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传媒学者杨状振曾在《德国人文社科书籍的出版状况》一文中说道,德国中小出版社“以追求理想信念和承继文化传统为己任,担负起了维持德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传播职能。它们不仅仅把图书当作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来售卖,更将其视为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来呵护经营”。苏尔坎普当为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图片来源:Thinkstock
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 Verlag)于1950年由彼得·苏尔坎普在柏林创建,是德国最富盛名的人文社科出版社。彼得于1933年进入出版界,服务于S.费舍尔出版社十多年,后因与上级意见不合带着33位作家出走,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出版事业。1959年,著名出版人西格弗里德·温赛尔德(Siegfried Unseld)继任该社社长,在他的带领下,苏尔坎普成长为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科学出版社。
彼得·苏尔坎普 图片来源:苏尔坎普出版社官网
苏尔坎普的旗帜下聚集了黑塞、布莱希特、哈贝马斯、阿多诺、福柯、德里达等闻名世界的思想巨匠。此外,出版社还拥有11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和21位德国毕希纳奖获奖作家作品的全部版权或德文版权,其中包括T.S.艾略特、萧伯纳、普莱斯特、贝克特、德勒兹、罗兰·巴特、斯坦尼斯拉夫·莱姆、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等。
西格弗里德·温赛尔德 图片来源:苏尔坎普出版社官网
2013年,苏尔坎普因内部股权纷争而登上德国媒体头条,轰动整个文化界。出版社两个最大的股东——代表商业利益、主张出版高回报图书的汉斯·巴拉赫与坚守纯文学和人文社科作品的乌拉-翁瑟尔德-贝尔凯维茨(温赛尔德遗孀)——一直以来在经营管理上冲突不断,甚至一度对簿公堂。最终贝尔凯维茨代表出版社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获得许可。在完成破产程序后,原大股东家族基金(由贝尔凯维茨执掌)重新以投资人身份购买并重组出版社,将巴拉赫逐出了董事会。
苏尔坎普版权经理帕特拉·克里斯蒂娜·哈尔德博士 摄影@bookdao
10月中旬记者走访苏尔坎普时,这里已是风平浪静。根据版权经理帕特拉·哈尔德博士(Petra Hardt)(著有《版权贸易实务指南》)介绍,苏尔坎普现在有员工120人,每年出版新书400-500种,其中包括初版书,以及首次以简装本出版的书。其出版主题分三大类,其一是德国文学,有在全世界广为传播的经典,也有当代新锐之作;其二是海外文学,主要以20世纪的西班牙、拉美以及中东欧作家为主;其三是人文社科方面的著作。在过去60多年的建社历史中,苏尔坎普积累了数量巨大的再版书目,每年再版图书1.1万种,在德国所有出版社中居首位。
拿什么留住作家?
目前,择苏尔坎普而栖的作家有6000多位。拿什么来打动新作家,又怎么来留住老作家?用心,投入时间,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即将负责亚洲地区版权工作的克里斯托弗·哈桑扎尔(Christoph Hassenzahl)给出的答案。
寻找新人的过程非常辛苦,编辑要浏览大量文学杂志,不断参加文学活动,尤其是比较重要的文学节。一些较小的文学奖项也是很好的发现渠道,此外,可靠的第三方的推荐编辑也会纳入参考。
对于已经签约的作者,苏尔坎普人奉行的理念是做一辈子的随行者。这一传统可以追溯至出版社创建早期,老出版人温赛尔德与奥地利作家贝恩哈特往来的书信,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到今天这一责任分担在更多人的肩上,不仅是编辑,就是从营销、版权人员那里作者也可以得到关注和照应,双方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苏尔坎普彩虹书系 摄影@bookdao
温赛尔德有句话被苏尔坎普编辑们信守至今,即“我们不出版书,我们出版作者”。也就是说,如果出版社与一位作者签约,就会出版他所有种类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无所不包,而且是以各种格式与版本呈现,精装、简装、电子书、有声书、广播剧、全集、选集等。
温赛尔德执掌苏尔坎普期间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原则,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苏尔坎普藏书系列”(Bibliothek Suhrkamp)“苏尔坎普版图书系列”(Edition Suhrkamp)“苏尔坎普口袋书系列”(Suhrkamp Taschenbuch)和“苏尔坎普学术口袋书系列”(Suhrkamp Taschenbuch Wissenschaft)等四套大型丛书,将20世纪世界现代经典书目、德语文学与理论中的经典著作、社会学和哲学中的代表性图书尽数囊括其中。(《中小出版社的发展之路——日本、德国、法国的经验》,2012年5月《出版广角》)像这样用各种版本系列提升作家知名度、强化品牌是德国出版界的流行做法。
怎么让书和作家走向世界?
苏尔坎普法兰克福书展展位
图片来源:苏尔坎普Facebook页面
拥有如此多作家、思想家的苏尔坎普自然也是德语文学和社科著作的版权输出重镇。自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后,黑塞等一批德国思想大家的著作通过苏尔坎普被引入国内。回想起这一时期与中国出版界、学术界的往来,哈尔德至今记忆犹新,并感慨地将之称为自己版权生涯的“黄金年代”。
这段版权合作的“蜜月期”从1995年到2010年间持续了15年,中间起了关键作用的“牵线人”是北京、上海等地大学里德语系和哲学系教授。苏尔坎普旗下一众巨星作家可待输出,而中国出版社尚有大量空白领域可以引进,这些做德国研究的学者和出版人组成了非常好的翻译和引进团队,共同写就了一段佳话。
苏尔坎普国际版权部共6名员工,各自负责不同的区域市场。为了成功将作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每个人都要有关于目标市场的精确知识,熟悉了解各地市场中的出版人,寻求当地支持并维护好与他们的关系。哈尔德认为这是版权工作中最重要的“技巧”,如前所述,中国高校学者是一股很重要的支持力量,因此做版权不仅要与出版社沟通,也要增加与媒体、网络以及一些数字化平台的交流。
与德国大量输出版权到中国相对的是,中方鲜少有作品译介到德国。哈尔德认为其中主要的症结是没有足够优秀的德国汉学家能去除意识形态的影响为出版社推荐好书,其次中国在推动作家走出去上还缺乏有效的政策,行动力度也稍嫌不足,德国书商协会经常组织新锐作家出国交流访问,带出去的作家不一定多,但重在不间断,这一点可资借鉴。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懂德语的中国人要远多于懂中文的德国人,在苏尔坎普,做外国文学至少要有一个编辑懂原文,但他们没有能看懂中文的编辑,因此也就越发凸显了翻译人才的重要性。
如何让书到达更多的读者?
针对读者需求推出形式和包装各异的作品是苏尔坎普在营销中所持的理念。
按照传统,德国的出版商一般先出精装书后推简装书,前者贵后者廉,很多学生或者买书很多的人为了省钱会等简装书出来以后再入手,所以通常精装本销售完后,简装本的销量还可以增加3-4倍。而现在获取内容的渠道增加,读者的耐心也打了折扣,先精后简就不再合时宜了。近两年出现的新趋势是新书首次即以简装本出版,以求在第一时间抓住不同读者群体的注意。
科学平装书系Suhrkamp Taschenbuch Wissenschaft
图片来源:苏尔坎普Facebook页面
苏尔坎普的研究图书馆系列(Suhrkamp Studienbibliothek)就是面向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推出的简装书系,内容上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评语,有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经典理论著作。再比如说,像保罗·策兰、托马斯·贝恩哈特、英格堡·巴赫曼等经典作家,苏尔坎普会以平装本的形式出20-30本的作品全集,满足有收藏需求的读者。目前在苏尔坎普整个出版体系中这样的简装书系列有12个。
苏尔坎普简装书系 图片来源:苏尔坎普出版社官网
至于电子书,其在欧洲市场的推进较慢,流行程度远低于美国,但苏尔坎普并没有置身这股潮流之外。哈尔德说,现在他们出版的每本新书都配有电子书,也会从几万册的库存书里面挑销售成绩不错的推出电子版。不过德国的电子书有单价越来越低的趋势,即便销售总量大,但收入增长缓慢,目前电子书在苏尔坎普整体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是5%-10%。
苏尔坎普旗下并没有有声书出版部门,但会和其他专业出版社合作制作有声书。跟电子书一样,有声读物在德国市场上的销售也没有大幅的增长,很多时候还是跟着畅销书走。不过哈桑扎尔指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德国不少人还在使用CD播放器,所以CD版的有声读物还挺受欢迎。
通过什么渠道把书卖给读者?根据德国出版商和书商协会的统计,实体书店仍然是读者买书的主要选择,在图书零售市场中占据48%。不过,亚马逊等电商的势头也不容忽视,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另外,出版社自建的直销网站也越来越重要。哈桑扎尔透露,苏尔坎普目前最主要的合作伙伴还是书店,尚没有建立面向读者直接销售的通道。
结语
在短暂的走访中,“保守”是苏尔坎普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这里的“保守”并无否定之意,更多的是感叹其在崇尚创新的年代里对传统的遵从与谨守。在追逐流行、营销与渠道花式翻新的当下,坚守严肃出版底线,与作者随行一生,对书店的珍重与信任……让苏尔坎普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正是这些不与时易的特质将她镌刻在德国的文学文化史中。传媒学者杨状振在《德国人文社科书籍的出版状况》一文中说道,德国中小出版社“以追求理想信念和承继文化传统为己任,担负起了维持德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传播职能。它们不仅仅把图书当作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来售卖,更将其视为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来呵护经营”,这对苏尔坎普来说是个非常恰切的脚注。
(本文编辑 晨瑾)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