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2017年6月3日,河北大学出版社“河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首发式暨雄安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启动仪式在河北省廊坊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河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兼具民族音乐志和学术研究性质、文图音像并茂的著作,将为历史留下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此地的真实写照,并由重大研究成果阐述这些留存于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巨大价值,以此助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河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器乐、戏曲、歌舞、曲艺等)在全国同类文化形式中占有优势地位,许多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来自京津冀三地和国外的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考察组,根据“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的原则,对各个研究项目的表演及原生文化环境进行了记录和保存。著作在研究者考察中所获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写出一系列研究论文、考察手记,真实地反映了该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原生样貌,并阐述这些留存于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巨大价值,指导、保护和传承河北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著作是“河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第一辑,包括已经完成考察的高碑店市和雄县两地的研究成果。每种图书的具体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河北省地方音乐研究专家对选题内容进行综述,阐述河北省及该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传承、历史、现状、特点及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地位,指导政府、学界、民间深入挖掘、传承和保护既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对每种非遗项目进行系统研究的完整成果,包括对该项目的历史源流、发展脉络、民俗形式、表演体系、伴奏乐器等进行详细阐释和描述,对其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解读,从中归纳出该遗产的轨迹、特色及保护方式,指出其在该地域文明中的文化价值和发展方向;各种非遗项目的考察手记,包括该项目的考察过程、组织架构、人员构成、表演情况、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以及相关文化、周边文化的概况,总结考察的经验和成果,为今后考察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会社组织及成员资料,包括会社成立、发展的概况,组织架构,组织形式,年龄结构,与政府、社会的结合情况,以及每个成员的个人概况、主要行当、演奏乐器、兼职情况等;表演及乐器资料研究,对非遗项目表现形式及乐器进行详细说明,记录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对传统形式和当前形式进行比较,指出社会发展对非遗项目表现形式的影响因素;传承人或会长访谈录,对非遗项目传承人或会社领袖进行访谈,记录他们的工作经历和现状,以及他们对原生态文化的经验、感悟和对今后发展的设想与思考;每个非遗项目表演的音像制品,用新媒体对传统文化形式进行记录,全方位、立体化表现非遗项目的现状和保护成果。
丛书既继承和发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注重内容和形式创新,采用文、图、音、像并茂的内容形式并与全方位、立体化的电子、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突出了其创新性;既立足省内国内,深入挖掘和开发河北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燕赵特色和时代精神,又面向世界,通过版权输出和电子出版,丰富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又兼具较大产业价值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据悉,目前,考察组在完成对雄县考察的基础上,正在马不停蹄地对安新、容城两地的音乐类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发掘,计划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雄安新区音乐类非遗项目的考察工作。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