持学术,对他所做的这一工作也很支持,帮他组建了团队,并提供了办公场所。在申报“十二五”国家出版基金前夕,我第一次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看望王树声。当时,他在工作室里集合了一帮队伍,墙上有一份“作战计划表”和一个条幅。条幅上是这样一首诗:“牢骚常生名利路,学问偏种寂寞心。莫负今生黄金岁,俯首续学朝夕时。——与编撰《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全体同仁共勉”。这幅书法让我很受感动。在我们出版社申报“十二五”国家出版基金时,我没有首先说这套书的价值,而是介绍了我们组稿、策划的经过,并给大家读了这首诗。这首诗让大家看到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学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能够认认真真做学问,我相信他做出的东西一定是精品。最后,这一项目非常顺利入选了“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百道网:在漫长的项目过程中,编辑和作者的相处之道是什么?

闫向东:大概2012、2013年左右,当时王树声带领团队已经将这部书的初稿基本完成。这时,国家出版基金也已经批下来,不管是出版社还是学术界,对这一项目都高度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树声和他的团队受到了鼓舞,认为国家如此重视,一定要做到最好。于是他带着团队成员对书稿进一步查缺补漏,深入完善和提升。这就相当于把1400余座城市的资料重新梳理一遍,非常不容易。当时,我们就在科学出版社的小院里面,边吃面条边讨论此书如何完善得更好,经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说是互相鼓励。

对王树声来说,则要对全部书稿进行细细把关,经常是团队中的其他人都已经下班,他还在伏案工作。最初,王树声团队中的一些学生对编著此书有些困惑和不解,后来逐渐看到里面蕴含的中国规划和现代价值,都全力投入研究,无怨无悔。在整个成书过程中,确实培养和成长起很多人才。

百道网:一个大项目花的时间太久,编辑和作者都会承担一些意想不到的压力吗?

闫向东:对于我们出版方来说,最大的压力是交稿时间。因为国家出版基金有考核方式,到规定时间必须交稿。但王树声及其学术团队是一群精益求精的人,在该书编写过程中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于是就比既定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其成书的价值也会更大,当然这就拖延了计划中的出版时间。我不能为了在规定时间交稿而不给他们时间。所以当时可谓两边为难:这边对不起领导,那边保护着学术。这边被骂得狗血喷头,但是那边你看着他们在通宵达旦努力,真是欲言又止。我想,一旦我们认定了好作者,好作品,就应尽可能的情况下,为作者创造好环境,让他们安心出精品,这很考验编辑。这一方面关心作者,另一方面也都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和坚守。很多人会认为这么漫长的时间一定很难熬吧,但我认为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在每个过程中都有收获,在每个阶段都有成功,可谓不断伴随着成功与快乐。我不想说这个里面有多苦,因为当你完全沉浸其中之时,当你知道你所做事情的价值之时,就不会觉得辛苦。

百道网:这一图书的装帧设计十分精美、典雅,书中大量的图片为什么采用黑白的?

闫向东: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前后也是几易方案,最初大家建议蓝布烫金,我否定了这个想法。我认为这套书不是一般的古籍整理,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创造性发展的学术成果,要有时代特点。经过多轮比选,最终确定这个方案。另外,起初书中有不少彩色的城图,后来根据我的经验都变成黑白的了。因为我们想要表现的不是图片有多美,因此不能让色彩夺去内容的思想价值。作者学术团队有些成员对这一做法曾不理解,认为将他们辛辛苦苦搜求的彩色古图去色印刷不足以充分表达其本来的价值,经过我们耐心的解释终于得到他们的充分理解。当然,这一过程也花费了很高的成本,想要印刷清晰,也非常不容易。但我认为,作为传世之作,在内部印刷、外部装帧上一定要精益求精。

百道网:从您之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一图书出版过程之不易,在做这套书的八年时间里,您一定有很多感受和思考,是否可以分享?

闫向东:这套书出版之后获得了很多赞誉,但同时我也受到了批评,因为我们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但是我觉得无怨无悔,因为我们给社会的是有价值的东西。八年时间,可能我只做了这一套书,但是不能以品种论英雄,人这一生能做几套这样的图书呢?

人家都说,编辑工作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裳”,似乎是一种很苦的感觉,但我认为编辑工作不止如此。我在编这套书时,对编辑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将这些感受用三句诗概括了出来,并作为对联题写在了科学出版社院内。首先是引用清代纪晓岚在编《四库全书》时所作的:“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第二句是唐代长沙窑瓷器上的一句诗:“意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第三句是清代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希望到我们出版社来参观的同志,都能够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编辑情怀。编辑有编辑的情怀,有编辑的乐趣,这都是我在做这套书的几年中所深深体会到的。

(本文编辑:June)

作者:吴雪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