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朱晓剑专栏】有书友这样说旧书店:“一进门,就看见三排古式书架,挤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籍。屏风、奇石,镜架、砚台、老木桌、一大堆字画,还有品相完美的诰命。两侧的玻璃柜里,那老东西就更多了,各种照片、眼镜、地契,甚至听诊器、针管应有尽有,让你置身在那些纵横过往的岁月里,恍如梦中。如果不是门口的玻璃门和一身现代装束的老崔,我真会以为自己穿越了。”

早几年玩孔网的时候,印象中石家庄有好些家旧书店。但从没有打过交道。这次路过石家庄——诗人晴朗李寒戏称为国际庄,自然想探寻一番,联系韩松,他对新书店熟悉,旧书店熟悉的并不太多。于是就联系倚天兄,印象中他对此多有关注。
这么着就推荐了籍古斋旧书店。那是位于河北古玩城三楼的一家旧书店。我又咨询藏书报张维祥兄。他说老板名为崔中友,并叮嘱我别说《中国旧书店》里写了他,恐怕他还不知道有这书。我答应了下来。
跟崔先生联系,约十点半去书店看看。大概因为是在楼上,没见店招,走进去才看见店招放在里面。里面只有崔先生和夫人在,我先大致浏览了一下,书店除了线装书外,有少量二手书,此外就是文玩之类的了。有书友这样说旧书店:“一进门,就看见三排古式书架,挤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籍。屏风、奇石,镜架、砚台、老木桌、一大堆字画,还有品相完美的诰命。两侧的玻璃柜里,那老东西就更多了,各种照片、眼镜、地契,甚至听诊器、针管应有尽有,让你置身在那些纵横过往的岁月里,恍如梦中。如果不是门口的玻璃门和一身现代装束的老崔,我真会以为自己穿越了。”
聊天时,崔先生以为我也是开书店的。我赶紧说不是,只是写几篇文字而已。崔先生早年从事书画装裱,但亲近图书,十多年前介入线装书领域。2003年在北京开店七八家,忽遇“非典”,撤回石家庄。早几年线装书行情好,“拿到拍卖会,没有带回来的。现在不行了。”他说,现在适合收一些书。与成都淘书斋的蒋德森似乎有来往,又翻开一个记事本,上面记着几个成都的来访者,看看名字,不大熟悉,也许只是玩线装书的吧。
闲聊中说起孔网。崔先生说:“前不久还去给他们送过书。人家做事,大气,来往路费都给报销了。他们那地儿不错。”他翻翻名片,没有找到,话题就扯开了。
说起成都,原来崔先生早在1980年代就来过,勾起了他几多回忆。边回忆边说:“成都好吃的太多了。味道也很好。石家庄市就差远了。环境也很好,每次去吃得特舒服。”
稍后我在他的留言本上记上联络方式,他记下时间。又找出一册《中国旧书店》来,“这里面有写书店的一篇。”我说,这里也有我的文字。他看了看,说不错。话题从美食再回到旧书上,石家庄玩线装书的有几位,但开店的只此一家。“书店不好做,回头还得联系个新门面开店,这里平时人就少。”我注意到旁边有好几家店都关着门,来此游逛的人更少了。这大概也跟石家庄有三四个古玩城有关,一旦分散开来,就不能集中吸引玩家了。
对于线装书,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多是从旁边观察了。我在书店随意拍几张照片。崔先生则联系了张维祥兄,“中午聚聚”。我此前在网上看资料说其是晋中人。我还以为是山西的某个地方,却原来是石家庄边上的城市。这等谬误说来让人害羞,就引起了崔先生对晋中的叙述。
国际庄有这样一家线装书店,也真是拉高了格调。即便是不能每天跟这些书亲近,偶尔去参观参观,也就有了几分文化气息。
本文转载自:头条号 / 朱晓剑专栏,经作者授权转载
09月14日14时| 评论
我又咨询藏书报张维祥兄。他说老板名为崔中友,并叮嘱我别说《中国旧书店》里写了他,恐怕他还不知道有这书。我答应了下来。^-^又找出一册《中国旧书店》来,“这里面有写书店的一篇。”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