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俞晓群:海上画梦录——书后的故事

作者:俞晓群   2017年08月23日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俞晓群专栏】病中无聊,正儿八经的书看不动,武侠言情之作又不屑读,幸有老友沈昌文兄不辞劳苦,从外地回来时总肩负一只中学生沉重书包给我送些我感兴趣的读物来,慰我寂寥。……最近他从上海带来一本奇书,是旅德学者钱定平先生编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画册《海上画梦录》。

一九九八年,我在辽宁出版《海上画梦录》,上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画家希夫绘,钱定平先生译。不久董乐山先生写文章《梦中依稀忆上海》,其中一段写道:

病中无聊,正儿八经的书看不动,武侠言情之作又不屑读,幸有老友沈昌文兄不辞劳苦,从外地回来时总肩负一只中学生沉重书包给我送些我感兴趣的读物来,慰我寂寥。……最近他从上海带来一本奇书,是旅德学者钱定平先生编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画册《海上画梦录》。说它是一本奇书是因为画家希夫是三十年代起在上海作客直到二战结束才离去的一个奥地利年轻画家。……希夫于一九三〇年到上海,一直待到一九四七年失望离去,在这十七年的时间里,他以独特的写实和浪漫相结合的笔法所画的一百多幅漫画和人物速写,全面概括了当时半殖民地上海的风貌。他笔下的芸芸众生有囤积居奇、脑满肠肥的奸商、趾高气扬的洋行老板、阿谀奉承的买办仆欧、卖笑的妓女舞女及后来的吉普女郎、贩夫走卒、黄包车夫和他们的克星印度“红头阿三”(这是香港传来的对警察的“尊称”“阿sir”,到了上海人的嘴里成了鄙夷之辞,在挨了警棍之后,骂一句“触那‘红头阿三’”,多少满足一下阿Q式的报复心理)、末路王孙白俄、日本鬼子、美国水手和大兵,甚至东欧来的犹太难民……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正当今年上海书展开幕之际,我又想起这段往事。记得当年《海上画梦录》出版时,曾在上海举办希夫画展,当时上海领导接见沈昌文、钱定平先生和我。一位官员说,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在上海出版,却在辽宁出版呢?

其实在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情景一直发生着。此前的“书趣文丛”,许多书稿源于上海;还有“新世纪万有文库”,其中“近世文化书系”是在上海完成,最受好评。此后的《万象》杂志,编辑部也设在上海。究其原因,当然是沈昌文、陆灏以及一大批上海文人学者在发挥作用。记得二〇〇七年我陪赵启正、吴伟等去上海,在医院拜见王元化先生,落实《认识中国》出版项目,王元化、赵启正出任主编。陆灏安排全部活动。时任政府高官的赵启正部长事后感叹,晓群在上海有陆灏这样的好帮手,实在难得,我们没有。

二〇〇九年来北京,敬献给读者“海豚书馆”,还是在上海由沈昌文、陆灏先生组织书稿。此后每年参加“上海书展”,陆灏、王为松建议召开“两海文库”座谈会,至今已经八年。最初是上海书店“海上文库”与“海豚书馆”会师,后来是上海人民“脉望丛书”与“海豚小精装”互照,每次新书发布和签售都在一起。几年中到会者有巢峰、沈昌文、陆谷孙等前辈,许多重要组稿都是在“两海文库”聚会上完成,比如三年前与冷冰川先生相见,约做《冷冰川墨刻》;两年前与韦力先生相见,才有后来的《琼琚集》《硃痕探骊》《上书房行走》和《觅理记》。

回忆我与上海,最初是八十年代后期,周山先生策划“东方人生五大难题”,称上海是起步之地;九十年代结识陆灏、陈子善等,做一大堆项目,称上海是淘金之地;新世纪我重回出版一线,再续前缘,称上海是复兴之地。前不久出版郭泳《陈昕出版思想评传》,我谈到“有上海的历史和传承,才有中国现代出版的今天,任何时候,我们做出版的人都不能轻视上海。”这是我的真心话。


作者:俞晓群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