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李景端专栏】媒体除了自身要拒绝丑化、恶搞、媚俗等有损文明的文字、音响和节目外,还要多运用美的事物和美的故事,大力倡导懂得美、创造美、珍惜美、享受美,广泛传播美的魅力,从而端正人们的审美标准,提高人们判别和欣赏美的水平,让心灵中流失的美,尽快地回归和充实。
央视新开办的节目“朗读者”,有一期的嘉宾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接受访谈中,讲了一句名言,说:“人生就是要创造美,享受美。”这句貌似平常、却富含哲理的话,使我深受感触,并勾起常驻内心的一种期盼,就是向社会呼唤美的回归。
许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自从经历“文革”十年动乱的伤害,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追名逐利的倾向日益強烈,出于吸引眼球效应的需要,不少人热衷于釆用各种别出心裁的手段,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环顾四周不难发现,这些人不是在创造美,而是在玷污美,歪曲美,有些简直是糟蹋美。君不见,愤青的低俗塗鸦,不伦不类的人造景点,名胜古迹上刻字留名,外出旅游不文明的洋相,莫名其妙的行为艺术,怪诞的奇葩建筑,取笑残疾人的低俗模仿秀,抹黑古人的戏说,争夺西门庆旧里的称号,失去历史个性的城镇布局,令人费解又反感的书名,以及脏话粗话等低俗语言沉渣泛起,如此等等。在许多领域,美感仿佛迟钝了,异化了;美与俗,美与丑,要么分不清,要么杂在一起习惯了乃至麻木了。这一切,归结到一点,都是美的缺失。面对这样的社会风气,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作为人类重要文明的美,会不会在众人漠然中,越来越与我们疏远?
这不是小题大做,耸人听闻。它表明,有些人的审美标准,正在呈现退化。他们不关心大众在视觉、听觉和心灵上,对美的欣赏和享受;只在乎吸引眼球,以满足竞争和盈利的需要。这当中,有的是不懂美,不懂创造美;而有的,则是出于私欲而牺牲美。如在寺庙里设软性广告,搞变相商业活动,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明显是在破坏寺庙神圣庄重的美!造成当今社会这些与文明的美不和谐现象,其原因当然很多,我只想着重强调一点,那就是:呼唤美的回归,必须从重视美的教育抓起。
众所周知,当今推行的是应试教育。从小学开始,重视的都是“语、数、外”,虽然也有美术、音乐课,但教的和学的,都难免没把它认真。早年的小学,都设有书法课,学生都要模帖练字,有些教会学校,还专设有礼仪课。外国很多中小学,除上课外,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感受美学的社会活动。这些现在几乎都被应试教育挤走了。
一个人美学素质的形成,不是靠背书和考试就能达到的,而是要从多方面美的潜移黙化熏陶,才能不断提高的。我们现在正是在这一点上忽视了。举个简单例子。近来对央视举办“中国诗词大赛”的口碑很好,这对传播和普及国学知识,当然是件好事。不过,我在赞扬之余,又感到略有不足。律诗比赛中,出上句,考下句;出空字,考填字;亮诗句,考作者姓名,等等,考察的只是对诗词文字的背诵和记忆,而没有更多地考察,对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美感的领会。如果让参赛人不但能记住文字,还能讲出各自对诗词美的分析和理解,那么,这样的比赛,是不是也能对普及美学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呢。
除书本外,对社会风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媒体了。尤其在当今全媒体盛行的年代,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引领作用。媒体除了自身要拒绝丑化、恶搞、媚俗等有损文明的文字、音响和节目外,还要多运用美的事物和美的故事,大力倡导懂得美、创造美、珍惜美、享受美,广泛传播美的魅力,从而端正人们的审美标准,提高人们判别和欣赏美的水平,让心灵中流失的美,尽快地回归和充实。这不仅是许渊冲老人的愿望,也更是广大公众的诚心期盼。
(本文编辑:水英)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