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做到极致,印到极致——《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成书记

作者:赵芯竹(采);李昕宇(执笔)   2017年06月0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凤凰出版社推出的《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乃明末至清中期的名家手札代表之作,兼具艺术鉴赏价值、文物研究收藏价值及文献史料价值。原书《国朝名贤手札》分为初集二十册、续集十册,而此次出版的《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按原书顺序新编成六册,采用现代先进的印制工艺,精编细校,在高度再现原书版式风貌的基础上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感官体验。

《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全6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庞元济 辑;梁颖 整理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作为一个编辑来说,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幸运地编了一种书,另一种情况则是不幸地编了一本书。能够遇到好书很幸运。”责编王爱荣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印制全程参与,他对《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的内容价值和手札彩笺等外在物质属性均给予高度评价。他告诉百道网,《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的原书《国朝名贤手札》是上海图书馆的一级藏品,它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实业家庞元济的旧物。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既财力雄厚,又极具鉴赏眼光,有《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续录》等著述传世。

就文献史料价值而言,《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汇集了清朝各路文化名人和书画大家的尺牍手迹,其中内容不免涉及一些私密性的话题和不曾公开的真情实感,包括文人清淡雅致的生活、交游等等。例如,阮元写给陈文述的手札中提到曾经共事四年的大臣百龄,大家都说百龄才胜于德,非常有才华,而阮元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觉得百龄德胜于才,并列出几桩案件说明百龄处理案件颠倒错乱,能得善终实属运气。显然这种立场只有在私人信件里才会道出,而且这些材料要比平时冠冕堂皇的话更加真实,有助于史学家更客观地研究与评价历史人物。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某些作家考虑到信件可能会流传下去,影响后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故意有所掩饰。

阮元致陈文述手札(部分)

选题:手札价值重要

2014年,南京博物院曾联合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举办了“藏·天下——庞莱臣虚斋藏画合璧展”,画展的影响很大,吸引很多海内外的人前来观展,至精至美的字画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庞虚斋的手札收藏却鲜为人知,这是为什么呢?王爱荣解释说:“因为这些收藏没有被公布出来,原书珍藏于上海图书馆,静静地躺在那儿”,推动他们做这套《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的初衷也正在于此,“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多地对美和艺术有了追求,在阅读上不仅仅满足于文字阅读,读者更想看一些具有艺术性的东西。但我们是古籍整理出版,偏重文献。手札作为亲笔信,文献价值不可小觑,同时兼具书法的艺术观赏性,尤其是名家手札。于是我们就想到了这个选题。”


林则徐手札

王爱荣介绍,当时社里面有一位做《中国地方志集成》的老编辑薛飞,和上海图书馆有紧密的联系,于是社里请他帮忙问上海图书馆是否有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尺牍专家梁颖先生告知有一部庞虚斋收藏的清朝札记,名为《国朝名贤手札》,该书收录了明末至清嘉庆十年200余年间260位写信人的586封信,十分珍贵。260位写信人多为明末清初到清代中期的名人,比如包括纪晓岚在内的一些大臣,还有各界名流如顾炎武、吴伟业、傅山、恽南田、朱耷、郑板桥、袁枚、金农、尹秉绶等等。对史学研究而言,它的内容价值高,信息量大,另一方面,从书法表现来说,名家风采别具一格。王爱荣说:“彼时(2013年12月上旬),上海图书馆举办“一纸飞鸿——上海图书馆藏尺牍精品展”。凤凰社一行四人来上图观展,同时调看本书底本《国朝名贤手札》。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先生、梁颖先生热情接待,提取了《手札》原书。我们翻阅、欣赏、讨论,当场与上海图书馆达成出版意向。回社后,经过社里选题论证后申报立项。随后,项目又成功申报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图版:无限接近原貌

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凤凰出版社的美编姜嵩看过原书后提议要把它做成原大原色,即和手札原纸的大小相同,排序位置几乎保持不变。并且为了还原书法的生动性,用拍照的方法获得图版,从而避免扫描可能产生的压平效果,使图像更具立体感。凤凰出版社对细节的重视从图片获得就已经开始,王爱荣介绍,印刷制作由上海雅昌艺术品印刷公司承担,他们派出两位专业的摄影师,花费三天多拍摄完成,再把照片拿给美编检查。姜要求很高,哪怕稍有偏颇都要重拍,所以现在呈献的作品是二次拍摄。同时为了确保“原大”,还特意从上海图书馆复印了一份原书用来丈量尺寸,以此推算原大到底有多大,方便后期排版。

“一边是彩色的拍照图的图版,另一边是黑白复印的原大图,我们对这部书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进入编辑阶段,工作主要分成两块:图版编辑和文字编辑。王爱荣指出,图版编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图的顺序,一幅幅图怎么排下去。拿到图版后,为了工作用途先把图缩小,将缩小的图全部打印出来,再对照原图和书前的目录,检查是否有漏拍和需要补拍的问题。接下来在每张图的下面标上序号,并对图片进行命名,但图片的名字不能手写,把事先准备好的文件一条一条地剪下来贴在图上,这样就使图、文、顺序全部对应起来。从封面到排序凤凰出版社都尽量恢复原貌,但也不可避免拍摄时会产生多拍和拍错顺序这些源文件错误的问题。王爱荣以吴伟业手札为例,这篇手札有五面,有时候第二面会跑到第一面来,所以打印出来时必须对号标好顺序,才能保证不出差错,图版编辑就是要把每幅图都检查一遍,以确保图文一致、顺序一致。

图的颜色固然重要,而对“原色”的要求也是图在印制过程中的难点。受光线影响,相机拍下来的照片与原书存在色差。出版社在最初检查的时候只负责图的内容、顺序和名称,等这些全部弄好以后再调整采样图的颜色,也就是校正颜色。印刷公司的专业校色员,业务员,美编姜嵩和王爱荣四个人专程去上海图书馆把原书拿出来和彩样比对,他们发现差别很大,特别是一些深色和彩笺花色差别尤为明显,于是他们把相关参数记录下来,回去继续调整。第一次调整后还不行,王爱荣带着两个专业校色员和业务员,并携带雅昌公司专业设备再次来到上海图书馆对照原书的图片进行校色,“从一开馆我们就开始对,把原书翻出来一张一张对颜色,发现有颜色偏差马上在电脑上调好,对到闭馆,终于把它对完了。”

王爱荣介绍,调色时也会考虑光线的影响,早上八九点钟,光线稍微暗一点,加上上海图书馆树叶多,就把窗打开对着阳光。等到中午光线越来越强,他们就把窗帘拉起来,留下的缝隙越来越小,这时候显示器的角度也随之转换。下午四五点太阳快要下山时,又把窗帘全都收起来,显示器和人也转过来对着光的角度。这种看似简单的调色,实际上是一个异常细致且艰辛的过程。

身为责编,王爱荣全程参与了校色的部分,反复对照原书,对每一页纸、每一张图都有深刻印象,当看到最后出来的效果时,王爱荣说:“它的颜色与原书已经是非常非常接近了,虽然还有一点点差距,但真的几乎极致了,非常接近。”原书在收藏中有的地方会稍有霉点和脏点,这些痕迹都会保留,但是后期调色使整体的画面感比原书显得更透亮,更清澈。

文字:释文见高下

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释文

相对于图版编辑,《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编辑含量更高的地方是每封信的释文,将图与文字对应起来,更有利于读者使用。但由于行草书的字迹分辨困难,而且字形间有相似之处,所以文字编辑的难度更大。该书释文编辑由上海图书馆的梁颖负责,梁颖致力于尺牍研究多年,在释文过程中也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所以在文字整理部分得到了上海图书馆仲威研究员、浙江大学白谦慎教授、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的帮助,印章著录得到篆刻家周建国先生的帮助,以及浙江大学薛龙春教授审定了全部释文。

因此,文字校对的难度可想而知,有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释文做好后,王爱荣和主任王剑通读全文,指出问题找梁颖确认修改。经过两轮修改,王爱荣与王剑两人分别顺读,倒读,换读,再看全书的通稿,最后又把文字部分交给钻研书法艺术史的薛龙春审定。即使文字全部改好之后,出版社还是和梁颖、薛龙春教授、程章灿教授不断交流修订改正。这部文稿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当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我们尽量把错误减到最低,如果发现错误希望有人给我们指出来,我们会进行改正让这部书变得更好。”

设计:处处是匠心

《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的装帧设计也颇为用心,采用8开绒布精装,多次调试封面烫字。据王爱荣所说,如此精细地印制手札当属首次,四次“中国最美的书”获得者美编姜嵩老师设计本书可谓用心用力。这套书共有六册,四色印刷,每册书的释文和图片都是分离的,手札出版这种做法更是前所未有,方便读者对照使用。王爱荣还仔细介绍了这套书装帧设计的一些匠心独运之处:

“本书弃用精装书常用的烫金、烫银诸如此类的工艺。采用精装方脊(贴合传统中式),封面与正文不粘合,锁线的画册可完全打开(不影响跨页图的阅读)。封面书名集字以热恪方式烫压,以体现厚重的时间印迹,为丰富图书的信息,除书背现有书名外,为增加信息量,另在书的翻口处热恪原书名;书函则弃用了传统的纸板裱糊工艺,采用进口牛皮色瓦楞,有效减轻单本画册的重量。每册书前特别做了8页的前环经折装的信息设计,这既方便了图册的展开,也延存了原手札的部分信息。上面按照原书每册手札所收数量多寡印有宽窄相合的丝线间隔,美观、实用又内涵丰富。”

翻开这部《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能够感受到它的用纸选色十分讲究,王爱荣说当时在雅昌印制时,仅释文前环烫纸的颜色和纸张的颜色就选了四五稿,把所有的颜色都翻出来比对,最后定下来现在的颜色。封面烫压,更是美编、责编、印制工当场烫压十几稿,方才取得满意的效果。正文彩印用纸通常会采用铜版纸。“但我们坚决不用铜板纸。铜板纸的反光显示不出古典的墨迹,这种墨迹要有渗到纸里面的感觉,一定要用软一点的。”最后选择了具有东方气息的草香艺术纸类似于宣纸的艺术纸,这种纸有一定厚度,吸墨性和色彩还原度都比较好。前言、目录部分使用淡灰色艺术纸,索引使用45克轻柔半透明艺术纸单面印刷。

做到极致,印到极致,仅次于真迹,是凤凰出版社做这套书的理念,受众群体主要是书法文史爱好者、研究者、收藏者。对收藏爱好者来说,这套高质量书不仅本身具有收藏价值,还可以在拍卖市场作为手札拍卖的参考,比对拍卖的字迹是否有问题。同时,还可以被专业的研究者当作科研材料使用,或者面向大众,供书法艺术爱好者鉴赏学习。无论是专业还是普及都能够各取所需,为每一个爱好中国书法艺术的人带来视觉享受。对此,王爱荣最能够感同身受:“编这套书的时候虽然很难,问题也很复杂,每个小问题都要经过多少次的调试,但实际上也是比较愉快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好东西,是艺术。”

(本文编辑:水英、安安)

作者:赵芯竹(采);李昕宇(执笔)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