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苏拾平关于未来华文出版的十个猜想——营运模式的进击和出版的产业生态

作者:苏拾平   2017年06月1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本文是台湾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长苏拾平受百道网之邀,前往北京与大陆出版同仁进行交流研讨会的主旨演讲内容的下篇。在现场演讲中,他在网络新媒体带来的读者行為、营运模式、出版产业生态的变化中对未来华文出版做出了10个猜想。本篇关于营运模式和产业生态变化两大范畴内的六个猜想。

台湾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长苏拾平

1.制版分离:有为者指日可待

我认为制版分离促进了民营出版业的兴起,这将带来书业未来的爆发。制版分离目前在局部地区试行,重点是民营的编印合法化、财报阳光化、版权直接对口以及印刷直接入账。通过这一系列机构松绑措施,民营出版机构可以成为正式合法有效的机构,这将助力中国图书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高速路。

2.进入门槛降低:即将形成多元出版格局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发行建制不再必要,网络直销几乎没有中间成本,省去了地面发行系统层层的折扣差、物流、退货、回款等麻烦。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省去了中间环节的网络渠道降低了图书市场的进入门槛。

同时,网络平台还促进了图书众筹出版的发展,我们也有了很多不是为了盈利而做的出版,这种微资本将在小却有意义的图书出版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由此带来了社会的多元出版格局,我称之为“微型出版的春天”——如果一个微小的出版也能够生存下来,那么就实现了我们一直以来“多元出版”的理想。实际上,出版大国从来就不仅仅是体量上的大,而意味着更细分、更多的种类,即市场越多元,越成熟。

3.组织解放

关于图书出版组织解放,我将提到这几个问题:电商是否正走向开放性销售平台?开放性营运或营销平台何时会出现?继中国式出版集团规模上市后,台式出版集团的多品牌发展策略能否独领风骚?西式出版集团的并购游戏会不会频繁上演?

电商实际上就是一个开放式销售平台,为卖家提供一个有一定准入门槛的销售平台。而电商售书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比如京东、当当,通过折扣或营销优势吸引出版社与之合作。作为线上售书的主要平台,电商走向开放性售书模式正体现出图书出版组织的解放。

另一种是目前还未出现的开放性营运平台或营销平台。比如说,专门帮接入这个平台的出版社的图书做营销工作,帮它做第三方推介,这也是组织解放大背景下将来的一种发展可能。

我把现有的出版集团分为了三种模式,即集合式集团,多品牌发展策略的出版集团,以及并购式集团。内地的出版集团经转企改制纷纷上市,它们只是集合了很多不同的出版社,集团还是原来的样子。“多品牌发展策略的出版集团”中的“多品牌”指的是每一个品牌都是独立的总编辑,不断扩充每一个编辑中心,介入不同的领域,目前中信出版社有这方面的尝试,这种多品牌发展策略在未来或许有大的发展空间。在西方,出版集团则热衷于并购游戏,通过并购增加自己的体量,所以西方前三大出版集团的市场规模占比远不止三成。但我不能确定这种资本游戏在未来是否还会频繁发生。

4.从出版形式的本来特性上认识新事物

关于怎么看待类似逻辑思维“得到”课程这样的专栏,我提出我自己的解释,但不一定正确。其实目前火起来的这些新事物都是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可以说,互联网上不是信息就是内容,首先我认为,信息应当是免费的,你希望通过你的信息去影响、触动其他人产生购书行为;但内容应当要付费,不然生产内容的创造者没有收入,难以形成整个链条的良性循环。

那么如何认识“得到”,从形式看,它可以算是对传统传媒、传统出版的翻新,对传统出版业的知识服务的翻新。从盈利模式看,这种音頻专栏盈利的关键则在于广告植入或分期订阅的可操作性。如今的知识付费正是基于网络所创造的分期订阅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这种形式的付费知识可以采用一次性收费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每天听课,分期收费的方式。

所以说,盈利模式基于广告植入和分期订阅的可操作性,而除此之外,如何认识这类新生事物,还需要回到出版形式的本来特性上去把握。

关于产业生态化,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个方面是传统渠道这个概念的消失。另一个方面是尽管数字技术在不断改变出版的产业格局,但老派的东西会一直存在,与此同时出版业正向新常态迈进。

1.传统渠道消失,出版人顺势而为新业态

互联网这种有效且轻盈的新渠道的介入打破了传统产业链,原有产业链不是崩解而是消失,而原有产业链上的各种角色要么退出要么另寻出路。我认为,书业现在几乎所有的中间渠道都可以省略,全国范围内只需要一至两个大的发行公司。

原有产业链消失后,此时作为软件的信息系统应当承担起链接各个端口的媒介功能。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互联网信息系统,但是这种信息系统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却非常滞后。建立起连接产业链首尾,能够实时知晓各端口情况的书业信息系统,能够重现大发行公司的商机,也是中国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外一点就是出版人在当前形势下应当学会顺势而为。认清楚出版到底哪一部分不会被取代,还没被取代;已经被取代了就不再需要做无谓的挣扎,而应该看到哪一种方式比你原来做得好,做得恰当,你就应该往哪方面走。也就是顺势而为地跨足他业。

比如说现在的一个现象叫作“书店想卖非书,非书店想卖书”。非书店卖书,是因为可以借助图书的飞轮效应,与既有业务两相结合转型为零售的新业态。比如说京东。而书店跨界做文创商品,或者说做影视IP,同样能够形成出版的新业态。比如说台湾诚品书店,兼卖文创商品,就是希望能够创造一种生活的优雅感或者说品味感。还有台湾成人绘本作家几米,他在自己的绘本作品的基础上发展文创商品,如今他的文创商品能够跟着他的书一起进入诚品,甚至是其他卖场。这都是跨足他业形成出版新业态的良好示范。

2.老派终将回温,出版终将找到新常态

我这里所说的老派,就像音乐界的黑胶唱片,我认为在中国市场上黑胶唱片未来将会重新再发展。一是因为它过去可能发展得还不够,二是因为当所有音乐都能在网站上听到的时候,黑胶唱片就代表了一种不一样的情调。在出版领域也是一样,编辑、营销、卖书、库存管理、经营指标等都因互联网的大爆发而发生了改变,但我认为,老派终将回温并保持一定的价值。但同时,出版业的新常态很快就会显现。毕竟我们的下一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势必以我们这一代不以为然的方式接手我们的事业。

中国出版业正处在它所必经的某一个发展阶段。明天过后,当我们于未来回首如今种种,一定会感慨:这些曾经让人付出大量思虑的事情不也就那么回事吗?

(本文编辑:吴妮)

作者:苏拾平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