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农村题材文学为何陷入模式化

作者:胡子龙   2012年03月01日   来源:文学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前一阵子,受两位作家朋友之请,读了他们分别创作的两部农村题材长篇小说。读着读着我就读出了惊讶:两部长篇的两位作者,在不同的省份生活,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学历、身份和生活阅历,但写出的两部作品却如出一辙:小说主人公的父辈在解放前勤俭持家,在解放后的土改中,被划成了地主受到批斗;主人公虽然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但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无论如何积极向上,始终受到了种种不公正待遇;心智聪慧的他们在逆境中自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自身素质,一跃成了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擎天柱。而作为小说配角的贫雇农户,上一代因好吃懒做抽烟赌博而成为一贫如洗的穷户,到了新中国时期,占尽家庭成分带来的政治优势,生产劳动中偷奸耍滑;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代代相传的懒惰与无能,导致他们在改革发展大潮中无所作为,与曾经的地富子女们事业上的兴旺发达、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潇洒、精神上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两部作品高程度的雷同使我十分惊讶。我放下手头的事,从网络和实体书店、个人存书等几个途径,粗粗浏览了近十几年来出版的二十多部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发现这种高程度雷同绝非偶然。在这二十几部长篇小说中,有将近一半的作品,在内容和立意上与我朋友的两部小说大同小异。这反映出一个事实:当下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相当程度上成了一个模子或几个近似的模子里脱出来的“砖坯坯”。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模式化问题,其实也不仅仅存在于当下。利用一个固定模式进行作坊式生产的风潮也由来已久。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题材小说严重模式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政治气候使然。那为什么在政治环境获得极大改变、作家创作理念普遍转变的当下,这类作品居然还会出现大面积的雷同?

  这其中当然有作家们跟风创作的原因,但我认为,很重要一点,是眼下相当一些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存在着问题:解放前,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贫苦农民,绝大多数并非如小说所描述的那样,是因为好吃懒做而陷入贫穷的泥沼。改革开放后,他们也依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力量。而农村改革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成功者,大多数还是当年的贫下中农及他们的子女。前述小说中反映的那种情况,在现实的农村中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却可能只是个例。“千部作品一个调”,“贫下中农无好人”,便会出现问题。

  近年来,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受到格外重视,连许多原本不涉及这一题材的作家,都调整了创作方向,这是件好事。但如果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刚从一种模式中走出来,又马上陷入另外一种模式,又会产生问题。要不负于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要走出模式化,告别模式化,要以对历史现实严肃负责的态度,深入了解现当代农村,了解现当代农民的奋斗历史,以扎实厚重的农村生活积累,塑造出鲜活多彩的现当代农村人物群像,创作出鲜活多彩的长篇文本。

作者:胡子龙

来源:文学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