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盘点过去,认清未来——王思迅:出版业的若干老问题

作者:王思迅   2017年01月08日   来源:百道网·王思迅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岁末年初,台湾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长苏拾平与旗下品牌如果出版社总编辑王思迅都会有一场例行的年终“清谈”,盘点过去一年出版业的问题。有关2016年出版产业发展的盘点中,他们命中的似乎都是一个个的老问题。正如本文作者,对话者之一王思迅所言,回顾所有的老问题,其实是要为新问题铺垫出新答案。本文征得作者同意,略有删改。

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天空阴沉,一副要下雨又成不了气候的样子。我与苏公,两个毫无风采可言的中年人,坐在咖啡馆里,聊着这几年出版业的老问题。

此时,问题是老的,工作是老的,阴沉的天空也露出老态。还好,我们仍相信世界是新的。而回顾所有的老问题,其实是要为新问题铺垫出新答案。用这种心情谈老问题,也能振作起一种不服老的精神。

“为什么苏公这两年都不对出版界发表看法呢?”我问。

苏公回答得很轻快:“因为越是当下的问题,我们的焦虑感就越重,而当我们的焦虑感越重时,我们越容易提出错误的答案。”

没错,过于急切于眼前的问题,我们就看不到整体的问题。焦虑与急切,容易让我们过度简化了问题,过度情绪反应,看不到问题的全貌。更严重一点的,甚至到了逻辑不清、定义不明的状态,自己仍夸夸其谈,浑然不觉。

“另外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只是一种感觉,说者尚掌握不清问题的关键。另一种是,问题本身即充满预设立场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本身是假的,而他想藉此问题引导出来的答案与立场,才是真的。因为有这几种情况,所以我这两年都不太发表我对出版业的看法。”苏公说。

不过,对当下的问题保持一个清醒的距离,并不代表苏公没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次的谈话聊天,就是要在岁末年终的时候,把之前一两年的老问题,翻出来重新回顾一下,用这些老问题,看清我们出版业的真实处境。

苏公提出来的第一个老问题是:电子书还会取代纸本书吗?或者,数位出版会取代传统出版吗?

曾经我们以为这一天很快就要到来,但现在回头来看,答案毫无悬念:电子书只会补充纸本书的需求,并不会取代。什么叫取代?至少要超过一半才能称为取代吧。但是现在,连英美这两个国家,在亚马逊与KINDLE的强力支持下,市占比大约百分之二十,最多百分之二十五,而且其占比随畅销书的情况而有明显的起伏。至于非英美国家,能达到百分之十的,已够令人刮目相看了。

为什么电子书无法取代纸本书?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电子书无法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他主要仍是纸本书的模仿。其次,英美国家的电子书,有赖亚马逊的强力推动,以及KINDLE的普及。其他国家若没有类似的条件,电子书占比就很难拉高。第三是翻译书的授权问题。英美国家没有翻译授权问题,其他国家则多了这层麻烦,这也会阻碍电子书的普及性。

不过,归根结柢,仍是电子书无法提供全新阅读体验这个问题。只要这件事存在,电子书就无法“取代”纸本书,而只能是“补充”。

有人认为,电子书提供了很多功能是纸本书没有的,为何这不算新体验呢?很简单,因为目前这些功能,并非阅读的关键。当然,不排除未来会开发出功能更强大的电子书,只不过,果真如此,那时的电子书恐怕也不是电子书了,而成了游戏或其他的产品。

还有一点,我们常使用“数位出版”这个词,其实,这个名词只出现在产品分类上,并非一种产业别。因为“数位”只是一种技术,传统的产业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作数位化的改进,但这种改进,并没有创造一个新的业种,这是我们讨论电子书时必须先有的理解。

第二个老问题是:读者越来越不读书,图书销售不断萎缩,怎么办?

这个问题,每个出版人都很关心。但是,从根源上说,并非读者不读书,而是在网络的环境下,读者越来越不容易接触到书。或者,换个方式说,书的信息,不会大量出现在网络使用者的浏览中。

十五年前的读者,会主动进入书店,获取信息,并购买他们想读的书。但是现在,这个主动性大幅衰退。人在网络的使用习惯下,其实更容易被形塑成被动的阅读状态。所以,主动走进书店的读者逐年下降,导致书店销售下滑,让大部分出版人都感到忧心。

实体书店的人潮下降了,网络书店的人潮成长也停滞了,请问,如果这件事情无法逆转或改变,图书销售的情况会好转吗?苏公认为,这件事并非实体书店经营不力所造成,而是因为大众生活习惯已经改变,所以无论书店做多少努力,都很难逆转。

第三个老问题是:出版产业链崩解了吗?出版业是夕阳产业吗?

很遗憾的,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台湾的出版产业链不但已经崩解,其实也已经消失了。虽然我们仍存在某种出版的上中下游关系,但是,一个合作紧密,彼此利害与共的产业链,已然不存在。

例如印刷厂,印书已经不是他主要的生意了。又例如地区图书经销商,目前大多转型做物流,或者大幅缩小规模。还有书店,如果只做书,不兼卖其他的东西,很可能无法维持等等。这些例子告诉我们,非书的部分,比重正快速提高中。图书作为产业链的产品骨干,这件事情已经不存在了。

正因如此,所以我们要正面看待诚品的转型。图书销售比例的下降,图书陈列面积的缩小,这都是正常的结果,不但不应苛责,还应该用多元化的角度加以理解与接受。因为适应变迁是每个业种都要面对的事情,并非只有出版业如此。而在健康的多元化发展中,很可能就诞生出下一个出版的生机与新局。

第四个老问题是:政府该推广读书风气吗?该补助出版业吗?

我们首先要理解,阅读在年轻人的感受中,已经不是什么风雅的事,甚至一点也不特别,他就是日常。所以我并不赞成各地政府举办“读书嘉年华”这类的活动,因为用力多而收效小,基本推不动,还不如把钱拿来做别的事。

阅读已经不适合作集体性、大众性的推广,因为他正朝向随兴的、无忠诚度的、非累积的个别化行为发展。这个趋势也是无法逆转的,我们应该接受。

至于补助出版,我认为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应该补助“文化”的部分,而不是补助“产业”的部分。例如畅销书,这是产业的逻辑,不必补助。而对于某些公共性高的、商业性低的出版物,则应该加以补助。

第五个老问题是:独立出版社与独立书店的蓬勃发展,代表出版业的复兴吗?

其实,某些独立出版社与独立书店,是具有公共性的,他们可以与社区或城市的历史、特色产生细密的连结,因而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所以政府若订出标准给予补助,我想大家都会同意。

重点仍是,应补助文化,而非补助产业。我们不要用调整产业手段的方式去帮助他们,例如有人认为统一定价是帮助独立书店的好方法,这种调整,效果难以预测,恐怕整体产业要未见其利,先受其害了。

而且,独立出版社与独立书店并非今天才有的事。回顾二、三十年前,目前大型出版社的负责人,当初也走过独立出版社与独立书店的道路。所以,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大出版社,经历独立出版社与独立书店的过程,是出版的常态,或者说,是出版不曾断裂的传承,并非最近突然发生的事。若要说这是“复兴”,那么我们一直在“复兴”之中,从未离开过。

第六个老问题是:应该共同推动图书统一定价制吗?

这个问题,联经发行人林载爵写了一篇文章,其实已经讲清楚了。但是仍有很多人,基于对独立书店的关心,主张应该推动此政策。对于这个问题,现在仍不急于下定论,但恐怕大家要先了解,这个做法,无论在任何地方,效果都是利弊互见的,而且无法保证利大于弊。

以法国的例子来说,首先,法国实施图书统一定价,是透过正式的立法,而不是业界内的规定。其次,实施数年后,法国在利弊互见中,认为“保留了出版的多元化”是此案最重要的成效。但是,影响“多元化”的因素十分复杂,很难只归功于此案。

出版业在定价与打折上,已有长期的共识与习惯,冒然打破,十分危险。举例来说,大卖场的量贩店,如果不打折,很可能全线崩溃,而这部分大约占销售的百分之五,也许更多一些。这一部分,就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又例如库存书,过去都靠打折来消化,如果这部分的弹性太小,以后库存书的问题就更难解决了。如果库存书没有出路,出版社势必要用提高毛利来冲销这部分的损失,结果就是造成图书涨价。这个结果,究竟对谁好了呢?

第七个老问题是:出版业经营十分困难,为何未见大量倒闭事件呢?

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因为出版业总体给人感觉十分萧条,但为何个别出版社每年都宣称有小幅成长?又为什么不见较大量的出版社倒闭新闻呢?

其实,出版是一个很特别的行业,很多资金的提供者,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抱持一种理解的态度,以支持出版好书,和持续经营为目标。这类资金,不算少数,也是我们出版业得以多元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其次,老牌的大型出版社,因为有旧书,支持了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所以即使某一年经营不善,仍有转圜余地。倒是新的小型出版社,若三年内无突出的销售书种,很可能就陷入经营危机,此时若再无理解性资金的支持,公司只好关门。这类例子并不少见,只是未引起注意。

第八个老问题是:图书馆应该透过超商服务借书民众吗?

一般认为,公共图书馆用超商服务民众借书,是与民争利的行为。其实,这种服务是为了争取业绩,而背离了图书馆的原始使命。

举例来说,我们的图书馆常常公布“借阅排行榜”,结果借阅榜单跟连锁书店的畅销榜单若合符节,请问,这有什么意义呢?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不是热门借阅书种,因为畅销书的阅读,跟图书馆的功能,关系甚微。图书馆更应该重视的是“借阅的书种数量”,以及市面上不易看到的书籍的借阅书种与数量。

第九个老问题是:出版业应该IP化吗?

这个问题,更多是大陆的问题。大陆的出版社,常常因为畅销书的转授权商机,例如拍电影、连续剧,或与游戏结合等,利润巨大,所以特别重视IP(版权运营)的业务。当然,只要业者能赚到钱,怎么做都可以。只不过,从长期来看,充满娱乐业性质的IP业务,对出版事业本身来说,并没有帮助。

版权运营,应该是另一种专业,另一种业别,与出版业的关系并不密切。出版业者只要授权给版权运营业者去发挥即可,实在不必分心于此事。

如果以美国的例子来说,例如时代华纳与迪斯尼,他们是娱乐产业的底子,来并购出版业,同时从事IP,这就很合理。但反过来,由出版业跨足娱乐业,这就不顺了。

就这样,我与苏公,聊了两个半小时,盘点完出版业的新旧话题,也顺便把当前出版业的严苛环境认识清楚了。这时,天色渐暗,两位大叔像深夜食堂里的客人,没有意气风发的理想,但仍愿意日复一日的踏实过日子。

(本文编辑:水英。题图照片摄影:孔燕君)

作者:王思迅

来源:百道网·王思迅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