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不只是电子书 电子纸张所带来的文化创意启示

作者:陈征蔚   2012年02月14日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文:陈征蔚

    TIBE2012第二十届台北国际书展是台湾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今年世贸一、二、三馆分别展出不同主题,然而最吸引我的,是未来阅读的趋势。

    与往年不同,此次展览除了介绍最新阅读接口外,同时也回顾了过去的纸张文化。在绿色主题馆中,对比展示了最新的电子纸张以及中国明代古籍。此外,在距离电子书专区不远的青年创意馆,「美好一日工作室」摆设了古董级圆盘印刷机以及老样纸本,古今对话的氛围,除了科技感十足外,也平添几分复古的人文气息。

    我偶然间与工作室负责人杨忠铭先生闲聊,这才知道原来展出的古董(包括机器、橱柜、活版铅字等)都是人们丢弃的垃圾,经由他们捡回、整理,最后才呈现在大家眼前,成为怀旧物件。「老旧的未必比新颖的差,皱摺的未必比平整的逊色」,他说。而这段话,不啻是今年台北书展的最佳批注。同时,也令我想起媒体先驱麦克鲁汉的「媒体演化四法则」(tetradofmediaeffects)。


古董圆盘印刷机(来源:作者摄于展场)


圆盘印刷机的说明(来源:作者摄于展场)


老样纸本(来源:美好一日工作室网站)

    在LawsofMedia与GlobalVillage中,麦克鲁汉认为媒体演进并不是线性的汰旧换新,而是复杂的螺旋循环,虽然旧的媒体会被「淘汰」,但也可能因为新的技术而被「重拾」、「转化」或「强化」。

    计算机看似淘汰了纸张,造成「无纸化」,但是打印机却重拾甚至强化了纸张使用,致使用纸量不降反增。此外,电子纸张转化了传统纸张习惯,让传统书籍成为了电子书。同时,带有电荷的「电子墨水」强化了传统墨水,使得应用更加多元。电子纸类似纸张阅读,又可以进一步整合多向叙述、多媒体与网络环境,成为「加强版」的纸张。

    电子纸张的原理,是在塑料薄膜夹层铺上无数圆球显影胶囊,胶囊中悬浮着带正、负电且成分近似传统墨水的黑、白微粒,透过电磁感应,这些粒子就会排列显影。电子纸张的主要优势,在于非常省电,只有翻页时须通电,待文字图象固定后即可长期保存而完全不耗电,而且类似传统纸张阅读习惯,即使在室外强光环境亦可阅读,并且可以剪裁成各种形状。


悬浮黑白微粒的胶囊(来源:E-Ink官方网站)


国际书展中的显影胶囊放大模型(来源:作者摄于展场)

    表面上看来,电子纸张只不过是一种省电、无背光的显示设备而已。然而从更深层的角度观察,电子纸张发展的意义在于透过人们千百年来对于纸张的传统习惯,将崭新科技融入生活中。以既有习惯为支点,新兴技术为杠杆,让文化转型产生了重要过渡。元大科技市场经理田理国先生在一场名为「超越电纸书的想象空间」的讲座中提到:「电子纸张并不是改变使用者的习惯,而是延续旧有习惯,提供更强化、多用途的应用」。事实上,不只是电子纸张,几乎每一项成功的新科技,都具有连结过去与未来的特征,他们一方面兼顾了既有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再加入少许新颖成分。这种「三分新、七分旧」的模式,恍若科技演进的「恰恰舞步」,退一步进两步地逐渐将人们带进未来。

    有趣的是,元太科技乃是永丰余旗下子公司。这家传统纸业集团于2005年合并Philips电子纸部门、2008年取得韩国Hydis74%股权,并且在2009年取得E-Ink全部股权及电子纸关键技术和专利,成为全球第一个同时整合电子纸上、下游供应链的公司。从传统纸张到电子纸,永丰余的发展的确「延续旧有习惯,提供更强化、多用途的应用」。这样的观念,印证了麦克鲁汉的观察,旧媒体终为新技术所「重拾」并且「转化」、「强化」。

    电子纸张只能应用于电子书吗?根据元太科技统计,实际上电子书应用仅占23%,而室外与室内看板则另占23%,各类讯息显示器占30%。除了一般已知应用外,电子纸张也可以用于其它领域。例如教室电子白板,或是电子砧板(可显示食谱)、信用卡、储值卡、电子表等等。此外,电子纸的显影原理是透过电泳,类似生物界变色龙体内的变色细胞运作,因此利用相关技术,便可以让显影胶囊覆盖战车甚至野战服装,发展军事迷彩。在时尚界,也可透过显影胶囊制造衣料,让衣服随情境或心情改变而转换衣服颜色与式样(详见元太科技网站)。


电子纸张的应用范围(来源:作者摄于展场)


电子纸张的创意应用(来源:作者摄于展场)

    着眼于新颖技术重拾、转化并强化旧有习惯的观点,我个人认为电子纸张应用对于文化创意应用具有许多启发。艺术创作不断开发新媒材,且不同媒材将影响创作与表现方式。因此,电子纸张自然也可能成为极具潜力的媒材之一。

    我曾于2011年1月24日在台北当代艺术馆聆听书法家徐永进先生谈论他如何透过行动书法、舞蹈书法等方式寻找创作可能性。其中他与优人神鼓合作的《台湾梦TaiwanDream》数码书法环形剧场十分引起我的兴趣。透过计算机动画,将书法文字以3D方式动画呈现,其中墨迹、笔触不再只是固定文字,而是不断游移变换,并且改变排列方式。一点点的跨界融合,便创造了截然不同的书法体验。无独有偶,某位澳洲艺术家所创作的《气韵生动》,也是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让水墨画中的「气韵」真正「生动」起来,实际呈现水墨绘画中笔触流之美。从徐永进先生到《气韵生动》,甚至是上海世博中国馆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都结合了书画艺术与计算机科技,亦即传统(经典)艺术与新科技,因而重拾、转化、强化了传统艺术表达模式。

    因此,电子纸张可以对文化创意带来什么启示与改变呢?它可能是书法创作的新媒材,也可能带来剧场舞台背景、道具、服装的新可能,从而影响剧场表现方式。透过舞台电场改变,快速变换背景、服装,这有可能待捱什么样的创意?

    此外,城市规划不只是空间运用与建筑结构而已,更应该融入文化与历史元素。英国伦敦大街小巷都镶嵌着蓝色圆盘(BluePlaque),默默诉说着每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在时空景观不断变换的台湾,许多历史文化都被淹盖在新建筑之下。然而,谁说快速变化不是另外一种数码文化氛围?在城市街头,能不能拥有属于当地,遍布各处的文学、文化看板(digitalculturalsignage)?可否利用电子纸张成本较低,耐天候、且可随时变换内容的优势,让作品成为作家生长土地的地景一部分?无论是前辈作家,还是新锐诗人,都可以藉此发表,与土地连结。藉此,来到台北武昌街人们会想起曾在这儿摆书摊的周梦蝶。经过左营街头,路人不会忘记张默、洛夫与痖弦与《创世纪》诗刊。

    电子纸张适合户外阅读且轻薄的特色,亦有利于「移动文学」(locativeliterature)发展。这是近几年在英、美实验的文学创作模式。读者阅读时需要移动位置,透过卫星定位(GPS)显示与位置相关的情节内容。这种文学形式可能是利用特定城市位置、捷运路网来控制阅读节奏与情节进行,无论以此阅读经典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漫步伦敦街头,或是史蒂芬金的小说,都可以结合文学与观光,创造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或者,也有些作品不局限于任何城市,而是利用相对位置控制叙述路线,在读者移动特定方向或位置时显示情节内容。

    移动文学的发展让真实城市空间、虚构故事空间以及网络空间三者产生了有趣的连结。然而,过于沈重的阅读设备,以及不适合户外阅读的背光屏幕,都可能造成移动阅读的障碍。因此电子纸张的发展有助于此类文学作品的推广。

    甚至,有没有可能在城市各角落利用电子纸张贴阅读点,让读者在探寻城市的同时,阅读有趣的故事,甚至容新融入、诠释城市历史?

    当然,无论是电子纸张或是电子书阅读器,都只是媒材与硬件设备,它们只能间接影响文化创意,然而真正的内容创作,仍需艺术文化工作者的努力。电子纸、电子书只是水龙头而已,我们所缺乏的是广阔细腻的内容产业,亦即水龙头后方四通八达的「供水网络」。

    台湾是电子纸张的制造大国,全世界九成以上的电子纸来自于这片土地。然而,我们却并未拥有相对应的文化内容生产供应链。数码硬件的高度发展以及数码内容的相对贫瘠,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面对与深思的课题。

作者:陈征蔚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