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的声音交际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古今中外的同一类动物或者飞禽所发的声音是一样的,交际的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不同的民族则有不同的语言,而且没有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迄今科学界还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语言?是什么原因促使语言的演化?如果这些问题得到科学的答案,不仅大大加深对人类认知的认识,也是对科学的大大推动。
《汉语语法演化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石毓智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虽然这本书是语言学著作,但是它具有普遍的科学价值。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楚国人对“科学”概念理解上的偏差。
西方人把“科学”看作一种思维方法,中国人是则把“科学”理解为某些学科领域。五四运动喊出“科学、民主”的口号。科学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无需再大张旗鼓提倡了。然而,什么是科学?绝大多数中国人就会不假思索地说,不就是数理化这些学科吗?要知道,这种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认知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偏差,而这种偏差直接影响着科学在中国的推广,制约着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
随便翻一下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刊物,就会立刻发现这种偏差。语言学在中国被认为是人文社会学科,然而我翻阅美国的《科学》和英国的《自然》,发现过去几十年这两个杂志竟刊登了600余篇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包括语言学论文、书评、人物介绍等。
此外,《科学》和《自然》还刊登了很多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文章。我看过《自然》杂志刊登的2篇文学类文章,它们是从古今小说的结构和人物设置来探讨文学中蕴含的人类思维规律。只是这种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于文学赏析类的文章罢了。可是,《中国科学》等国内顶尖的科技刊物,从来不见文学、语言学、社会学等这些文章,这类刊物的文章只限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领域。这说明中国顶尖级的科技研究者也是把“科学”理解成一些特定的学科领域,可能在这些人看来,其他领域的研究都不叫“科学研究”。
正是因为欧美人是把科学理解成一种思想方法,指导着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所以他们才能不断发现新的学科领域。比如,基因是奥地利修道院的一位叫孟德尔的神职人员种在豌豆的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了当今的一门系统科学。孟德尔就是通过杂交豌豆开花颜色的概率,确认出“基因”的存在。如果没有通过概率找规律的科学思维,再种几千年豌豆也不可能发展出生物学。
如果中国的教育界能逐渐改变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偏差,把科学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培养年轻一代人的科学思维能力,这不仅会提高大众的理性思维能力,也为各个领域出现大师创造了条件。
好,现在让我们回到语言学的科学价值问题。迄今人类科学对外在世界的探讨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揭示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种各样的规律,然而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则非常有限,特别是关于人类大脑的功能和认知特性还知之甚少。神经科学和解剖学只能揭示大脑的生理基础,然而对于认知特性则显得无能为力。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是探索大脑奥秘的必由之路,那么语言运用则是最理想的途径。
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的声音交际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古今中外的同一类动物或者飞禽所发的声音是一样的,交际的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不同的民族则有不同的语言,而且没有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迄今科学界还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语言?是什么原因促使语言的演化?如果这些问题得到科学的答案,不仅大大加深对人类认知的认识,也是对科学的大大推动。
汉语为揭开人类这个科学之谜提供了最理想的证据。在世界语言中,汉语是历史最悠久和文献记录最好的语言。从甲骨文算起,汉语已经有将近4千年的历史,而且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典籍记录着当时的语言状况。特别是汉字这种超越时空的书写系统,为今天的人们探讨古代语言的状况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石毓智先生的这本《汉语语法演化史》所使用的理论方法更富有科学精神,其视角也不同于以往的同类研究。他从汉民族概念化外在世界的方法、认知特点、社会习俗、语言系统内部的调节等方面,揭示导致汉语演化的动因和机制。这些探讨无疑有助于揭示人类语言和认知的本质。
总之,石先生的这本著作不仅可以提高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科学界关于人类认知的研究。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