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精神译丛”的意义与启示

作者:张慧瑜   2017年03月2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精神译丛”是徐晔、陈越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从2015年开始推出的一套学术思想文库,旨在引进当代世界最重要思想家的作品,尤其选择学界和读者期盼已久的经典,首次译成汉语,分批出版,聚沙成塔。目前已推出第一辑,共十本(点击链接,可查看具体书目)。据编辑介绍,进入策划、翻译或编辑的,包括本雅明、洛维特、阿尔都塞、德里达、鲍德里亚、博比奥、奈格里、查特吉、柄谷行人等欧美亚各国思想家的著作。本文从三方面介绍了这套“精神译丛”相比其他的思想学术丛书的特色所在。“伴随着中国越来越深入卷入全球化进程,这些西方理论所回应的晚期资本主义或现代性的症候也越来越变成中国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方面需要把这些抽象的理论话语“还原”到具体的西方思想史、精神史脉络中来理解,另一方面又要有把中国的现代性实践提炼、总结为理论话语的自信和勇气。

近代以来,中国、中国学人面对西方现代性的总体挑战,始终处于一种深刻而内在的焦虑之中。这种焦虑表现为两种文化心态上,一是拜西学为师,引介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声”,使中国完成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脱胎换骨;二是这种西化之路又伴随着不断地寻找、重构中国的历史主体的过程,这体现为已经进入现代的中国在很多方面与西方不同的独特性,正如现代汉语就是用白话文“翻译”西学和“转译”文言文的“混杂”形态。8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对革命的自我反思之后,那个原以为已经超越了西方现代性的革命主体再度意识到自己的滞后性,于是又一轮大规模的“西学东渐”深刻地改变了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文社会景观,一波又一波来自于20世纪西方的理论思潮成为新的“活水源头”,被大量译介成中文,使得中国理论界如走马灯般舞动着各类西洋枪法。

在经历了80年代的方法论热和文化热、90年代的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等)思潮的冲击之后,似乎再没有更新的人文社会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这不只是中国用很短的时间“追赶”上了西方学术的最新成果,更重要的原因是80年代以来,“理论”的黄金时代随着冷战的终结而落幕。新世纪之初,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不无悲伤地用“理论之后”来描述这个缺乏新理论的时代,并且清晰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坦然回到前理论的天真时代”。对于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这些理论尽管已经落户中国30年余年,但依然存在着种种隔膜感而没有真正扎根,这一方面与我们经常把西方理论作为普遍性的方法而忽视理论话语得以产生的思想、社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种历史错位有关,即现代西方理论往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做出激烈的自我批判,而中国主流理论界却往往用现代性的进步之帆来引领后革命中国的历史巨轮。

近期,西北大学出版社推出徐晔、陈越主编的“精神译丛”,主要以当代世界重要思想家的著作为主,第一辑共10本译著(已经出版6本),分别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近代哲学史讲稿《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和《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法国科学史家、结构主义之父乔治·康吉莱姆的《正常与病态》、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早期作品《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和遗稿《论再生产》、法国哲学家艾蒂安·巴利巴尔的《斯宾诺莎与政治》、法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雅克·朗西埃的《词语的肉身:书写的政治》和《歧义:政治与哲学》以及意大利左翼思想家吉奥乔·阿甘本的《例外状态》和《来临中的共同体》。这套译丛不仅涵盖海德格尔、阿尔都塞等经典哲学家,还有近些年刚刚被国内学术界关注到的朗西埃、阿甘本等新一代理论家。相比其他的思想学术丛书,这套“精神译丛”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第一,这套译丛带有“阿尔都塞派”的思想印迹,其中有五本是阿尔都塞及两位弟子巴利巴尔和朗西埃的著作,显示了译丛主编之一、国内知名的阿尔都塞研究、翻译专家陈越老师的偏爱。阿尔都塞早在80年代之初就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引入中国,国内比较熟悉阿尔都塞上世纪60年代的成名作《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只是这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立场以及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的“复活”都与“告别革命”的中国当代理论氛围显得“格格不入”。近些年,伴随着历史和知识的成熟,阿尔都塞所开创的理论传统才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陈越老师在多年翻译和研究的基础上,此次主持翻译了“精神译丛”中的“阿尔都塞著作集”系列,全面反映了阿尔都塞毕生的理论思考,尤其是通过对斯宾诺莎、孟德斯鸠、马基雅维利等西方政治哲学的阅读提出“相遇的唯物主义”、“随机的、偶然的唯物主义”等命题,这将有助于打开阿尔都塞理论的政治潜能。

第二,这种哲学与政治的问题意识也贯穿于“精神译丛”的其他几本著作。如果说巴利巴尔的《斯宾诺莎与政治》通过对斯宾诺莎“哲学”的阅读来回应“国家力量”、“群众权利”、“民主实践”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时期的政治议题,那么朗西埃的《歧义:政治与哲学》和阿甘本的《例外状态》则通过对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溯源来回应后冷战时代民主、平等、主权等现代政治的核心命题。从这些略显艰涩的理论迷宫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左翼理论家借助对西方“政治哲学”的重新阐释来直面现代政治(或现代欧洲政治)的困局,另一方面这些高超的理论迂回又缺乏对非西方文明的政治与历史的“同情之理解”,这也为中国的文艺理论者提出了挑战和任务。

《斯宾诺莎与政治》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 [法] 艾蒂安·巴利巴尔
译者:赵文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精神译丛 歧义:政治与哲学 》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刘纪蕙、林淑芬、陈克伦、薛熙平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精神译丛·例外状态:《神圣之人》二之一》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徐晔,陈越 编
译者:薛熙平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第三,这套译丛还起到对重要著作的“查缺补漏”。比如海德格尔的两本哲学史讲稿不仅能看出“存在”问题与西方哲学史的内在关联,还能感受到一个口语化的、“在场的”海德格尔。而康吉莱姆的科学史著作《正常与病态》则对整个结构主义知识革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可以看出福柯所讨论的疾病、生命政治等理论命题的思想来源。

《精神译丛:正常与病态》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乔治·康吉莱姆
译者:李春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套译丛的主要翻译者都是既“习其语”又“通其学”的中青年研究型译者,他们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新秀,更是建构有中国主体性的人文理论事业的希望。伴随着中国越来越深入卷入全球化进程,这些西方理论所回应的晚期资本主义或现代性的症候也越来越变成中国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方面需要把这些抽象的理论话语“还原”到具体的西方思想史、精神史脉络中来理解,另一方面又要有把中国的现代性实践提炼、总结为理论话语的自信和勇气。

作者: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张慧瑜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